![]()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呼唤大师的时代。中国的体育上来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了,那么下一步呢?没有教育科学文化的经济会真正发达吗?靠人海战术的教育科学文化是否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挑战?作者于1996-1999和2010-2011前后两次潜伏大师云集的斯坦福大学,打入数学、物理、化学、哲学、心理学、统计学、生物学、商学院、语言学、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系科的课堂和各种学术活动,收集情报,分析取证,写成本书,尝试对钱老和的问题做一个说明。本书写于斯坦福大学标志性建筑群"主大院(MainQuad)"的乔丹大楼(JordanHall)的001办公室,2011年春节前后完成。本书从36个不同的角度来回答"钱学森之问",这包括儒家教育思想、大众的思维水准、民族的思维特性、家长和学校的期许、学校和社会环境、哲学文化传统、学习的态度方式、数学思维习惯、科学研究历史等。 目录 前言 1中国人的创造力为何弱 2中国学生为何后劲儿不足 3大众思维与高端人才培养 4中国人的读书兴趣为何早衰 5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6学习风气的历史一瞥 7圣人和凡人之间的差别 8从校训看东西方教育目标的差异 9死要面子的教育 10好态度不如好思路 11知识不一定是力量 12重道德轻真理的教育 13东西方学者的数学思维差距 14教学方式与师生的智商 15东西方看待"优秀"的标准差异 16学习是一个探险的旅程 17保护学生的隐私权 18对能言善辩的传统偏见 19诚信缺失是制约中国教育的瓶颈 20诚信是西方教育的软实力 21母语政策与高尖人才的培养 22美国教师的敬业精神 23美国学生的好学精神 24中国人的母校感情为什么淡薄 25最能激发创造力的环境 26出大师的校园环境 27出大师的社会环境 28权力与学术的混合 29重帮派而轻学派的风气 30教育与科研领域的世袭现象 31教育与科研领域的家庭化 32儒家的文化基因 33大学“大”在何处 34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35农耕文明对教育的影响 36诗性民族与理性民族 卷尾语 打招呼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