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聚焦气候变化公约框架外广泛存在的一种国家气候合作机制,即“气候俱乐部”,整理了正在运行的113个和已经终止的3个气候俱乐部的相关信息,通过“基础理论—基本假设—逻辑框架—实例验证”的技术路径,评估了现存各类气候俱乐部的有效性强弱,就影响气候俱乐部有效性的两个核心假设自变量——俱乐部产品规则和外部网络关系进行了因果链分析和验证,并运用社会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气候俱乐部外部镶嵌程度,尝试对传统国际政治关系学研究方法进行拓展。最后就如何优化气候俱乐部的功能以及中国如何在全球气候治理中通过气候俱乐部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分析总结,期望对中国的气候政策制定提供有用的参考。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回顾 四、对于气候俱乐部有效性的解释框架和初步假设 五、研究方法与本书结构 六、本书的创新与研究难点 第一章 气候俱乐部概述 第一节 气候俱乐部兴起的背景 一、“自上而下”全球气候治理的困局 二、美国“另起炉灶”的国际气候合作策略 第二节 气候俱乐部的概念范畴与分类 一、气候俱乐部的概念与四项界定标准 二、按产品属性分类:布坎南俱乐部与准俱乐部 三、按主要功能分类:对话论坛和执行团体 第三节 气候俱乐部的优势与潜在不足 一、聚合少数关键国,谈判效率高 二、专注具体问题,推动试验式治理 三、激励自愿行动,防止搭便车 四、气候俱乐部的潜在不足 第二章 气候俱乐部的发展状况及有效性 第一节 气候俱乐部的发展历程与当前格局 第二节 气候俱乐部的实际表现:有效性界定及评估 一、国际机制有效性的研究视角与概念内涵 二、气候俱乐部框架下行为变化的研究范畴 三、气候俱乐部有效性的评估指标与评价体系 第三节 现有气候俱乐部的有效性及其差异 一、有效性高的气候俱乐部:调整俱乐部内、外行为体的行为 二、有效性较高的气候俱乐部:俱乐部内、外影响不均衡 三、有效性较低的气候俱乐部:内部有效性不足、外部有效性稍弱 四、有效性低的气候俱乐部:对行为体缺乏实质性影响 第三章 气候俱乐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内生变量:气候俱乐部有关产品供给与分配的规则及其明确性 一、自下而上气候治理的关键:行动规则的明确程度 二、气候俱乐部的产品供给及其规则 三、气候俱乐部的产品结构、配置及其规则 第二节 外生变量:气候俱乐部的网络镶嵌程度 一、全球治理扁平化、网络化 二、扁平化网络结构中的制度关系及其影响 三、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网络镶嵌概念:中心度与连带 第三节 现有气候俱乐部的产品规则和网络镶嵌性及其影响 一、产品规则明确且网络镶嵌度高的气候俱乐部 二、产品规则比较明确但网络镶嵌度比较低的气候俱乐部 三、产品规则比较模糊但网络镶嵌度比较高的气候俱乐部 四、产品规则模糊且网络镶嵌度低的气候俱乐部 总结 本书的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气候俱乐部的有效性 二、俱乐部产品规则、外部网络关系与气候俱乐部有效性的相关性 三、提高气候俱乐部有效性的直接途径:俱乐部设计 四、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附件1 目前正在运行的气候俱乐部 附件2 气候俱乐部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附件3 遴选气候俱乐部的中间性中心度 附件4 主要大国参与减排相关气候俱乐部的概况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