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乐感研究》聚焦南音乐感的研究,因为,“乐感”是沟通人与乐的桥梁,对音乐风格的呈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乐曲的风格和韵味需要依靠演奏、演唱者来实现,而实现效果如何与其乐感密切相关。
全书由五个章节加一个结论构成。
第一章:南音乐感探讨,指出“乐感”由多种具体能力构成,包括对音乐种种要素的感知、分辨能力,对作品的理解、想象、审美感受能力等等,其核心是“音乐美感”。乐感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的培养、教育因素,并受到社会环境、教育背景、个人好恶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时代、文化、地域特征,以及鲜明的个人特点。经后天培养和发展,乐感大致可分为三种,即普遍性乐感、地方性乐感,以及乐种性乐感。三种乐感综合起来构成人们乐感的整体。
乐感的形成与审美态度、审美经验等审美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审美过程影响和塑造着个人的乐感,而个人的乐感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选择和审美过程。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现状下,南音乐感可以大致分为相对传统以及相对现代的两种乐感,其形成过程中由于社会、时代的不同,个人好恶的不同,而有不同倾向和选择。
南音乐感的特殊性在于:首先,南音乐感的培养,是在南音文化的浸染中逐渐养成,并伴随着性情、思想观念的养成;是一个完整的南音人的培养,而不是孤立的“乐”的学习。这种类型的培养,乐感为稳固不易变化。其次,南音独特的乐感,概括言之,就是按“规范”将记谱骨干音转化成具有“中和”美感的南音音乐的能力。
第二章:南音“中和”乐感之社会、文化根源,首先对福建泉州厚重的儒学底蕴进行了分析。之后重点讨论了儒家以及对泉州影响深远的朱熹、李光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