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度史存稿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彭树智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印度史存稿》是彭树智教授早年对南亚近代史研究的成果,全书分为《学步文稿(上)》《学步文稿(下)》《学步书稿》《学步手稿》等篇章。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系统阐释了1857-1859年印度反英大起义,1905-1908年印度独立运动的经济和社会动因、历史进程和影响等,以及提拉克等人的民族主义思想与实践,对于认识印度近代历史的变迁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彭树智,男,汉族,1931年10月生于陕西泾阳。曾任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个人独著和主编的主要著作有《文明交往论》《阿拉伯国家史》《阿富汗史》《东方民族主义思潮》《中东国家通史》(13卷)、《中东史》和《二十世纪中东史》等。长期从事中东南亚史、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共运史和史学理论研究。
目录
前言:《印度史存稿》的往事与回忆
学步文稿(上)
印度近代史研究·序
百年前印度人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1857-1859年印度的反英大起义略论
1857年印度反英大起义前夜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
米勒特的起义——1857年印度反英大起义片段之一
印度古都德里的起义——1857年印度反英大起义片段之二
德里、勒克瑙和章西的保卫战——1857-1859年印度反英大起义片断之三
论游击战争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地位
驳“西帕依残暴论”
学步文稿(下)
1905-1908年印度的独立运动
《民报》与印度的独立运动
1908年印度孟买大罢工概述
近代印度大资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三次帕尼帕特之战及其在印度近代史上的作用
论甘地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为纪念《历史教学》创刊三十五周年而作
《尼赫鲁与甘地的历史交往》序
1983-2009年斯里兰卡内战
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与印度结缘
学步书稿
印度革命活动家提拉克
阿富汗三次抗英战争
学步手稿
略论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前
附录
来自波罗的海滨里加城的书信(片段)
序言
《印度史存稿》的往事
与回忆
2021年7月中旬,是一个
往事与回忆的时刻。当时,
我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
长韩志斌的电话里,听到两
个消息:一是从网上购得我
在1982年编写的《印度近
代史研究》手稿一部二册;
二是西北大学南亚研究所正
式成立。
第一个消息使我颇感意
外。当时我怎么也想不起有
这部手稿,及至看到所里寄
来此稿的复印件之后,一桩
桩旧事才逐渐如剥茧抽丝般
地浮现在眼前:原来在20世
纪80年代初,我的科研生长
点由南亚转移到中东以后,
为了总结印度史研究成果而
编了这部文集。书稿送到出
版社,被推说书稿找不着了
,拖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给回
音。后来提出出版我另一部
书稿《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
》,并答应继续寻找失落的
书稿。当时我的行政工作,
以及教育科研事务繁忙,无
暇追索原稿,时间一长,便
淡忘了。时隔近四十年之久
,加上我已年过九秩,对此
事真是失忆了。现在重新目
睹它残破的旧貌,第二册缺
最后几页,第三册荡然无存
,心中不禁悲怆。幸好第一
册原来目录尚在,终于恢复
了原貌。通览全稿,感慨万
千,久久不能平静。昔日笔
耕学步劳作,失而复得,成
为个人学术史上一段逸事。
《老子》第三十八章有“上
德不(德),是以有德;下
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名
句。按杨公骥先生的解读,
把“不德”释为“不得”,认为
上等的德、最高尚的德不认
为自己有得,因此是真正的
“有德”;而下等的德唯恐失
去德,因此无德。得与失的
这种辩证解读,确有点哲理
了。这真使人想起“塞翁失
马,焉知非福”这句老话;
也令人感慨于“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这个初有失而终
有所得的典故;更使人有悟
道于本“书稿题辞”中,关于
“存在”与“成性存存”的禀始
存终的人类文明交往历史观
念。我在敝帚自珍的同时,
心中充满了对中东所为此事
而辛劳的诸位同志的感谢之
情。
第二个消息令我兴奋不
已。看到那批复成立西北大
学南亚研究所的“红头文件”
复印件,真有一种“踏花归
来马蹄香”“一日看尽长安花
”那样诗意惬心的感觉。回
忆自己的学术生涯,正是从
世界史、亚洲史、南亚史,
而后进入中东史的路径行走
过来的。我对《印度近代史
研究》书稿自序中下述话感
到特别亲切:“当我在西北
大学历史系学习时,印度这
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它
在近现代苦难深重的殖民地
附属地位,吸引了我的注意
力。”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历
史观念,开始在我的思考中
萌生。当时,倡导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侯外庐校长,用
他从事中国思想史的体验告
诉大学生说:有志于从事学
术研究的青年,从进人大学
校门起,就要有意识地选定
和不断培育自己的科研生长
点,以便在实践中根深叶茂
、开花结果。这些话伴我终
生,无论是逆境顺境,无论
遭遇多大变化,无论社会大
环境如何变动,我都会记住
“培育科研生长点”这个理念
,以科研为志业,坚定、坚
持、坚守历史本位,矢志不
渝。从1950年进人大学到
1986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
世界地区国别史·南亚中东
史”博士点,从历史系、文
博学院和中东研究所,我都
一直努力把南亚、中东和中
亚地区联结成一个研究整体
。今日以中东研究为主体、
以南亚和中亚为两翼研究格
局已经应运而生,昔日梦想
的世界地区型研究体系已经
变为现实。回首往事,展望
未来,真的令我这个已跨过
了九十岁门槛的老学人兴奋
不已。
两个消息,双喜临门。
这既是印度史稿的回归,又
是对南亚研究所成立的一份
献礼。我思考用《印度史存
稿》为书名,以表示它的历
史档案性价值。为了使它有
完整性和系统性,我又省视
书箧,翻阅归存,竟然又有
新的收获。我发现了另外两
件印度史方面的写作手稿,
可作为《印度史存稿》的组
成部分,使其内容更丰满,
时间顺序上也有上下线索可
循。
首先,这就是《略论
1857-1859年印度反英大起
义的原因》手稿。它是我的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
,是1957年4月14日我在东
北师范大学教师进修班写的
“结业论文”初稿。其缘由是
这样的:新中国成立伊始,
首先要处理好与所在的亚洲
地区各国关系。1954年,
北京大学招收亚洲史研究生
,我因有《近代印度的民族
解放斗争》毕业论文,被推
荐保送入学,师从周一良、
季羡林二位导师。后来,教
育部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
远东和东南亚近现代史教师
进修班”,由苏联专家瓦·巴
·柯切托夫主讲。北京大学
把我们四个研究生派到该班
学习。这样,我在西北大学
、北京大学之后,进入东北
师范大学。我的研究生论文
由柯切托夫和张云波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调来辅助专家工作)为指导
教师,采用教师进修班“结
业论文”的形式。柯切托夫
老师对我说,中国没有实行
研究生学位制,但你是北大
的亚洲史研究生,我就按苏
联的副博士要求,指导你写
作和论文答辩。保存到现在
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原因》
的手稿评分上,两位导师都
给了“伍分”的满分。此稿被
译成俄文,是亚洲史教师进
修班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9: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