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被看作是有关康德哲学的最佳中文著作,因为书中扫除了陈陈相因的论调模式,既论述了康德先验论在哲学史上的枢纽意义,也谈论了认识论(真)、伦理学(善)、美学和目的论(美)三大领域中的主要哲学问题究竟何在。 本书从一个中国哲学家的视角来探讨康德哲学,创造性地将儒学、马克思主义和康德哲学结合起来。运用实践观点对上述问题逐一予以具体剖析,进而申说其本人的哲学,并强调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类社会的根基,以“人类如何可能”回应了康德的著名课题。 目录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一 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和政治倾向 二 思想资料 三 牛顿和卢梭的决定性影响 四 前批判期 五 “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列宁) 六 关于“回到康德”的现代思潮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一 所谓“批判哲学” 二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三 二元论和唯心主义 四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 五 “综合”是改造对象 六 关于数学的本质 第三章 认识论(二):空间与时间 一 时、空是所谓“感性直观形式” 二 “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 三 现代西方哲学批判康德的时空观 四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恩格斯)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一 范畴作为“知性纯粹概念” 二 “先验构架” 三 “知性的先验原理” 四 自然科学因果性理论中的康德主义 五 “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在实验中,在劳动中”(恩格斯) 第五章 认识论(四):“自我意识” 一 “自我意识”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 二 “主观演绎” 三 “客观演绎” 四 “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相互依存 五 康德反对“自我”心灵实体 六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 七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八 “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六章 认识论(五):“二律背反” 一 “先验幻相”与辩证法 二 四个“二律背反” 三 “不能避免矛盾”(恩格斯) 四 四个“二律背反”的特殊性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一 “物自体”作为感性的来源 二 “物自体”作为认识的界限 三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 四 “物自体”作为理性的理念 五 由认识论到伦理学 第八章 伦理学(上):道德律令 一 反对经验论幸福主义 二 “普遍的立法形式” 三 “人是目的” 四 “意志自律” 五 “康德只谈善的意志”(马克思、恩格斯) 六 善恶概念与道德感情 第九章 伦理学(下):宗教、政治、历史观点 一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与“至善” 二 宗教观点 三 法权、政治观点 四 历史理念 五 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列宁) 六 社会理论领域中的康德主义倾向 第十章 美学与目的论 一 《判断力批判》 二 “美的分析” 三 “崇高的分析” 四 “美的理想”“审美理念”与艺术 五 有机体组织 六 机械论与目的论的“二律背反” 七 人是自然的“最后目的” 八 “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马克思) 后记 再版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