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水穷云起(周立伟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立伟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之一。周立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专家。我国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技术专家,是宽束电子光学理论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本书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自传实际是作者自己一生经历的回忆录。在自传中,周立伟院士坦诚叙述自己从幼年、少年、青年,壮年直至耄耋之年的成长经历,自传共16章,前12章的叙述是按年份排列的,后4章是讲述科研、亲情、爱情与友情。每章列有小标题。自传的初稿由中国科学院葛能全审阅。
作者简介
周立伟,男,1932年9月生,浙江诸暨人。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曾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校基础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北京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长期在宽束电子光学、光电子成像领域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科技报告270余篇,学术专著、教材、译著及科普著作10余部。专著《宽束电子光学》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和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研究成果曾多次荣获部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目录
第一章 家乡藏绿
一、家乡诸暨,十四都藏绿坞
二、周氏宗祠,忠孝遗泽后世
三、濂溪遗风,传承孝德文化
第二章 青葱童年
一、青葱一少年,已知亡国恨
二、少小学《孟子》,知恻隐之心
第三章 少年彷徨
一、十字街头,彷徨一少年
二、高桥中学,快乐的时光
三、学为人师,难忘的潘鼐
第四章 动荡岁月
一、考入国立高机,接受职业训练
二、欢庆上海解放,迎来新的时代
三、耄耋垂暮之年,共叙同窗友情
第五章 初尝发明
一、华通电机厂,工作多美好
二、简单的类比,发明绕线机
三、求知若饥渴,儿时梦成真
第六章 大学磨砺
一、大学时代,学习多快乐
二、追求进步,入党成志愿
三、风云突变,同志成仇敌
四、大学教育,回顾与反思
第七章 新的挑战
一、留校当助教,筹建夜视专业
二、接受新挑战,攻读电子光学
第八章 天赐良缘
一、贺卡传情,胆怯错过好姻缘
二、一见倾心,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九章 留苏艰辛
一、美丽列宁格勒,英勇不屈城市
二、不改初衷誓愿,独立探索研究
三、科学研究选题,首要审慎思考
四、精心选择突破,找准问题切入
五、覃思苦虑探索,扎实定义假说
六、宽束电子光学,谢曼杰出贡献
七、构筑新的理论,创立学派体系
八、留学异地他乡,所见所闻所思
九、茹里叶老教授,学为人师榜样
十、学位论文答辩,质疑挥卫之争
第十章 十年沧桑
一、“文化大革命”,北京的黑色八月
二、坚守住良知,要文斗不要武斗
三、避祸大上海,思考科学新问题
四、满墙大字报,送我雅号“周善人”
五、接受再教育,塘坊庄插队劳动
六、合力搞科研,出国门考察光学
七、粉碎“四人帮”,除恶清害快人心
第十一章 改革年代
一、筚路蓝缕,国际会议初显身手
二、恢复名誉,蒙冤同学焕发青春
三、百废待兴,精心培养优秀人才
四、美国之行,知差距奋力赶先进
五、尽心尽力,大力投入学科建设
六、80年代,国际交流活跃积极
七、努力奋斗,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十二章 老骥伏枥
一、成就获肯定,创立自己科学学派
二、交流促创造,共创动态电子光学
三、耄耋之年,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四、钱学森之问,倡导民主自由争论
第十三章 科学跋涉
一、成像电子光学,静电转向电磁聚焦
二、曲轴电子成像,优化设计理论实践
三、动态电子光学,中俄探索殊途同归
四、研究问题专注,思考质疑另辟蹊径
五、华路蓝缕跋涉,锲而不舍形成体系
第十四章 父母恩情
一、父亲善良,诚信做事感恩做人
二、母亲干练,正直慈祥颇具智慧”
第十五章 怀念素芹
一、天不作美,贤伴侣悄然离世
二、淑慧贤良,“三好”女人操持家
三、与世无争,中庸之道避祸端
四、心存大爱,愿天下无受苦人
五、处世谨慎,低调为人善若水
六、多灾多难,痴呆病无力回天
第十六章 难忘友情
一、严父慈母言传身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二、孟昭英、贺苇大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三、顾兆麟、祝宋金夫妇,慈爱善良美德楷模
四、祝慕高、陈在新夫妇,为人为学杰出榜样
五、吕大吉、杨嘉琼夫妇,厚德载物不凡人生
六、杜国华、张新惠夫妇,意志坚强百折不挠
七、邵燕祥、谢文秀夫妇,才华横溢坎坷人生
八、陈博仁、刘锦良夫妇,热爱祖国无怨无悔
九、周树勲、韩金娜夫妇,藏绿族亲情深似海
十、李振沂光学系主任,无私提携助我伯乐
结尾的话
周立伟生平大事年表
主要学术论文、著述及科技报告
后记
序言
我把自传的标题取为“水
穷云起”,是取自宋代诗人
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以此来形容
我平凡而起伏的人生。虽然
在旁人看来,我的人生似乎
风平浪静、一帆风顺,而我
觉得自己的一生跌宕起伏,
难以捉摸,许多事本不可能
却变为可能。就像王维的诗
一样,溪流行到了尽头,仿
佛临到绝地,疑似山穷水尽
,忽然云霭从水源处升起,
云水一色,豁然开朗,一幅
美妙奇异的图景显现在眼前
。尤其是人到耄耋之年,坐
看天边云起,这种淡然诗意
的心境,是经历了人间多少
沧桑往事,激流险滩,山穷
水尽,柳暗花明,才能了然
于心、细细回味的。我的一
生经历了少年天真懵懂、青
年意气风发、壮年裘马轻狂
、暮年志在千里,直到耄耋
晚年,才像王维的诗一样,
体会到了人生的些许感悟。
细细回顾自己的过去,
许多偶然与机遇,冥冥之中
,似乎被上帝之手牵引着,
一步步地往前走。当年抗美
援朝开始,我积极报名参军
,却因突然鼻子大出血,未
能完成上战场保家卫国的心
愿;当我在工厂看到女工们
手工绕线,效率低下、视力
受损时,突发奇想,成功发
明“扁平线圈绕线机”,提高
效率7.5倍,变不可能为可
能;我本可在工厂当技术员
,待遇丰厚,生活无忧,但
我偏要上学,寻求知识,进
入科学跋涉者的行列;当我
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时
,却突然改变志愿,一心想
研制新式武器报效国家,毅
然进入兵工科技行列;当我
大学毕业时,本想去工厂或
研究所工作,却被留校改行
,从事夜视技术的研究,一
脚踏入毫不熟悉的成像电子
光学科学领域;当我在北京
语言学院俄语班同学的鼓励
下,本想对一位美丽的女教
师表示倾慕之情,却突然遇
见自己未来的妻子,两人一
见钟情,结为终身伴侣;20
世纪60年代初,当我被派往
苏联学习,但专业不对口,
苏方不让转校,我方不让回
国,迫使自己在科学上闯出
一条路子,终于有所突破,
最后通过苏联物理数学副博
士学位论文答辩;1978年
秋,英国兰克集团来函邀请
我出席第六届光电成像器件
国际会议,我在会上发表了
《电磁聚焦同心球系统的电
子光学》一文,一炮打响,
使我国在国际光电成像器件
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我的
宽束成像电子光学的研究被
国际学术界认为“建立了自
己的科学学派”。
我的科学研究生涯,更
是曲折,真像西天取经一般
,无数次行到水穷处,不知
经历了多少磨难,才到达目
的地。我深深感到,在科学
研究上,需要像信徒一样的
虔诚,经受无穷无尽的磨难
而百折不回,才能有所成就
。1962年11月,我赴苏联
留学,不愿接受研究超高频
电子光学的邀请,坚持自己
独立研究,终于在静电聚焦
同心球系统的成像电子光学
的理论上有突破,建立了属
于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1968年4月,当我因学校两
派“武斗”躲避到上海时,忽
发奇想,为何不能把留苏期
间的研究课题扩展到电磁聚
焦成像电子光学领域。“文
化大革命”期间,虽然运动
不断,干扰众多,但我一心
只想科学事,不管窗外东西
南北风,孜孜不倦地埋头研
究,十年磨一剑,机会不负
有心人,终于在同心球电磁
复合聚焦成像电子光学理论
上有新的突破,并得到国际
学术界的承认。21世纪初,
我应邀与俄罗斯科学院普罗
霍洛夫普通物理研究所进行
科学合作,在静动态成像电
子光学与像差理论方面取得
了新的创造和进展。我有时
想,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
自己还能在科学上另辟蹊径
,有所发现和创造,何尝不
是一种愉快和幸福呢?此中
的跌宕起伏与艰辛欢乐,只
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
当接到出版自传的邀请
时,我想通过自己的传记,
不仅要真实汇报自己的人生
经历,更需要把自己为人处
世的态度和为学求知的理念
写出来,让人们了解自己,
也让青年学者了解自己的平
凡人生和科学之路是如何走
过来的。当然,自传的真实
性主要取决于传主本人持有
严肃认真的程度。虽然每个
人的认识受到时代背景和思
想认识上的局限,但事实不
容歪曲,历史不许作伪,这
是最基本的要求。
回想自己的青年时代,
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保尔
·柯察金的誓言“人的一生,
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
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所感动。立志要像他那样,
把青春献给伟大的祖国。惭
愧的是,岁月蹉跎,少年壮
志渐渐消磨于无形,平凡的
我,不敢回首当年的豪情了

我曾对写自己的传记持
否定的态度,觉得自己是一
介平凡的书生,平淡无奇的
经历,没有什么“丰功伟绩”
可写。中国工程院有关领导
多次敦促我,告诉我这项工
作对总结自己的一生,对于
后人是很有意义的。2020
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
,我每天足不出户,有了很
多时间思考问题。于是,我
提起笔来回忆自己的一生,
尽可能真实汇报我一生中经
历的人和事,喜怒爱憎、悲
欢离合、科学探索、人生感
悟,努力让大家在自传中看
到一个真实的周立伟。
这本书也献给我亲爱的
父母和7年前逝去的妻
导语
通过本书可以了解那些在工程科学中作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
这本书由院士本人亲自撰写,资料真实可靠,可以更翔实地了解院士的成长经历、家庭生活及学术成就。
全书语言流畅亲切,可以跟随作者的叙述走进院士的成长历程。
后记
当我迈入耄茎之年,考
问自己的一生时,耳边响起
的是汗水与泪水齐下、奋斗
与拼搏合奏的乐章,我无愧
于祖国和父母的是,我没有
虚度年华,虽然成就不大,
但我努力奋斗了,我尽力了

我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
疫情暴发之际开始动笔写自
传的。自2020年2月以来,
我每天关在家里,没有任何
社会活动,当想起中国工程
院一直在催促我完成自传的
写作时,觉得是该完成这一
写作任务了。于是,就开始
回忆自己的一生,逐渐把自
己经历过的大多数事情回忆
起来了。当然,时过境迁,
有些事情被遗忘了,很多细
节也记不起来了,这是没有
办法的事。
有人说,人的一生是一
连串的偶然串成的。细细想
想,确实是这样。但偶然中
往往含有必然的因素,机遇
钟情于心爱它的人,永不放
弃才是成功人生的主旋律。
当我迈入耄耋之年,考问自
己的一生时,耳边响起是汗
水与泪水齐下、奋斗与拼搏
合奏的乐章,我无愧于祖国
和父母,虽然成就不大,但
没有虚度年华,我努力奋斗
了,我尽自己的力量了。
我想指出的是,当我落
笔时,便发现撰写自己的传
记有许多为难之处。既是传
记,总会涉及一些人和事,
我得把事情的真相以及自己
的所遇所思所爱所憎说出来
。说实话,我本不愿放过那
些作恶者,他们为了满足向
上爬的私欲,害人无数,实
在太坏了。但最后在友人们
的劝说下,我还是让步了,
没有把他们的真实姓名公开

当前些年启动“老科学家
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时
,学校和中国科协以及中国
工程院有关领导都希望我能
积极配合,但我开始时是推
诿和不积极的。时任中国工
程院负责院士传记出版的郑
召霞处长多次找我谈话,给
我讲述出版院士传记的重大
意义,鼓励我动手写作。我
一直以自己一生平凡、无动
人事迹来推托,辜负了她的
好意,直到2020年我才动
手写自传。今天,当想起此
事时,感到十分惭愧,我要
向郑召霞处长表示我的歉意
和感谢。在我的自传即将出
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中国
工程院赵千处长对我写作的
热情鼓励和支持。中国科学
院的葛能全先生对我写的自
传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和细致
的修改,特别是他建议每章
列出小节的标题,使读者更
清晰了解自传的内容,以避
免叙述上的重复。在此,我
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自传即将出版之际,
我要向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胡
晓菁老师帮助修改和润色我
的文稿表示衷心的谢意。我
要对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
关怀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尤其是韩颖和何红哲两位
老师,是他们的精心编辑、
热情支持和帮助,才使这本
《水穷云起:周立伟自传》
得以出版。
精彩页
第一章 家乡藏绿
家乡浙江诸暨,系古越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民心彪悍,爱憎分明,容不得半点奴颜婢膝。古越人刚强不屈、卧薪尝胆、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性格,锤炼了今日诸暨人埋头苦干、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正是我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一、家乡诸暨,十四都藏绿坞
我叫周立伟,1932年9月17日出生,浙江省诸暨市五泄镇十四都藏绿村人。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与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我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制药工人家庭,是浙江诸暨十四都村藏绿坞创始人周廷琮的第14代孙,也是北宋大贤周敦颐第37代孙。
诸暨藏绿周氏,由北宋周敦颐二十四世孙周廷琮(号景胡,世称清三公)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自余姚浒山迁入。据会稽外史王思任(1572-1646)撰写之传赞中云:“明正德年间,周廷琮偕友人游浙江诸暨五泄、苎萝,行至五泄十四都村,发现一处美丽的村落,乃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山坞。后全家遂由余姚迁居于此,命名为‘藏绿’。居数年,家人欲迁回原地,廷琮公乃口吟止之日:‘何001处来春色?烟霞此地多;相携入海去,孰与听樵歌?’。”自清三公始,周姓族人世代繁衍于诸暨五泄镇十四都村藏绿坞。在这个“万绿撒一坞”的山村里,重耕读,尚礼仪,创下了属于周氏家族的辉煌和荣耀,至今已500余年矣。
岁月悠悠,世事沧桑。诸暨藏绿的周姓族人上承濂溪公“仕义中正”的理念,自奉“忠义孝悌”的族训,耕读传家,光风霁月,使这个古村落在随着时代脚步前进的同时,又有了丰硕厚重的文化积淀。
进入诸壁十四都,即见五泄第一峰,俗称避水岭。两山夹持,东面,有狮子滚绣球;西面,有大象眺远方。狮象把门,在护卫着五泄这个风光绮丽的景区的同时,又守护着一个万绿蕴藏的山坞——藏绿。
清代诗人周师濂曾在《登避水岭入藏绿坞诗》中描绘藏绿:“出城四十里,平平无奇境。忽登第一峰,亦云避水岭。……万绿藏一坞,清翠扑衣冷。别有小天地,室庐与之静……”走进诸暨藏绿,你不得不赞叹诗人笔触之精妙。好一个万绿,水是绿的,天是蓝的,山是青的,青绿、蓝绿、翠绿、墨绿。青山绿水,使人心旷神怡。远眺藏绿,针叶之苍,阔叶之青,稻禾之黛,萱草之葱,莲伞之碧,在这片绿色面前,能形容绿色秀丽的词汇实在太少了。然到了此间,在这秀丽的绿水青山面前,开阔的胸襟,坦诚的心境,豁然开朗,若雨过天晴,风清月明。谁能不庆幸自己置身于喧闹的迷彩之外,沉浸于万绿的溧染之中。
家乡藏绿位于五泄山之一侧,北西南三面环山,东向一过避水岭,就是宽大坦荡的出口。村落绵延数里,山林泉石,峰回势接。我曾数次徘徊于藏绿的村落,为它美丽的景色而流连神往。藏绿的地势是周围高而中央凹,青山绿水藏一坞,故亦称藏绿坞。村落的民居虽经数百年的变迁,依然保留明清两代戗角飞檐的建筑及风俗。漫步藏绿,远望村落与山溪并行,贴着草木的气息,向远处蜿蜒。耕牛在悠闲吃草,鸟儿在飞翔歌唱,鱼儿在嬉水觅食,呈现出一片田园牧歌的景象。
进入诸暨藏绿,一旁石崖陡峭,形势险要;一旁枫树苍翠,景色宜人。当徘徊在被雨打湿的青石板上,一种新旧时代的交替感扑面而来。登顶远眺,茂密葱郁的枫树间,石阶小路蜿蜒而上。缓缓步入深秋初冬,满山的枫叶渐渐染红。远望高耸的山峰,烟雨朦胧,近见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水。小桥流水人家,一条石板路,沿着村落走向远方。
我爱藏绿这个诗意般的名字,佩服先人丰富的想象力。“藏金藏银不如藏绿”,说得多好啊!绿,不但是景色之绿,更是心田之绿,它代表着美好、淡泊和宁静。藏绿,就是把美好希望的梦想、淡泊坚毅的努力、宁静致远的志向深深地埋藏在心田,永远不放弃梦想,不放弃奋斗。这正是我毕生所追求的,也是先祖清三公对他的子孙们的期望。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