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趣味茶话/茶文化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张瑛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祭树的国家。世界各国引进的茶种,采用的茶树栽培方法,加工茶叶的工艺,品饮茶叶的方式,以及茶礼茶俗、茶艺茶会、茶德茶道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出去的。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荣耀。

本书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贴近读者,既有适用性,又有收藏价值,可广大爱茶者、茶业、食品业、餐饮行业的工作者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另外,在编写的过程中,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概念。这些新知识既值得读者参考与学习,也是本套丛书的与众不同之处。

内容推荐

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

一把旧壶

一杯茶汤

掂在手里

随意率性

没有那样多条条框框裁切

细节处也许不拘小节

却有引人入胜的韵味

有心人品出禅、道、儒,静夜中品茗

一片禅心如月光洗浴的海棠

肝胆皆冰雪

我愿意融进这民族气息浓浓的茶里

十几年饮茶品茗

从未仔细考虑过什么茶道美学

从浑浑沌沌牛饮解渴

到啜饮品味

到将经历中的百般滋味融进杯盏里一丝丝品饮

这“道”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同心情有不同的茶相伴

犹如知己好友一般

也是快意的事啊

日本茶道美则美矣

个中滋味远不及中国茶道耐品

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国

中国将其融入儒家与道家

这才产生了中国式佛教“禅”

禅自南宗六祖慧能以“顿悟”战胜了北宗神秀为主的“渐悟”后大盛

目录

第一章 名茶传说/1

 第一节 龙井的传说/1

 第二节 碧螺春的传说/4

 第三节 黄山毛峰的传说/5

 第四节 六安瓜片的传说/6

 第五节 太平猴魁的传说/8

 第六节 信阳毛尖的传说/9

 第七节 君山银针的传说/13

 第八节 大红袍的传说/14

 第九节 铁观音的传说/15

 第十节 祁门红茶的传说/17

第二章 趣话茶字/19

 第一节 茶字拆字/19

 第二节 茶的别名/20

 第三节 茶的雅号/22

 第四节 非茶之茶/24

第三章 茶联妙趣/25

 第—节 趣味茶联/26

 第二节 名胜茶联/31

 第三节 茶亭茶联/38

 第四节 茶馆茶联/41

 第五节 茶店茶联/47

 第六节 集句茶联/49

 第七节 回文茶联/51

第四章 茶趣谚语/53

 第一节 茶树种植谚语/53

 第二节 茶园管理谚语/55

 第三节 茶叶采摘谚语/57

 第四节 茶叶制作谚语/59

 第五节 茶叶贮藏谚语/60

 第六节 日常饮茶谚语/60

 第七节 社会现象谚语/63

第五章 茶谜寻趣/64

 第一节 茶字谜/64

 第二节 茶物谜/66

 第三节 茶故事谜/69

第六章 茶事趣商/73

 第一节 吃茶去/73

 第二节 献茶可做官/76

 第三节 何处人间似仙境/77

 第四节 游戏的茶/78

 第五节 从来佳茗似佳人/79

 第六节 封宫授爵的茶具/82

 第七节 柴米油盐酱和茶/83

 第八节 郎若闲时来吃茶/85

 第九节 漫画家品茶/86

 第十节 名叫“火药”的珠茶/87

 第十一节 阿里山迎宾壶/88

 第十二节 趣茶打油诗/89

 第十三节 叩手指致谢/95

 第十四节 揭壶盖要水/97

 第十五节 盖碗茶传奇一绝/97

 第十六节 工夫茶的功夫/101

 第十七节 喝茶也有“三泡台”/104

 第十八节 傈僳族雷响茶/105

 第十九节“吃讲茶”/106

 第二十节 不是贵客不制花/108

 第二十一节 客至莫嫌茶当酒/109

 第二十二节 以茶为媒的吃茶/110

 第二十三节 挂壶认亲/113

 第二十四节 婚房闹茶/114

第七章 名人茶缘/116

 第一节 神农氏偶遇得茶/116

 第二节 晏婴爱吃“茶菜”/118

 第三节 陆纳以茶养廉/118

 第四节 积公必饮渐儿茶/120

 第五节 白居易与茶/121

 第六节 苏东坡寄情于茶/123

 第七节 杨维桢写《煮茶梦记》/125

 第八节 蒲松龄路设茶棚/127

 第九节 乾隆皇帝不可一日无茶/128

 第十节 郑板桥的茶缘/129

 第十一节 林语堂的“三泡”说/131

 第十二节 梁实秋买茶遭棒喝/132

 第十三节 丰子恺的茶漫画/134

 第十四节 鲁迅喝好茶享“清福”/135

 第十五节 齐白石画茶/136

 第十六节 贾平凹大杯饮茶/137

附 星座趣茶/140

 第一节 水瓶座/140

 第二节 双鱼座/142

 第三节 白羊座/143

 第四节 金牛座/144

 第五节 双子座/145

 第六节 巨蟹座/146

 第七节 狮子座/147

 第八节 处女座/149

 第九节 天秤座/150

 第十节 天蝎座/151

 第十一节 射手座/152

 第十二节 摩羯座/153

参考资料/155

试读章节

第一节 龙井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在天庭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各地神仙应邀赴会,神童仙女吹奏弹唱,奉茶献果,往返不绝。正当地仙捧着茶盘送茶时,忽听善财童子嚷道:“地仙嫂得了重病,在床上翻滚乱叫,快去看看!”地仙听罢,一不留神,茶盘一歪,一只茶杯骨碌碌地翻落到了尘世间。地仙惊得灵魂出窍,脸色煞白,三步并做两步往宫里走。这时,吕洞宾掐指一算,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忙接过地仙的茶盘,把仅有的七杯茶分给七洞神仙,自己面前空着,并掏出一粒神丹对地仙说道:“快拿去救了你娘子,就下凡找茶杯去吧,这边我暂时替你照应着。”地仙非常感激,道谢后就匆匆离开了。

“天上一日,人间数载。”地仙一个筋斗下到凡间,落到了杭州,变成一个和尚,到山上寻找茶杯。这天,他看见有座山像只狮子蹲着,秀石碧壑,山间竹林旁有座茅草房,门口坐着一位80多岁的大娘。地仙上前施礼问道:“老施主,请问,这儿是什么地方?”老大娘答道:“这里叫晖落坞。听先辈说,有天晚上,突然从天上‘轰隆隆’地落下万道金光,从此这儿就叫晖落坞了。”地仙听了,心里又惊又喜,赶紧东张西望,忽然,他眼前一亮,那不是我的茶杯吗?原来,大娘的房屋旁有一口堆满垃圾的旧石臼,里面长满了碧绿的青草。有根蜘蛛丝晶莹闪亮,从屋檐边—直挂到石臼里。地仙明白了,这只蜘蛛精在偷吸仙茗呢,忙又问道:“老施主,我用一条金丝带换你这石臼行吗?”大娘说:“你要这石臼子吗?反正我留着也没用,你拿去吧!”地仙想,我得去找马鞭草织一条九丈九尺长的绳子把它捆住,这样才容易拎走。地仙离去后,大娘心想,这石臼脏,怎么沾手呀?于是找来勺子,把垃圾都掏出来,倒在房前长着十八棵茶树的地里,又找块抹布来擦石臼。不料惊动了蜘蛛精,蜘蛛精知道有人来抢仙茗,一施魔法,“喀喇喇”一声巨响,将石臼打入了地底深层。地仙找到绳子回来才发现,石臼不在了,只好空手返回天庭。后来,被打入地下的天宫“茶杯”成了一口井,曾有龙在里面吸仙茗,龙去了,留下一井水。这就是传说中的龙井。

许多年后,大娘原先居住的茅屋改建成了老龙井寺,后又改名为现在的龙井村胡公庙。庙前的十八棵茶树经过仙露的滋润,长得越来越茂盛,品质超群。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微服来到杭州龙井村狮峰山下,在胡公庙的老和尚的陪同下游山观景时,忽见几个村女喜洋洋地,正在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上采摘新芽,不觉心中一乐,快步走入茶园中,也学着她们的样子采起茶来。不一会儿,太监忽然来报:“皇上,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不觉着急万分,随即将手中的茶芽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往京城,回到宫中立刻向太后请安。其实,太后并无大病,只是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中不适。忽见皇儿到来,太后心情好转,又觉一股清香扑面而至,忙问道:“皇儿从杭州回来,带来了什么好东西,这样清香?”乾隆皇帝也觉得奇怪,自己匆忙而回,未带东西,哪来的清香?仔细闻闻,确有一股馥郁清香,而且来自袋中。他随手一摸,发现原来是自己从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带来的一把茶叶,已经干燥,并发出浓郁的香气。太后想品尝一下这种茶叶的味道,宫女忙将茶泡好奉上,果然清香扑鼻,饮后满口生津,回味甘醇,神清气爽。饮用三杯之后,眼肿消散,肠胃舒适,当时太后高兴万分,连称杭州龙井茶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自己也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自己亲手采摘过茶叶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制新茶,专门进贡太后。从此,龙井茶的名气越来越大。原先的十八棵御茶树虽经多次换种改植,但这个“御茶园”却—直保留至今,而且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第二节 碧螺春的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东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小伙子,名叫阿祥,以打鱼为生。两人彼此爱慕对方。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了一条恶龙,作恶多端,扬言要碧螺姑娘作它的妻子,如不答应,便兴风作浪,让当地百姓不得安宁。阿祥得知此事后,决心为民除害。他手持鱼叉潜入湖底,与恶龙搏斗,经过七天七夜,终将恶龙杀死,但阿祥也因流血过多昏迷过去。碧螺姑娘将阿祥抬到家中亲自照料,但病情不见好转。为了救阿祥,碧螺姑娘便上山寻找草药。在山顶见到一株小茶树,虽是早春,却已发新芽,她用嘴逐一含着每片新芽,以体温促其生长。芽叶很快长大了,她采下几片嫩叶,泡水后给阿祥喝下,阿祥顿觉精神一振,病情逐渐好转。于是,碧螺姑娘把小茶树上的芽叶全部采下,用薄纸包好贴在胸前,使茶叶慢慢暖干,然后搓揉,泡茶给阿祥喝。阿祥喝了这种茶水后,身体很快康复,两人陶醉在爱情的甜蜜和幸福中。然而,碧螺姑娘却一天天憔悴下去,因为姑娘的元气都聚集在茶叶上了,最后,姑娘带着甜蜜幸福的微笑,倒在阿祥怀里,再也没有醒过来。阿祥悲痛欲绝,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上。从此,山上的茶树越长越旺,茶叶的品质也格外优良。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乡亲们便把这种名贵的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第三节 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而且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谈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僮来黄山春游,不料迷了路,恰逢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二人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口十'发现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着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升至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他一包茶叶和一葫芦黄山泉水,并嘱咐一定要用黄山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

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的情景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见后又惊又喜,连忙赶去京城禀奏皇上,想借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得知后,传令其进宫表演,却不见白莲奇景出现。见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说出实情。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熊开元进宫后,得知系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皇帝同意了。

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与他。他在皇帝面前用黄山泉水冲泡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听罢此言,熊知县心中感慨万千,心想:“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第四节 六安瓜片的传说

六安瓜片历史源远流长,有关传说也不少,主要有下面两个:

一说是,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的一位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朴,将其作为新产品上市,获得成功。消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峰翅”(意为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受启发者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先是被称为“瓜子片”,以后又叫成了“瓜片”,并逐渐成为全国名茶。

二是一个古老的故事。相传,在金寨麻埠镇,有个农民叫胡林,为雇主到齐云山一带采制茶叶。茶季结束时,他来到一处悬崖石壁前,那里古木纵横,人迹罕至。他忽然在石壁间发现了几株奇异的茶树,只见它们枝繁叶茂,苍翠欲滴,芽叶上密布着一层白色茸毛,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胡林精于制茶之道,对辨别茶树品种的优劣也非常在行,知道眼前的茶树是难得的名贵品种,于是,他采下鲜叶,精心炒制成茶,带在身上,下山回家。途中,他走进路旁的一家茶馆歇脚,并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山茶叶拿出来冲泡,开水一注入,只见茶杯中浮起一层白沫,恰似朵朵祥云飘动,又像金色莲花盛开,异香满屋,经久不散,于是举座皆晾,异口同声赞曰:“好茶!好香的茶!”

后来,胡林又回到山中,去寻找他在悬崖石壁间发现的那几株茶树,可是再也无处寻觅。当地人遂认为这是“神茶”,不可复得。这个故事流传开来若干年后,有人在齐云山蝙蝠洞发现了几株茶树,相传是蝙蝠衔茶籽所生。这几株茶树和胡林当时描述的茶树一模一样,大家也就自然而然地称其为“神茶”。据说,六安瓜片就是由神茶繁衍而来的。

P1-7

序言

茶文化正在逐渐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在饮茶的同时,对茶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茶与健康、茶叶产地、茶叶鉴别、茶叶冲泡,乃至茶故事、茶的文化属性等,无不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祭树的国家。世界各国引进的茶种,采用的茶树栽培方法,加工茶叶的工艺,品饮茶叶的方式,以及茶礼茶俗、茶艺茶会、茶德茶道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出去的。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荣耀。

为了更好地传播茶文化,我们注册了以“弘扬茶文化,传承中华悠久历史文明”为使命的陆羽网(www.cluyu.cn)。在国内外茶界朋友的支持下,经过几年努力,陆羽网现已成为国内较有影响的茶文化门户网站。为了更好地推广和普及中国茶文化,我们编写了本套“茶文化丛书”。这套丛书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贴近读者,既有适用性,又有收藏价值,可广大爱茶者、茶业、食品业、餐饮行业的工作者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在编写本套丛书的过程中,对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际考查并结合茶界专家的意见,进行客观的判断,并尽量给出相对标准的解答。例如,在编写《茶叶鉴别》时,我们选用了最新的国家标准GB/T14487-2008《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和农业部行业标准《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

另外,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概念。比如,在中国茶史方面,率先从世界茶史的角度观察系统总结,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清晰明了;在茶道方面,提出了茶道十属性的新观点;在饮茶方式方面,提出了快饮茶法的新概念;在茶叶鉴别方面,首创了各类茶叶日常鉴别术语总表,科学实用,使鉴茶有理有据。这些新知识既值得读者参考与学习,也是本套丛书的与众不同之处。

本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部分专家、学者著述的成果,同肘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袁冰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紧迫,本套丛书的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茶文化门户网——陆羽网站 张瑛

2009年9月30日于深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