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遗落的乡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韩庆功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散文合集,收录了作者本人的20多篇散文。全书以描写乡愁为主,作者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表现出浓浓的故土情怀、强烈的家国情怀。全书以大体量深度描写一段有趣的往事,展现当地社会风貌以及生活在西部黄河谷地山乡村民的凡常生活。 作者简介 韩庆功,男,撒拉族,生于1965年,祖籍青海省循化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故乡在哪里》《边缘上的思考》《大河东流》,长篇小说《黄河从这里拐弯》第一、二部,文集《情定循化》 目录 乡愁(代序) 乡愁悠悠 骆驼泉怀古 记忆的废墟 难忘的友情 秋日乡村 遗落的乡愁 艰难岁月 多舛的季节 居家笔记 远方的诱惑 路上的感觉 彩云之南 写作人生 奥土斯山下听涛声 让写作照亮人生 评头论足 残缺之美 法与情的临界点上 生命在卑微处闪光——简评影片《隐入尘烟》 一曲乡歌 一缕乡愁 馨香一束 积石山下音乐人 岷山脚下有个旋窝村 后记 序言 乡愁 乡愁是从骨子里生长出 来的一种孤独。孩童时期总 是望着天边的一朵云发呆, 向往云彩底下的那一方世界 。长大后,小小的村庄再也 装不下日渐变大的心,再也 抑制不住想要走出眼前这一 片旮旯地的冲动。17岁那年 ,心中装满对远方的渴念, 背起行囊,头也不回地走出 村子,跨过黄河,走出拉水 峡,把越来越朦胧的故乡甩 在身后。 在外闯荡大半生,总以 为把故乡永远地湮没在落满 尘埃的记忆深处,与它仅存 的一点交情像是西山顶上刹 那间被夜色吞噬的一抹霞光 ,至多在纪念故人的某个特 殊日子在心头忽闪一下,很 难在内心深处为故乡点亮一 盏经久不息的长明灯。然而 ,纵然豪情万丈,就算壮志 凌霄,故乡的几片游云总会 在不经意间飘进心里,缠绕 在柔软的心弦上,缠来缠去 就结成了解不开的环环乡思 ;走遍千山万水,历经沧海 桑田,总也走不出故乡的月 影,滴漏的心儿洒满一地的 愁绪,愁来愁去就熬成了连 绵不绝的缕缕乡愁。 乡愁是在盛夏声嘶力竭 的蛙鸣声中悬在蓝空的一弯 明月,是小树林间潺潺流过 的一条浅河,是村头那棵周 身斑驳树冠稀疏却依然绽开 几枝榆钱的老榆树,是高高 的山坡上云雾般缭绕着一群 羊的弯弯小路,是寒冬的长 夜里叫人心烦的几声又长又 尖的鸡叫,是望眼欲穿的酸 果树上总也等不熟的几颗青 果子,是晚归的老牛在村巷 内摇着尾巴蹒跚而过的身影 ,是荒草丛中依稀辨认的坟 堆。 乡愁是大雪封门的日子 里全庄子年轻人纷纷出动抓 捕野鸡后吃一顿鸡肉面片的 富足,是斋月凌晨3点乙保 大叔们每敲打一遍钢板时发 出的撕破天空的当当声与紧 接着几个人同时诵念的旋律 优美的唤叫声,是在伯父打 铁棚里响起的由近及远的叮 当声,是从有草大叔家传来 的编织牛毛口袋的咔嗒咔嗒 声,是暮归的儿女远远望见 房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就不 由加快步履的急切…… 乡愁是爷爷叠了又叠的 臃肿的白布裤腰和缠了又缠 的布绳裤腰带,是奶奶补了 又补的黑棉袄和洗了又洗的 白盖头,是卷起裤管的父亲 一手扶犁一手挥鞭嘴里不停 吆喝耕牛的田野牧歌,是父 亲那只补了又补仍舍不得丢 弃的锈迹斑斑的青花瓷盖碗 ,是左手臂弯里挽着栲栳的 母亲在父亲后面有节奏地用 右手往犁行内抛撒麦种的春 播图,是母亲欢喜地往滚动 的擀面杖下渐渐变大的一块 面疙瘩里抛洒的激情,是母 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总也忙 不到尽头的针线活,是母亲 用随手捡来的几片菜叶沤成 的一小缸浆水,是正值芳华 的姐姐甩动的两条又粗又亮 的长辫子,是姐姐握紧着从 邻家灶膛点燃来的一束胡麻 草奔向家里的匆忙,是姐姐 掮着木桶撒着欢儿奔向河滩 又佝偻着身躯沿着弯弯坡路 亦步亦趋背水的艰难…… 乡愁是手持小铲的艳姑 们在青青麦苗间蹲成一行雁 阵的身躯缓缓挪动的动人画 面,是在湿漉漉的夯土墙上 男子汉们吆喝着打墙号子甩 肩蹦跳的热火场景,是打麦 场上雄壮与轻柔的男女声交 替演绎的号子中分列成行的 青年男女们情意绵绵对视传 情的浪漫,是为豆蔻年华不 安分的目光里忽然闯进来的 他或她怦然心动以至于被某 种情绪定格成永恒记忆的那 一瞬间。 乡愁是春种秋收花开花 落中总也长不大的懵懂少年 ,是奢望着枣红骡子上红纱 蒙脸的新娘夜夜做梦憧憬着 总有一天也要给身披红绸带 的自己燃放花炮的青涩年华 ,是心里头像阳春三月的土 墙下辣辣草那样悄悄长出来 的一股酸甜的思念与惆怅, 是雨后初晴的灿烂阳光下望 着山岗上迎风摇曳的芨芨草 如获至宝的喜悦,是举目仰 望撒拉阿爷那棵枝权越过墙 头的果树上摇曳的苏梅里果 垂涎欲滴的馋相,是用一个 夏天在麦场边湿地里用手指 头抠出的小半兜麦子换来的 两颗酸到能挤出眼泪的啤特 果,是穿着新衣裳跟在大人 后面去亲戚家吃宴席的欢快 ,是睡意蒙咙中披星戴月跌 跌撞撞赶着毛驴到遥远的夕 昌沟打柴的辛劳,是在母亲 守护的菜园旁窝棚内半夜几 声炸裂的雷响中抖抖索索蜷 缩成一团的惊悚,是跟着爷 爷到地里挖土然后把晒干的 土坷垃驮在疯癫毛驴脊背上 的两只小背篼里像蚂蚁搬家 一样一遍遍运到家里的穷光 阴,是从水磨坊转动的磨石 间飘出的白花花面粉里盼着 好光景的憧憬,是数九寒天 天不亮就背起书包摇摇晃晃 跨过清水河那根独木桥时的 无奈与迷茫,是爷爷讲述的 故事接近尾声时闪烁在星海 中耀眼的北斗星,是夜里辗 转几个村子观看的一场电影 ,是跟着小伙伴们进山挖甘 草锁阳丁零当啷的窃喜,是 深夜偷摘杏子不慎被主家逮 着时无处逃遁的狼狈,是夜 里握着爷爷干瘪的手臂听讲 英雄格萨尔故事时放飞思绪 的惬意,是有趣的转陀螺打 蚂蚱抛石头比赛中胜过对手 的得意,是满河滩石丛间的 某个石头缝里觅到一个豆粒 大的蜂窝蜜的惊喜,是玩累 了一溜烟跑回家推开厨房门 从水缸内舀起一木瓢凉水咕 咚咕咚喝下的酣畅。 乡愁是胶皮味浓烈的解 放牌球鞋,是醇香四溢的牛 奶糖,是弥漫在汽车尾烟里 的醉人醇香,是香喷喷的油 搅团和豆面糊糊,是开斋节 你来我往的娃娃们和着一声 声赛俩目挨门分 导语 乡愁是没有理由的怀旧,是不明不白的伤感,是一曲无言的恋歌,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是一封发黄的信笺,是岁月深处总也望不到尽头的弯弯小路…… 这部散文集是对渐行渐远的故乡的凝望,实际上就是对烟雨迷蒙的童年生活的回眸。又是在夏天和冬天的夹缝中展示个性的秋天里终结此番长旅,字里行间难免会弥漫一些无法排解的伤感。 后记 以前写文章,很少用“一 辈子”这样的字眼,就怕引 来诟病;即将迈入花甲之年 门槛时,已经没有了这样的 顾虑,觉得在黄昏的夕阳里 就该回望一下身后深深浅浅 的脚印了。这部散文集是对 渐行渐远的故乡的凝望,实 际上就是对烟雨迷蒙的童年 生活的回眸。又是在夏天和 冬天的夹缝中展示个性的秋 天里终结此番长旅,字里行 间难免会弥漫一些无法排解 的伤感。但这只是一种情绪 ,我并不会深陷其间,让飘 忽闪烁的情绪影响自己的整 体性表达。 一个人的一生极其有限 ,风风火火几十年,所经历 的,大多是登不了大雅之堂 的一地鸡毛。那些深藏多年 的不可言说的私密,不过是 一些自寻烦恼的小心思罢了 ,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的了。 幸好,手里还有一支能调动 文字的不算钝拙的笔头,可 以把思想深井的那些隐秘角 落清理一下,好让自己透透 亮亮地面对余下的人生路。 解甲归田,意味着生活 半径的缩小,欲望的烈焰也 随之减弱为摇曳的一星火苗 ,直至灰飞烟灭。孤独是不 可避免的。相比而言,我的 孤独似乎更为深刻一些,纯 粹一些,顽固一些,是难以 用儿女长情和简单的娱乐来 化解的深层寂寥。我喜欢在 思想的河床捡拾碎金,哪怕 颗粒再小,也足以让混沌的 目光为之一亮。更多时候, 我愿意沉浸在无边的落寞中 ,用祖辈们遗传的一把老壶 熬煮自己的思绪。 有时候真羡慕那些活在 自己的认知和别人的思想之 间的人们,没有太多庸人自 扰的非分之想,朝齑暮盐, 素衣简行,简单中活出一份 快乐。而我已经深陷于宿命 式文化思考的泥沼,挣脱物 质羁绊的同时,精神上却把 自己逼到人迹罕至的雪峰之 间,眼前只有高天流云,只 有茫茫原野…… 有朋友问这部散文集是 不是封笔之作,这是个难以 回答的问题。如果健康状况 允许,思想原野不干涸,也 许在文字的河流中还会溅起 几朵浪花,还会流淌出一些 故事来。不过,一写几万字 的篇幅大概不会再有了,或 多或少,一切随缘吧。 这部散文集能够结集出 版,多亏了詹晋文、韩新华 、韩原林、韩学文、陈琰、 马昭辉、韩艳蓉、马海萍、 韩忠林、韩国明、沈海存、 马成龙、韩永奋等文友的无 私协助,以及县内外热心读 者的真诚鼓励,还有县委宣 传部、县文体旅游局、中国 文史出版社等部门的鼎力支 持,在此一并谢过。 翻过剩下不到两个月的 这一年,就迎来循化自治县 七十华诞,我的人生中也将 是个重要的分水岭。收回遥 望故乡的目光,看看自己, 依然两手空空。那么,就以 这部作品向在几百年风雨中 跌跌撞撞走过来的母族和自 己在坎坎坷坷中奋斗了几十 年的职业生涯献礼吧! 2023年10月9日于县城居 室 精彩页 骆驼泉怀古 骆驼泉景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无疑是撒拉族文化的核心要素。某种意义上,读懂了骆驼泉,也就读懂了撒拉族。 ——题记 一 创作长篇小说((黄河从这里拐弯》第四部的那个夏天,午后或傍晚的某个时辰,我走出创作室,在街子河畔踯躅独行时,不止一次来到不远处的骆驼泉边。如果刚好遇到一群游客,便挤进人群,聆听韩锦华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起撒拉族前世今生;没有游客的时候,一个人静静伫立在泉池畔,凝目沉思。头顶上偶尔响过一声鸽哨,我的思绪便跟随远去的鸽哨,飞向遥远的时空,试图与祖先们曾经同样站在这里时有过的深沉目光相遇。 可是,眼前那些岁岁枯荣的芦苇、淙淙流淌的清流、若隐若现的白石并不在乎一位空手而来的游子,始终秘而不宣,什么都没有告诉我。 于是向骆驼泉景区解说员韩锦华老师请教。他从相对宏阔的空间维度研究撒拉族历史,视野比我们这些囿于眼界和资料的本土人士要宽阔一些。近几年,他查阅了不少与撒拉族历史相关的典籍,结合民间搜集到的零星传说,再根据自己顺乎历史演进逻辑的想象,硬是把那些断断续续、若隐若现的故事从古泉里打捞出来,补丁似的缀在一起。故事听起来有点斑驳寥落,不成体系,但最起码,我们可以沿着骆驼泉传说的起点,回眸那起起落落的八百年。 谈起撒拉族对国家的贡献,锦华老师自豪地说,那就是毫不含糊的家国情怀。明清年间,先祖尕勒莽阿合莽的后裔一如他们的先辈,只要接到朝廷授命,就义无反顾地离开故土,到千里之外的边疆御敌守关。 清代循化县令龚景翰编著的《循化志》记载,从明朝洪武三年韩宝被授予统辖积石州军政事务的达鲁花赤一职开始,一直到清末,历代朝廷对撒拉族首领授封的达鲁花赤为十七人。明朝年间应召出征的达鲁花赤就有十人,其中四人血洒疆场,埋骨他乡。至于跟随他们征战的一般士兵想必就更多了。身披铠甲、一身威武的他们在踢嗒踢嗒的马蹄声中有过怎样的激情,在布满血腥的沙场上有过怎样的呐喊与厮杀,仍然是个巨大的谜团,连片言只语都未曾留下,犹如夜晚纷纷扬扬的一场春雪,在正午的阳光下化为乌有。 但我不愿就此放弃。始终在想,只要是炊烟升起的地方,哪怕是一块被炭火熏黑的瓦砾、夯土墙上依然可以辨识的弹痕,抑或是黑黢黢屋梁背后深藏的一页漫漶官文,总会留下蛛丝马迹的。然而,找来找去,除了那部千年经卷、两座没有墓志铭的先贤墓和依然没有风干的传说,再也搜寻不到什么了。我不禁问自己,那些在漠北的风沙中练就一身铁骨的汉子们蹬腿扬鞭的雄风在哪里?难道,他们在纵辔挥刀驰骋疆场时烈烈扬扬的场景就这样无影无踪了? 巨大的谜团背后是巨大的问号,连1958年组建的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也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了撒拉族明代以来的历史轮廓,忽略了炊烟袅袅中的春种秋收,淡化了千万个屋檐下嬉笑怒骂的日常琐碎。如果有“四大名著”那样从不同侧面补缀历史空白的文学作品,即便官方记录再粗糙,我们照样可以感知当年撒拉族人出没在骆驼泉边深深浅浅的土巷时的音容举止,以及他们充满烟火气的百态人生。遗憾的是,除了那个美丽的传说,什么都找不见了。 在历史认知上,我比较认同家住骆驼泉边的韩占祥先生的说法:撒拉族人一旦认准一方水土,再苦再难,也不会挑剔脚下的土地,苦也罢,甜也好,他们并不计较,把所有苦乐人生浓缩成几句简短的歌词: 黄河上度过了半辈子 浪尖上耍了个花子 撒拉是时代的人梢子 阳世上个个是汉子 在周五赶赴聚礼场的人流里,我仔细打量那些头缠达斯达尔、身穿长袍的白须老者,试图从他们宽额高鼻的脸庞和慈祥的目光里发现一点什么。 细心的人一定会发觉,街子地区年长者身上透射着与生俱来的傲骨,他们走路时稳重的步态、眉梢眼角里的冷峻气质、说话时从容洒脱的腔调,都给人以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自信与庄重,使人不由联想到尕勒莽阿合莽牵着白骆驼,风尘仆仆抵达这里时该有的凛然气派。即便是岁至耄耋的垂暮女子,眉宇间同样泛起晚霞般的光晕。这是撒拉族人留给外来游客的直观印象。我想,他们这种处世淡然、性情豁达、秉性通透的气质不是几百年风化的遗留,而是被骆驼泉清流滋润过的这片土地重塑的结果。 有一天,博艺公司董事长马德功先生请我给他们投入数月之功创作的大型沙画作品题词。画面上是一群牵着骆驼风尘仆仆赶来的男女,他们穿着奇特,看似十分眼熟。远处是被他们甩在身后的崇山峻岭和邈远天空。这画面令我感动不已,脑子里忽然冒出八个字:举族东迁,情定中华。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