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让历史照亮未来(张曙红新闻评论作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曙红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收录经济日报副总编辑张曙红从业以来的多篇精彩、获奖新闻评论作品。第一辑“国是纵横”是比较严肃的时政和经济评论;第二辑“时代华章”是评论形式创新的产物;第三辑“实践启迪”是紧密联系新闻事实撰写的言论;第四辑“两会漫笔”是多年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报道时撰写的言论;第五辑“世事杂谈”是个人署名的杂文随笔,有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对舆论热点的点评、对丑恶现象的鞭笞,也是媒体发挥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的一种体现。收入本书的文字,时间跨度较长,几乎覆盖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程。
作者简介
张曙红,湖北黄冈人,1982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历任经济日报记者、编辑、评论员,评论部副主任、主任,政科文新闻部、策划部主任,经济日报社编委、副总编辑。多次获中国新闻奖报刊言论一、二等奖。首批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获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一辑 国是纵横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历经苦难向辉煌
让历史照亮未来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重建“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
正确认识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治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心腹之患
市场经济在中国
论诚信
价格战:怎么看 怎么办
让历史告诉未来
上篇:百年足音
中篇:世纪思考
下篇:未来展望
树立新的择业观
孔繁森启示录
我们的干部需要怎样的作风
我们的事业需要怎样的精神
我们的时代需要怎样的英雄
公仆意识纵横谈
公仆与权力
公仆与金钱
公仆与群众
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摆正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论机遇
加快改革正其时
发展要有新思路
论“胆”
依靠职工群众推进改革开放
做好市场经济这篇大文章
重提“解放思想”引人注目
中国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还要多讲实事求是
相信厂长能够用好权
思想政治工作要推动观念变革
第二辑 时代华章
回归赋
大江截流赋
悼英灵
祝福您,祖国
迎春赋
国之殇
奥运颂
中国质量鼎铭
中国用户满意鼎铭
第三辑 实践启迪
武汉探访录
“老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冰川”的加法减法和乘法
特困企业:背着走还是推着走
从商品经营者到资本经营者
“包袱”宜解不宜推
分兵突围与外部接应
吉林产粮大县访问记
听农民算账:种地赚钱不?
与干部唠嗑:农业该咋整?
黑土地仅仅长粮食吗?
龙头企业与龙型经济
启动第三只轮子
粮食:是优势还是包袱
张家港启示录
“口袋”与“脑袋”
“建城”与“育人”
压力与动力
深入扎实学邯钢
邯钢是个什么样的典型
邯钢经验为什么让人服气
邯钢经验到底灵不灵
振兴国企系列谈
“海”里风光无限好
为了企业的明天
看看天外天
管理里面有哲学
解放自我的历程
海尔告诉我们什么
论名优企业的扩张
价格大战无赢家
中国企业如何走向世界
像张瑞敏那样办企业 
阴沟里流走了什么?
“两虎”相较意味长
文章还靠自己做
天外还有天
解放思想才能与时俱进 
唯有创新最美丽
“四个百分之九十”说明了什么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第四辑 两会漫笔
谁是“末等公民”
两个百分点的变化
批评精神与建设意识
品品市场经济的滋味
假如没有邓小平
品味“如期”
清醒的“爬陡坡”意识
七年一百次
建多高的大楼迎接新世纪
政协委员什么级
从一亿吨起步
有感于瞿弦和委员的“四要”
哈佛看得到《经济日报》吗
《哈佛看得到〈经济日报〉吗》续闻
老马的老话儿
为了“腾飞” 更要“奋斗”
熊教授三问乐凯
来辉武“姓”什么
“今天”与“昨天”有什么不一样
张果喜并不神秘
该出手时缓出手
品味登山的境界
“灰色收入”与“四次分配”
看中国这幅油画
从来凯歌出艰难
想起雷锋的日子
从《焦点访谈》说到民主监督
调整之中有机遇
千金散尽还复来
唯有根深才能叶茂
“跳龙门”的感觉
“常例”为何不灵了
画“十五”这幅中国画
感受世纪第一春
掂掂“一万亿”的分量 
舵手意识的生动体现
既是出发点 又是落脚点
什么是最稀缺的资源 
三月我们共同走过
心结未解话不休
闻喜不忘言忧
勿忘艰苦奋斗
请关注这万
感悟建设者的豪情
一“管”窥天下
还是“谨慎乐观”好
有感于谷委员“自省”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进退尚须辩证看
春雪无声迹可寻
科学的发展是硬道理
小事里头看变化
以人为本 从“心”做起
难解难分GDP
让国产“美人”靓起来 
好政府从哪里来
“七七八八”等闲看
欲防“大落” 先抑“大起”
“矫枉”之际防“过正”
春风吹拂我们的希冀
“今年是个改革年”
中部的声音响起来
“盛世危言”费思量
第五辑 世事杂谈
由湖南人的“自省”想到的
重振“晋帮”会有时
有感于企业界出了学部委员
做冷静的改革者
为庄晓岩喝彩
掂一掂那钱包的分量
“穷光蛋”能领导“大款”吗
谁该知道杨振宁
卖了轿车发工资,如何?
冲出“围墙”天地宽
把农技日办到田头去
改善投资环境不能靠“三陪”
在出租车拒载的背后
让公众来评议行业作风
评奖这“行当”
“大票”的尴尬
看形势的“看法”
警惕“乱集资”之风抬头
多赚十万元为何反丢“饭碗”
走出“数字的迷宫”
记者趁多少钱?
导游的品位
中秋月饼与圣诞饺子
明年的月饼怎么吃?
雨后也要绸缪
还淮河一个清白
听胡富国谈精神优势
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
过程最精彩
广岛有几间套房
“”字后面多了个“”
听小岗村农民算算收入账
新年伊
序言
媒体最主要的职能有二
,一是报道事实,二是输出
观点。专司报道事实的就是
记者,专门从事输出观点的
就是评论员。
在旧时代的媒体中,评
论员有着远高于编辑、记者
的地位。比如有着“报界宗
师”之誉的大公报人张季鸾
,以“主笔”之名专司社评写
作,首倡“文人论政”之风,
是与报馆投资人、总经理平
起平坐的“三巨头”之一,收
入自然也是可观的。后来,
虽然评论写作不像当年那般
高不可攀,但仍然是少数人
的事。一般来说,就职于媒
体而又擅长于写评论,总会
被人高看几眼的。
在我的新闻生涯中,较
早就与评论写作结了缘。记
得大学毕业进入中国财贸报
,被安排到思想教育部工作
。部主任是大公报老报人贺
师尧,“文革”后在北京市委
主编《前线》杂志,那是一
本专注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杂
志。老贺重视评论理论,自
己带头写,也经常给我们布
置一些题目。在进入报社的
第一年,我的岗位是编辑,
采写新闻报道的机会不多,
评论却写了不少,包括以报
社名义发表的社论、评论员
文章,当然这样的评论都要
经过主任、分管副总编辑、
总编辑多个环节的反复修改
打磨,有的还要报送上级主
管部门审定。所以,严格地
说,我是先学着写评论,再
学习写新闻的。
后来机缘凑巧,报社评
论部急于补充评论人才,冯
并同志找到我,动员我到评
论部做副主任。当时报社领
导中是由杨尚德同志分管评
论工作的,他对我写评论的
能力可能还有些存疑,于是
专门给我出了个题目,有点
测试的意思,结果当然是顺
利通过了。冯并治下的评论
部人才济济,业务氛围颇为
活跃。但时间未久,他自己
却另觅高就,调到国家体改
委做了副秘书长。于是我被
“赶鸭子上架”,以副主任身
份主持评论部工作,再后来
就成了评论部主任,前前后
后在评论部干了13个年头(
1991年至2003年)。离开
评论部以后,虽然不再专职
从事评论工作,但只要还在
干新闻,就离不开评论这个
武器,还会经常性地策划、
起草、编辑评论文章,包括
策划推出一些系列评论、专
栏评论,有的还曾产生过较
大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经济日报新一
届编委会高度重视评论工作
,在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倡
导下,重新确立了“评论立
报”的理念,评论委员会常
态化运作,各个版面都设计
了独具特色的评论专栏,尤
其是举全社之力打造“金观
平”等言论品牌,影响越来
越大。一批中青年采编骨干
相继开设个人评论专栏,可
谓各擅胜场,精彩纷呈。评
论工作的这种生动局面和良
好势头令人欣喜。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拿起评论这个武器,于是常
有年轻同志希望就评论写作
做一些交流,想知道写评论
有什么诀窍。这是一个不太
好回答的大题目,认真回答
起来可以写成一本大书,市
面上也确实出了不少这方面
的专著。依个人的经验与教
训,简短截说,写评论的要
诀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是有观点。心有所悟
,学有所得,观有所感,发
之为文,即为评论。着手评
论写作之前,首先要想清楚
,你想告诉别人什么。也就
是要树个靶子,有的放矢。
用时尚点的话说,就是“立
个Flag”。所以评论又被称
作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
毛泽东选集》四卷雄文,开
篇第一句话是:“谁是我们
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开门见山,气势如虹。
如果洋洋洒洒数千言,让人
看了却不知所云,文章就白
写了。
二是讲道理。观点是否
成立,需要有事实的依据,
有逻辑的支撑。逻辑演绎的
过程就是讲道理,逻辑没毛
病,道理讲通了,观点也就
立住了。没有逻辑推论的过
程,文章就是硬写。有时候
,文章写得很费劲、很痛苦
,并非你的写作水平不高,
而是你的理论水平、认知能
力有限,自己没把道理想明
白,“不通则痛”。“以其昏
昏,使人昭昭”。硬写的结
果就是一堆的“要要要”,“
既要”“又要”“更要”“还要”,
这不是给人讲道理,而是给
人“下指示”,不是在写评论
,而是在写文件。文件式的
评论媒体上并不少见,但看
的人又有多少呢?
三是说人话。所谓说人
话,就是要像平日里对人说
话、与人谈话一样,说些家
常话、体己话,老百姓听得
懂的话。而不是拉开架式,
净说一些官话、套话、假话
、空话。有些文章写得云山
雾罩的,概念接着概念,口
号连着口号,似乎存心不让
人看懂。要想说人话,前提
是接地气,知道老百姓所思
所想、所祈所盼。倡导什么
,反对什么,要把握正确导
向,符合群众意愿,体现社
会共识。还要把握好度,有
分寸感,防止把好话或坏话
说过了头。切忌高高在上,
板着脸训1人,给人一种“站
着说话不腰疼”的距离感。
四是有文采。文似看山
不喜平,论说之文尤其如此
。文章要有自己的风格,这
就要靠独到的观点、严密的
逻辑、生动的文风来体现。
观点立得住,道理拎得清,
文字有讲究,就可以称得上
是一篇评论佳作了。古人云
:文如其人。文章应该是有
个性的、独特的,或者冷峻
如霜,或者热情似火,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8: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