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事强制调解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作者 王阁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民事纠纷解决领域,调解历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衍生出新的形态。其中,民事调解在程序启动上的非合意化形态——民事强制调解,就是一个容易引发歧义和争论,却始终在调解制度建构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在当前中国,随着世界性ADR浪潮的持续影响和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民事强制调解已摆脱以往“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境地,逐步为社会公众和学术界所接受。尤其是新时期,“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成为国家治理的新理念,民事强制调解的正当性已不再受到质疑,获得了国家政策的认可和制度的保障。然而,古今中外的经验证明,纠纷解决机制必须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构,持续调整、完善和优化。民事强制调解亦是如此。本书在阐发民事强制调解现代意涵及制度理性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对域外民事强制调解展开横向分析,构筑起民事强制调解模式分析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通过对明清以来我国民事强制调解发展变化的纵向梳理,提炼出我国民事强制调解的主要特色及当代挑战。继而,立足于现阶段我国民事强制调解的实际,从模式选择、范围界定、主体选任、程序设置以及配套制度搭建等方面,对其未来的发展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
作者简介
王阁,河南栾川县人,法学博士,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中华女子学院法律系,200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2013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现主要从事诉讼法学和司法制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在《现代法学》《政法论丛》《理论探索》《社会科学家》等学术期刊发表法学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参编教材1部。
目录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规范分析方法
(二)比较研究方法
(三)历史研究方法
(四)实证研究方法
(五)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事强制调解之基础篇
一、民事强制调解的内涵
(一)民事强制调解释义之争
(二)民事强制调解的特点
(三)民事强制调解与相关概念之辨析
二、民事强制调解的正当性论证——由民事强制调解与相关基本理论的关系展开
(一)民事强制调解与调解的自愿原则
(二)民事强制调解与民事纠纷解决程序的效益
(三)民事强制调解与裁判请求权
(四)民事强制调解与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
三、民事强制调解的制度功能
(一)有助于增强民事调解的实效性
(二)有助于实现民事纠纷的类型化解决
(三)有助于提升民事纠纷解决的效率
(四)有助于引导民事纠纷解决的文化
第二章 民事强制调解之域外篇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强制调解
(一)德国的民事强制调解
(二)法国的民事强制调解
(三)日本的民事强制调解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民事强制调解
(一)美国的民事强制调解
(二)加拿大的民事强制调解
(三)澳大利亚的民事强制调解
三、我国台湾地区、澳门特区的民事强制调解
(一)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强制调解
(二)我国澳门特区的民事强制调解
四、总结——基于民事强制调解模式分析的视角
(一)一个简单的模式框架
(二)域外民事强制调解的模式定位
(三)域外民事强制调解模式背后的分析
第三章 民事强制调解之中国篇(上)
一、我国民事强制调解的历史谱系
(一)明清时期的民事强制调解
(二)民国政府时期的民事强制调解
(三)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民事强制调解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事强制调解的发展
二、我国民事强制调解的发展背景
(一)国家诉讼处理能力的不足
(二)特定民事纠纷解决的需要
(三)域外法律制度的借鉴
(四)世界ADR运动的影响
三、我国民事强制调解的主要特色
(一)制度延续的稳定性
(二)适用范围的侧重性
(三)类型选择的偏好性
(四)调解主体的多元性
四、我国民事强制调解的当代挑战
(一)民事强制调解合理性的论证
(二)民事强制调解探索经验的提炼推广
(三)民事强制调解建构路径的选择
第四章 民事强制调解之中国篇(下)
一、现阶段我国民事强制调解实践探索的典型模式
(一)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庭前调解前置模式
(二)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前调解前置模式
(三)上海市人民调解前置模式
(四)浙江省保险行业人民调解前置模式
二、现阶段我国民事强制调解实践探索的有益经验
(一)突出民事强制调解中法院的主导作用
(二)拓展民事强制调解的类型
(三)整合各种调解资源在民事强制调解中的运用
(四)充实民事强制调解的内容
(五)增强民事强制调解的效力
(六)搭建民事强制调解的激励机制
三、现阶段我国民事强制调解实践探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观念保守
(二)适用范围比较混乱
(三)诉调衔接不畅
(四)配套机制乏力
第五章 民事强制调解之建构篇
一、建构我国民事强制调解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我国调解制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二)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
(三)满足特定当事人对纠纷解决的需要
(四)平衡特定民事纠纷解决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提高我国调解资源的利用效率
(六)促进我国律师角色的转变
二、建构我国民事强制调解的基础条件
(一)大调解工作格局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既有的法定前置程序提供了思想认识上的铺垫
(三)各地调解前置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经验积累
(四)域外的民事强制调解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国内立法提供了制度支撑
三、我国民事强制调解的模式选择
(一)我国诉前民事强制调解的模式选择
(二)我国诉中民事强制调解的模式选择
四、我国民事强制调解适用范围的界定
(一)诉前民事强制调解的适用范围
(二)诉中民事强制调解的适用范围
五、我国民事强制调解的调解人资质
(一)法官担任调解人的资质要求
(二)非法官担任调解人的资质要求
六、我国民事强制调解的程序规范
(一)调解的方式
(二)调解的期限
(三)调解的效力
(四)诉调对接
七、我国民事强制调解配套制度的搭建
(一)进一步推行医责险制度
(二)进一步完善司法确认制度
(三)制定相应的制裁措施
(四)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五)增设当事人异议程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序言
今受王阁老师之托,为
其新作作序。虽诚惶诚恐,
深忧陈词滥调难为现时所用
;且勉为其难,愿为后起之
秀助展未来宏图。大作读罢
,感慨良多,谨作下文为序

调解,作为我国传统的
纠纷解决和社会治理方式,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改
革开放以来,调解艰难地冲
破诸多争议和重重困境,在
世纪之交与世界ADR潮流相
遇,通过现代转型和创新发
展,逐步成为我国司法改革
、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的基
础要素。本书所研究的强制
调解,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
和争论的概念,但始终是调
解制度建构中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早期,面对社
会转型和法治初建的复杂环
境,纠纷解决研究者首先需
要解决的是多元化纠纷解决
机制、非诉讼程序和调解的
正当性问题。如何推进传统
调解机制实现现代转型,如
何在法律移植中保留中国特
色及创新空间,如何建立起
科学与经验相结合的理论体
系和运行机制,是我们这一
代学者和实践者孜孜以求的
目标。时至今日,多元化纠
纷解决机制的理念得到了国
家政策的认可和制度的保障
,逐步为社会公众和学术界
所接受,“把非诉讼机制挺
在前面”已成为新时期的主
流意识,调解的正当性不再
被质疑。然而,历史的经验
证明,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
,纠纷解决机制需要不断通
过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
构,持续调整、完善和优化
,人类社会无法一劳永逸地
终结这种动态发展的过程;
而纠纷解决的社会观念、理
论和公共政策也会随时代而
发生改变。目前,我国很多
基本的制度建构尚未完成,
有关调解及纠纷解决机制的
研究和实践绝不能就此止步
。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和完
善需要成为立法、司法和实
务部门持续的任务,也必然
是理论研究长期的课题。在
正当性论证基本解决之后,
深入的制度研究尤为重要,
为此,学者责无旁贷、任重
道远。本书作者王阁精心呈
现的这部有关强制调解的研
究,孕育于社会转型之际,
完成于新的历史时期,可谓
生逢其时,适逢其用,显示
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年轻学者
的成长。
近年来,尽管调解及多
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司法改
革和制度创新中有了长足的
进步,但毋庸讳言,相关顶
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始终进展
缓慢。纠纷继续向法院汇集
,案件量持续增长,非诉讼
机制虽然在审判之前发挥了
一定作用,但并没有在法院
之外对案件形成有效的分流
,特定类型纠纷亦未形成专
门化(非诉化)处理机制。
有关调解前置的立法提案、
建议和尝试虽酝酿已久,但
并无实质性突破。除定位模
糊的先行调解和一些地方的
创新实践外,作为独立程序
的、法律意义上的诉讼前置
性调解实际上并不存在。本
书从中国现实问题出发,适
时地呼应了实践中对强制调
解的强烈需求和关切,显示
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务实指向
。作者遵循学术规范,以严
肃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对民事强制调解问题进行
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证,为
民事程序法和纠纷解决理论
增添了新的成果,并对我国
强制调解制度的建构提出了
系统的建言。读者可以跟随
其研究进路,了解强制调解
的正当性、发展及未来。
文献梳理与概念界定。
作者从“强制调解”的概念、
定义出发,通过文献、制度
和实务的比较,向读者展示
这一概念的多面性以及此前
存在的诸多误解和歧义。作
者在梳理和细致解析“民事
强制调解”概念的同时,界
定了其内涵、外延及研究范
围,使后续的研究论证得以
在清晰严谨的规范之上展开
。由此,也明确了强制调解
与其他同义概念的关系,开
放了为避免误解而选择其他
定义的可能,如诉讼前置调
解或法定前置调解等。
比较研究。我国的法治
建设是在比较的背景下进行
的。与早期简单的模仿移植
不同,我国当下以实现中国
式现代化为目标,有了明确
的制度自信,制度建构和设
计更具中国特色。但是,开
放的中国同样也需要面向世
界、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和相
互融合。改革开放初期,在
我国,调解一度遭到冷遇。
20世纪90年代以降,原有
的法定前置调解(如交通事
故处理)逐步被尽数取消,
作为独立程序的强制调解已
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在国
际上,随着调解的蓬勃发展
,强制调解的应用范围在不
断扩大。其中的原因与教训
何在,或许可以在本书的比
较研究中寻找可能的答案。
当前,我国的调解已实现了
现代转型和多元化,与世界
ADR浪潮融为一体,在相互
借鉴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才是制度建构应有的科学态
度。
实证研究。制度建构或
改革的需求源于社会现实。
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和经验性
观察发现,尽管并无明确的
法律依据,实务部门和各地
方通过各种“创新”,如诉源
治理、无讼社区建设、地方
一站式解纷中心等方式,实
际上正在积极向强制调解靠
近。据此,作者得出了较为
乐观的判断:我国建立强制
调解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并通过事实和数据论证了其
客观需求、可行性、效益、
条件和效果等。实证研究亦
不乏从事实出发的批判精神
,从本书的调研资料和数据
中,读者可以对强制调解实
践中存在的问题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