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明明爱孩子,为什么会忍不住吼孩子? 父母的行为模式从何而来?家庭养育烙印是怎样代代相传的?怎样破除负向家庭养育烙印,走出负向养育循环?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小孩,父母小时候对待我们的方式,会变成我们对待自己内在小孩的方式,也会变成以后我们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只有觉察和疗愈小时候的伤痛,才能脱离负向养育烙印,更好地养育孩子。 养育孩子,从父母的觉察和改变开始。 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即觉察模式、面对情绪、改进沟通。作者强调从原生家庭根源的层次帮助父母自我觉察,用父母的改变促进孩子的改变。父母要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对待孩子,把一个个问题变成一次次成长,帮助孩子成为有内在力量的人,成为卓越的人。 作者简介 常盛春,整合取向心理学家,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创始人,杰克·韦尔奇推荐的心理学家,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首席专家顾问,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下辖广州白云心理健康研究院名誉院长,《长江日报》旗下《聊愈37度心理》栏目特邀嘉宾主持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应用心理学重要推动者,2005年首次引进享誉世界的加拿大海文学院整合心理训练,2006年首次引进东京完形学院罗丝·娜吉亚完形治疗训练,2006年为中国内地引进中国香港萨提亚学院教师课程,2011年引进德国呼吸身心整合训练体系。 目录 第一章 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 第一节 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介绍 第一步:觉察模式 第二步:面对情绪 第三步:改进沟通 第二节 第一步:觉察模式 父母僵化的模式到底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模式会让孩子受伤 2.模式会让孩子逆反 3.模式会让孩子情绪失调 4.模式会污染孩子的世界 5.模式决定孩子的人生态度 僵化模式为什么会导致孩子反向的行为? 1.僵化模式会忽略孩子的需要和感受 2.僵化模式会让孩子逆反 3.僵化模式会忽视孩子的困难 4.僵化模式会贬低孩子的自我价值 5.僵化模式会扭曲事实,让人过度反应 父母模式的家庭来源 第三节 第二步:面对情绪 父母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1.父母的情绪会传递给孩子 2.父母的负向情绪会污染孩子的人生 父母难以面对的负向情绪 1.现在难以面对的情绪包含着过去难以面对的情绪 2.现在难以面对的情绪包含着养育者不接纳的情绪 父母难以面对的情绪影响着孩子 1.父母小时候的失落变成对孩子的拒绝 2.父母的心碎会变成孩子的心碎 父母的负向情绪导致孩子的反向行为 父母情绪的家庭来源 第四节 第三步:改进沟通 负向沟通对孩子的影响 1.负向沟通会变成制约 2.负向沟通会把问题扩大 3.负向沟通会塑造负向性格 4.负向沟通会变成一个印记 父母的负向沟通导致孩子的反向行为 父母沟通的家庭来源 第五节 家庭养育烙印 正向的家庭养育烙印 负向的家庭养育烙印 家庭养育烙印如何代代相传 1.父母的模式会在家里传递 2.父母的情绪会在家里传递 3.父母的沟通方式会在家里传递 第六节 对孩子的养育,来自自我养育 要收回对孩子的投射 1.投射会污染孩子的人生 2.投射会伤害孩子 3.投射会创造现实 父母需要修补内在自我 1.父母的自我缺失会变成对孩子的索取 2.父母的自我痛苦会发泄给孩子 3.自我无价值感的父母会夺走孩子的价值感 爱自己才能爱孩子 1.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2.重新养育自己 3.真实做自己 第二章 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具体方法 第一节 负向养育循环 三种核心模式 1.期待 2.控制 3.贬损 三种负向情绪 1.缺失 2.心碎 3.罪恶感 三种负向沟通 1.期待式沟通 2.控制式沟通 3.贬损式沟通 负向养育循环 1.负向养育循环开始于期待 2.负向养育循环的第二步是控制 3.负向养育循环的第三步是贬损 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的三个链条 1.觉察期待模式-面对缺失的情绪-改进期待式沟通 2.觉察控制模式-面对心碎的情绪-改进控制式沟通 3.觉察贬损模式-面对罪恶感的情绪-改进贬损式沟通 第二节 觉察期待模式 期待模式 树的隐喻1 执着的期待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 1.执着的期待会忽略孩子的需要 2.执着的期待会造成逆反 3.对孩子的期待是自己的缺失 把期待转化成连接 1.给予连接 2.给予疼惜 3.鼓励满足 放下期待的法则 1.第一条法则是父母给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间 2.第二条法则是父母需要和孩子共同进化 第三节 面对缺失的情绪 缺失的情绪 树的隐喻2 父母有缺失感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缺失感让父母无法付出 2.缺失感让父母索取孩子 如何疗愈自己的缺失 1.自我连接 2.自我疼惜 3.自我满足 疗愈缺失的冥想 面对情绪的长期策略 1.觉察 2.承认 3.接纳 4.选择 5.使用 第四节 改进期待式沟通 期待式沟通 树的隐喻3 用连接代替期待 连接式沟通 1.连接式沟通有两种用法:协助孩子和表达自己 2.一些辅助连接式沟通的语言 3.连接式沟通的法则——爱要进入孩子的世界 第五节 觉察控制模式 控制模式 控制模式会对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1.控制会引发争吵,争吵带来对立 2.父母不接纳孩子,是父母不接纳自己 3.接纳孩子的缺点,才会让孩子改变 把控制转化成整合 1.寻求整合 2.给予接纳 3.传递相信 放下控制的法则 1.第一条法则是沟通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 2.第二条法则是父母需要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控制 第六节 面对心碎的情绪 心碎的情绪 父母的心碎经验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心碎会让父母无法平等沟通 2.父母的心碎会造成孩子的心碎 心碎的自我应对 1.自我整合 2.自我接纳 3.自我相信 疗愈心碎的冥想 面 序言 养育孩子,从觉察开始 每个家长都是养育孩子 的专家,肯定是的!提到对 孩子的教养时,我们当父母 的都有好多话要说,一套一 套的,都是切身体会、经验 之谈。如果家长遇到像常盛 春这样的亲子教育专家,听 到他的说法、建议,心里可 能会有保留、有质疑、有抵 触。你说的有用吗?可能对 别人家的孩子有用,但对我 的孩子没用,你太不了解我 的孩子…… 这本书大概是作者与家 长们多年“缠斗”的结晶。家 长们顽固地沿袭自己的养育 模式,模式会有强大的惯性 。常老师努力识别出这些模 式,苦口婆心,坚持把家长 们从模式的循环中拉出来, 时不时还会被模式裹挟。他 一路陪伴父母艰难地走过来 ,有了这本书中一个个如珍 珠般闪亮的大小标题。比如 书中“把短期有效变成短期 长期都有效”。家长们与孩 子斗智斗勇,情急之下,总 能想出许多应对办法,但很 多时候家长只是眼前脱身了 ,却留下了不少隐患。如何 短期长期都有效且无害,是 需要面对的挑战。又如“心 碎”主题,肯定会抓住家长 们的心,再一次击碎家长们 的心。还如对父母“自我连 接、自我疼惜、自我满足” 的建议,非常有滋养。书中 对养育孩子的思考和实践来 自常老师、家长们和孩子们 的贡献,点点滴滴,都值得 细细阅读、慢慢体会。 在父母的养育经验中, 可能更多的是懊恼、后悔。 一方面,大多数时候父母对 自己的孩子是不满意的,有 许多遗憾,但没有后悔药吃 ,不可能重新来过,只好在 二胎的养育中改变方式,或 者抢着抚养第三代,想有所 补救。另一方面,长期以来 父母总是被指责,好像有“ 原罪”,孩子所有的问题都 归咎于父母,父母背负着沉 重的罪疚感一错再错。结果 父母对孩子严也不对、松也 不是,不能太威权也不能太 民主,左右为难,好像没有 出路。 必须反思我们的模式。 作者指出,模式底下是情绪 ,情绪底下是信念,信念底 下是经验,经验底下是选择 ,这是对模式深刻的揭示。 真是愈深奥,愈直白。 父母曾经面临、经历重 要的人生情境、际遇时,做 出了自己的选择,因此有了 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模式是 父母人生的写照,父母存在 于这样或那样的模式之中。 可以把父母过往的未曾言说 的历史比喻成埋下的雷,或 者如书中多次提到的“炸弹” ,它们终究会在养育孩子的 过程中被引爆。孩子的问题 、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 题都是重要的线索、机缘, 意味着父母要顺着引线去起 雷、排雷。像常老师这样的 亲子教育专家就是拆弹专家 。比如,为什么我们明知孩 子不喜欢,明知说了也没用 ,但就是忍不住、改不了, 在孩子耳边唠叨个不停?是 有信念在支撑我们,有恐惧 和担心在控制和左右我们, 让我们必须说、反复地说, 我们曾经的经验告诉我们, 如果不……就会…… 事实是,一个所谓懂事 听话的孩子会默默地把父母 的雷接过来,埋在自己内心 ;而一个有些叛逆的孩子则 当场爆了,发生我们所说的 冲突。 父母是爱孩子的,因为 爱孩子,会把最好的给孩子 。问题在于我们对“最好”的 认知可能源自我们的创伤、 我们的匮乏。曾经渴望而又 未被满足的需求是我们心心 念念的“最好”。我们把孩子 投射成那个可怜的让人心疼 的自己,不顾孩子真正的需 要,尽一切努力把自己认为 最好的塞给孩子,想让孩子 实现自己未实现的人生。结 果陷入了本书中描述的“期 待一控制一贬损”的负向循 环。现在我们知道了,孩子 “不买账”是多么正确、多么 正常,抵制父母这种以爱的 名义的剥夺,又是多么不容 易! 《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 》把握了亲子关系、亲子教 育中的核心议题,即心理创 伤的代际传递,常盛春把父 母和孩子视为一个面对历史 和现实“共同进化”的整体。 与其说是养育孩子,不如说 是养育父母自己,成就孩子 的同时成就自己。我们在养 育孩子的过程中完成了创伤 的转化。 从觉察开始,本书作者 旗帜鲜明地提出养育孩子的 第一要义。觉察是养育孩子 的光明大道。 可以尝试想象觉察的样 子,给出自己关于觉察的定 义,然后去实践,体验觉察 。 觉察好像是在父母与孩 子之间增加了一个空间。非 觉察的状态下,父母直接面 对孩子,可能会骂孩子“你 怎么这么笨”,这种骂的行 为常常是不假思索的。当生 出究竟是谁在骂、被骂的是 谁的叩问时,就有一个觉察 的空间存在了。 我们的父母骂我们“你怎 么这么笨”,当我们成为父 母时,我们骂孩子“你怎么 这么笨”,历史在重演,或 者说我们一直停滞在被父母 骂的那个时刻,我们立于骂 与被骂的位置没有挪动分毫 。觉察就是去看看、去体验 ,是什么让我们焦虑,是怎 样的恐惧让我们愤怒,愤怒 之后又是如何经历内疚的… …书中大量的例子证明,觉 察会带来变化。 觉察是把注意力从孩子 收回到父母自己,是父母自 己与自己的亲近。如开篇所 说,父母认为孩子特别难搞 定,软硬不吃、油盐不进、 不相信专家的分析和建议, 比如可能会对本书的三步法 持怀 导语 本书把握了亲子关系、亲子教育中的核心议题,即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常盛春把父母和孩子视为一个面对历史和现实“共同进化”的整体。与其说是养育孩子,不如说是养育父母自己,成就孩子的同时成就自己。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完成了创伤的转化。 从觉察开始,本书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养育孩子的第一要义。觉察是养育孩子的光明大道。 书评(媒体评论) 《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 》把握了亲子关系、亲子教 育中的核心议题,即心理创 伤的代际传递。常盛春把父 母和孩子视为一个面对历史 和现实“共同进化”的整体。 与其说是养育孩子,不如说 是养育父母自己,成就孩子 的同时成就自己。我们在养 育孩子的过程中完成了创伤 的转化……如果父母所经历 的能够被言说,思想和情感 能够得以表达,父母那个丰 富、独特的内在小孩能够被 听到、被看见,那封印在父 母内在的爱便会流动起来, 流向孩子,并返回 自身。 ——吴和鸣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心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 注册督导师 我们经常会用成人的眼 光看孩子的世界,常盛春从 一个孩子的视角让你看到如 何跟孩子沟通。当然,盛春 不仅重视一个孩子的体验, 更重要的是他受过专业的完 形心理学训练,《养育卓越 孩子三步法》是完形心理学 在亲子教育中的一个很好的 应用。我相信,这本书会颠 覆你对孩子教育的认知。 ——黄启团 心理学导师 ,壹心理联合创始人 我跟随常盛春老师学习 多年,可以说,我的生命在 遇到常老师后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改变。愿每一个父母都 有机会读到《养育卓越孩子 三步法》,觉察到自己僵化 的模式,面对自己的负向情 绪,最后做出真正的改变, 培养出卓越的孩子。当然, 更重要的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 ——云香 心理咨询师, 《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 》作者 精彩页 第一节: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介绍 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是经过20多年心理学的研究实践,研发出的适合中国家庭的教育方法,经过无数案例的验证,确有成效。这套方法能够帮助父母很好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负向行为,发展孩子的正向行为,培养出一个卓越的孩子。 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分为: 觉察模式 面对情绪 改进沟通 第一步:觉察模式。模式是父母难以调整的行为惯性。父母的行为模式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紧张的父母很难培养出放松的孩子,暴躁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平和的孩子。并且僵化模式会忽略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会让孩子很受伤。 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所以父母一定要觉察自己的模式,父母模式的改变会引发孩子的改变。 第二步:面对情绪。父母为什么难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原因在于在模式的底下隐藏着一份难以面对的情绪。比如,难以面对孤独就会依赖他人的陪伴,不能面对冲突就会讨好别人。如果不能面对情绪,就无法改变模式。 第三步:改进沟通。如果执着于自己的模式、不能面对自己的负向情绪,这时候的沟通只是想控制孩子符合自己的想法,只会引发对抗。只有当我们愿意觉察自己的模式、愿意面对自己的情绪,这时候的沟通才是一种双赢的协商,孩子才会愿意沟通。 所以要能觉察自己的模式、面对自己的情绪,才会有好的沟通。 反向使用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就是不愿意觉察模式、不愿意面对情绪、不愿意改进沟通。这样的父母会坚持自己的模式、发泄自己的情绪、用沟通控制孩子,这样的父母想的是:孩子要按照我的模式来,孩子要为我的情绪负责,我不能面对自己的情绪,孩子要听我的。 反向使用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可能短期有效,但是孩子的感受一直被忽略,孩子只会越来越不配合父母。 正向使用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就是愿意觉察模式、愿意面对情绪、愿意改进沟通。这样的父母会觉察自己的模式、面对自己的情绪、和孩子协商,这样的父母想的是:我愿意觉察自己的模式,我可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我们可以一起协商找出解决方案。 正向使用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短期长期都会有效,孩子感觉自己被尊重,会越来越愿意和父母沟通。 我们先对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做一个简单介绍。 第一步:觉察模式 改变自己的模式很难,因为我们都认为自己的模式是对的。当我们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很难向内检讨自己,只会向外挑剔别人。 坚持自己的好坏对错就会忽略孩子的需要和感受,这会让孩子很受伤,如果父母不能觉察自己僵化模式,可能会重复伤害孩子,当孩子受伤过多,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等到孩子出现很严重的问题,才警觉需要改变自己的模式,但这样的觉察太慢了,也太惨烈了。 孩子的问题最后只带来一个结果,就是父母的悔恨。悔恨其实就是晚到的觉察。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会感叹:我怎么没有早一点觉察到自己的模式,我怎么没有早一点改变自己的模式,如果早一点改变模式,就不会变成今天这样! 觉察自己是很难的事,但是不觉察自己是很痛的事。要么提前反省,要么事后悔恨。我们举些例子来说明不愿意觉察和改变自己的模式带来的后果。 前一段时间网上流传一段视频,一位妈妈当着老师、同学的面扇了自己孩子几巴掌,孩子已经很沮丧了,但是妈妈根本没有觉察,扇了第一次还不行,还回头又扇了孩子第二次。她刚走出几步远,孩子直接从楼上跳了下去。很显然,这位妈妈用羞辱孩子的模式对待孩子很久了,要不然孩子反应不会这么强烈,妈妈没有觉察到孩子内心的感受,持续用羞辱的模式对待孩子,直到失去自己的孩子,留给妈妈的就只有迟到的悔恨。 有一个妈妈总是责骂孩子,直到孩子有一天不想上学了,她来找我。她说:“我怎么这么倒霉,有这么一个孩子!”等她释放了那些抱怨的情绪,稍微平静之后,我问她,通过这件事学到什么?她说,不应该老是责骂孩子,应该多给孩子认可。我说:“你不是一个倒霉的妈妈,只是一个缺少觉察力、觉察速度很慢的妈妈,如果你早点觉察和改变自己的模式,早点看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了。” 愿意觉察自己的模式、看到孩子需要的父母,是带给孩子很多爱的父母;坚持自己的模式、忽略孩子需要的父母,是带给孩子很多伤害的父母。在养育卓越孩子三步法里有一个说法,孩子无法改变的问题背后是父母无法调整的模式。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持续存在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父母的僵化模式。父母需要增加自己的觉察,减少自己的模式。觉察自己的模式如此重要,我们都需要做有觉察力的父母。 P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