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临终遗作……此时,他已垂暮,历经流亡,颠沛流离。
他“一心一意过慵懒的生活”,在自然中散步,种植植物和冥想,在孤独中寻求内心的幸福。
他记录旅途遭遇和心中所思,前所未有平静,一如既往纯真;展示了实现自我认识的一种浪漫主义方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漫步遐想录/大家小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卢梭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卢梭的临终遗作……此时,他已垂暮,历经流亡,颠沛流离。 他“一心一意过慵懒的生活”,在自然中散步,种植植物和冥想,在孤独中寻求内心的幸福。 他记录旅途遭遇和心中所思,前所未有平静,一如既往纯真;展示了实现自我认识的一种浪漫主义方式…… 作者简介 卢梭(1712-1778),生于日内瓦一个新教徒家庭,祖辈是法国人。在他出世后不几天,母亲便去世,他随其做钟表匠的父亲生活,由其姑母抚养。十岁时,其父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十六岁起,他便离开了日内瓦,漂泊瑞士和法国各地,当过仆人、学徒、家庭教师。由于天资聪颖,特别是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他获得了广博的知识,成了音乐教师,抄谱作曲,而且在这方面还小有名气,受到欢迎。一七四一年,他来到巴黎,结识了启蒙主义者、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孔迪亚克、达朗贝尔等人,替《百科全书》写稿。一七五〇年,应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写出了第一篇著名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大获成功,声名鹊起。一七五五年,他又应该学院的征文,写了第二篇著名文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这两篇论文里,他谴责了封建暴政和建立在私有制、暴力和不平等基础上的现代文明,论述了天赋人权和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提出了“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人”的口号,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力图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和特权阶层,确立小私有制的要求。一七五六年,他离开巴黎,在蒙莫朗西过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同狄德罗、伏尔泰、达朗贝尔等人因观点分歧失和。一七六二年,他出版了《社会契约论》,提出了由公民选举领袖的共和制的政治纲领,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的雅各宾党人的政治观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其观点的激烈,再加上为人孤高,蔑视权贵,所以受到统治者的迫害,亡命各地,几无立足安身之所。终于于一七七八年七月,因贫病交加去世。 目录 漫步之一 漫步之二 漫步之三 漫步之四 漫步之五 漫步之六 漫步之七 漫步之八 漫步之九 漫步之十 序言 1762年6月8日是卢梭一 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那 天夜里,卢梭被人从睡梦中 叫醒。他的居停主人卢森堡 元帅夫人派人前来通知他, 巴黎最高法院即将于次日下 令查禁他那部在十多天前开 始发售的《爱弥儿》,并要 逮捕作者。第二天,6月9日 下午,卢梭只身出走,逃离 法国国境,开始他长达八年 的流亡生涯。他先在瑞士伯 尔尼邦的依弗东住下。在他 到达依弗东以前,日内瓦小 议会就已下令查禁他的《社 会契约论》和《爱弥儿》, 不久并将这两部作品焚毁, 同时下令通缉作者。伯尔尼 当局接着下令将卢梭逐出它 的辖区。卢梭在依弗东居住 未及一月,即被迫迁居普鲁 士国王治下的讷沙泰尔邦的 莫蒂埃村,在那里住了三年 零两个月。1765年9月6日 夜间,暴徒向卢梭住宅投掷 石块,卢梭再度被迫迁往伯 尔尼邦所属的圣皮埃尔岛。 但他在岛上仅仅住了六周, 又被伯尔尼邦小议会逐出。 卢梭离岛后,经柏林、斯特 拉斯堡,于是年12月16日 抵达巴黎,不久即去英国休 谟处。卢梭在英国住了一年 多,于1767年5月回到法国 ,长期辗转各地避难,直到 1770年6月才重返巴黎。 在卢梭居住莫蒂埃村期 间,日内瓦在通缉卢梭这个 问题上意见分歧。宗教界的 正直人士以及广大公民和市 民认为通缉令违反教会法, 起来保卫卢梭。掌握行政权 的小议会则与法国政府亦步 亦趋,坚持对他进行迫害。 小议会的检察长特龙香在 1763年九十月间发表《乡 间来信》,为议会辩护。卢 梭针锋相对,在1764年12 月发表《山中来信》作为答 辩。此书发表未及十日,日 内瓦就出现了以《公民们的 感想》为题的匿名小册子, 揭露卢梭抛弃亲生的几个孩 子,并以十分恶毒的语言对 卢梭进行人身攻击。这份谤 书出自伏尔泰之手。早在 1761年底,出版商雷伊就 建议卢梭写一部自传。这时 卢梭眼看自己身后的名声将 遭到玷污,为使世人认识他 的真正面目,决心撰写他的 《怔悔录》。 《忏悔录》于1766年3月 开始写于英国的武通,约于 1770年年底完稿于巴黎, 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 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 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忏 悔录》写完后,卢梭犹恐后 世对他的一生还没有一个完 整的印象,又在1772年至 1775年间写了三则长篇对 话,在他身后于1780年汇 成一集,以《对话录——卢 梭论让-雅克》之名发表。 对话是在一个法国人跟卢梭 之间进行的。这个法国人从 来没有读过卢梭的作品,但 盲目地接受卢梭的敌人伏尔 泰、格里姆、霍尔巴赫所塑 造的卢梭的形象。这部作品 充分展示了作者心中那种感 觉——即世人一致对他进行 迫害。这种感觉有时甚至发 展成为幻觉。在《忏悔录》 的第二部中,人们已可看到 他这种精神错乱的端倪,而 在这部作品中,这种错乱就 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卢梭担心这部作品的手稿会 落入他的敌人手中,就在 1776年2月24日携往巴黎圣 母院,想把它藏进主祭坛中 ,但发现平常开着的祭坛栅 栏却紧闭着。后又将此书内 容摘要抄写多份,在街上散 发,但无人接受。 这时,卢梭终于感到他 的“一切努力全都归于无效 ,徒然自苦而一无所得,于 是决心采取唯一可取的办法 ,那就是一切听天由命,不 再跟这必然对抗”(《漫步 之一》),从而得到了内心 的安宁。他那时住在巴黎普 拉特里埃街(今让-雅克·卢 梭街)五层楼上一套简朴的 小套房里,每天都在巴黎近 郊乡间做长时间的漫步。他 将自1776年春至1778年春 这两年中漫步时的遐想笔之 于书,共得十篇,即这部《 漫步遐想录》,在其身后于 1782年出版。 …… 卢梭的文学作品具有自 己鲜明的特色。他崇尚自我 ,抒发感情,热爱自然,被 公认为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 文学的先驱。这些特色在《 漫步遐想录》中表现得比在 他的任何其他作品中都更突 出。在这部作品中的卢梭是 处于最纯真状态中的卢梭。 这部作品是他跟自己的心灵 亲切交谈的产物,是对自己 的心灵的分析和解剖。他的 遐想纯粹是写给自己看的, 是为自己在重读时能重尝撰 写时的甘美而写的。我们在 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不加 修饰的淳朴、无可怀疑的真 诚、不再被论战和热情所激 动的才智。这正是《漫步遐 想录》的魅力所在。 卢梭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 的抒发。他没有费较多笔墨 去描写自然的景色,而是展 现大自然在他心中激起的种 种情怀,记下大自然启发他 所做的沉思、默想和遐想。 在漫步中,卢梭在和谐的大 自然的抚慰下,处于心旷神 怡的境界中,陶醉于广阔无 垠的天地之间,感到自己同 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跟整个 自然打成一片。正是同自然 的这种交融,决定了他文章 风格的无比质朴和富于音乐 感。《漫步遐想录》全文可 说是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散 文诗。 受到《漫步遐想录》决 定性影响的作品不胜枚举。 这种影响,我们首先可从他 的朋友和门生贝那丹·德·圣 比埃尔的作品中看出,也正 是在这种影响下,歌德写出 了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夏多布里昂写出了他的《 勒内》。从拉马丁(《沉思 导语 《漫步遐想录》是卢梭临终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留传后世的一部最富特色的不朽之作。卢俊在他生命最后日子里,在“再没有兄弟、邻人、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的悲凄境况下,坦然展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它不仅是身体的漫步、心灵的漫步,更是一次文学的漫步,它迸发出的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无数个卑污的灵魂。这本小书也成为法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品之一。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最后的《遐想》, 如同苍老忧郁的夜莺,在寂 静森林中唱美丽的歌。 ——罗曼·罗兰 精彩页 我在世间就这样孑然一身了,既无兄弟,又无邻人,既无朋友,也无可去的社交圈子。最愿跟人交往,最有爱人之心的人竟在人们的一致同意下遭到排挤。他们以无所不用其极的仇恨去探索怎样才能最残酷地折磨我这颗多愁善感的心,因此把我跟他们之间的一切联系都粗暴地斩断了。尽管如此,我原本还是会爱他们的,我觉得,只要他们还是一个人,他们是不会拒绝我对他们的感情的。然而他们终于在我心目中成了陌生人,成了从未相识的人,成了无足轻重的人,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本愿。而我脱离了他们,脱离了一切,我自己又成了怎样一个人了呢?这就有待于我去探索了。不幸,要进行这样的探索,我就不能不对我的处境先做一番回顾:我必须通过这番思索,才能从他们转为谈我自己。 十五六年以来,我一直处在这样一种奇怪的景况中,依然觉得这仿佛是春梦一场。我总想象我是受着消化不良的折磨,老是在做着噩梦,总想象我就要摆脱一切痛苦,醒来时可以跟我的朋友们重新欢聚一堂。是的,毫无疑问,我一定是在不知不觉之中,从清醒转入沉睡,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从生转入死。我也不知怎样被排除于事物的正常秩序之外,眼看自己被投入无法理解的混沌之中,现在还是什么也看不清。我越是对我当前的处境进行思考,越是不明白我现在置身何处。 唉!我当时怎能预见到等待着我的命运是什么?我今天还受着它的摆布,又怎能去理解它?我怎能以我的常识来设想,我过去是这样一个人,现在还是这样一个人,怎么会被别人看作是,被毫无疑问地肯定是一个没有心肠的人,一个下毒害人的人,一个杀人的凶犯;怎么会成为全人类为之毛骨悚然的恐怖人物,成为无耻之徒手中的工具;怎么会成为遭到人人唾面的人;怎么会成为整整一代人乐于活埋的人?当这奇怪的变迁产生时,我万万没有料及,不免深为震惊。激动与愤怒使我陷于谵妄状态中达十年之久,随后才慢慢平静下来;在这期间,我一错再错,一误再误,做了一件又一件的傻事,以我的鲁莽行为为操纵我命运的人提供了一件又一件的武器,他们巧妙地加以利用,使我的命运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我曾长期拼命挣扎,但是无济于事。我这个人既无智谋,又乏心计,既无城府,又欠谨慎,坦白直爽,焦躁易怒,挣扎的结果是越陷越深,不断地向我的敌人提供可乘之机,而他们是绝不会不利用的。我终于感到我的一切努力全归无效,徒然自苦而一无所得,于是决心采取唯一可取的办法,那就是一切听天由命,不再跟这必然对抗。通过这种顺从,我得到了内心的宁静,而这是长期既痛苦又无效的抗拒所无法提供的,这样,我的一切苦难也就得到了补偿。 我之所以得到这种内心的宁静,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迫害我的人在无所不用其极仇恨我时,却被敌意蒙住了眼睛,忘了使用一计;他们把他们的全部招数一下子全都使了出来,而不是随时准备给我新的打击,使我永远处于层出不穷的痛苦之中。如果他们的计谋更深,随时让我还存一线希望,那么,他们就会使我依然处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他们还可用他们的圈套,使我成为任凭他们摆布的玩物,使我的希望落空而受新的折磨,新的痛苦。然而他们却是把他们的全部能耐一下子都施展出来;他们既然对我不留余地,也就使自己黔驴技穷。他们对我的诽谤、贬低、嘲弄、污辱早已无以复加,当然不会有所缓和,但也无法再有所增强,我也无法从中脱逃。他们已如此急于把我推到苦难的顶峰,以致全部人间的力量,再加上地狱中的一切诡计,也不能再使之有所增长。肉体的痛苦不但不能增加我的苦楚,反而使我忘掉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它在使我高声叫喊时,也许可以使我免于呻吟,而我肉体的痛苦也许可以暂时平息我心灵的创伤。 既然他们已经无所不用其极,我为什么还要怕他们呢?他们既然已不能使我的处境更糟,也就不能再使我产生什么恐慌。他们已使我从此免于不安和恐惧,这对我倒是一个宽慰。现实的痛苦对我起不了多大作用;我很容易顶住身受的痛苦,而对担心会降到头上的痛苦就不然了。我那惊人的想象力把这样的痛苦交织起来,反复端详,推而广之,扩而大之,期待痛苦比身受痛苦给我的折磨更胜过百倍;对我来说,威胁比打击更加可怕。这样的痛苦一旦来到,那么事实就把这痛苦原来孕育着的想象的成分除去了,从而暴露出它本身究竟有多大分量。这时,我就觉得它比我原来设想的要轻得多,甚至就在忍受时,也觉得舒了一口气。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得以免于任何新的担心,免于在心怀希望时感到不安,单凭习惯的力量就足以使我一天比一天地更能忍受这不能变得更坏的处境,而当我的感情随着时日的迁移而逐渐迟钝时,他们也就无法再把它煽动起来。这就是迫害我的人在把他们的全部解数心怀敌意地一次施展出来时给我带来的好处。他们对我已经无所施其技,使我从此就可以对他们毫不在乎了。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