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群众文化视阈下中国电视认同研究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周建新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群众文化为研究视角聚焦我国电视认同问题,在阐释群众文化内涵外延、历史脉络和时代内涵的基础上,用比较方法来分析人民群众在电视创作与接受活动中的功能定位、角色嬗变和发展现状,从群众文化与电视互动关系解读我国电视内容生产的嬗变历程,从需求与供给关系来分析我国电视认同的机制与模式,总结60多年来我国电视认同实践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并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下思考提高电视认同度的路径。 作者简介 周建新,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处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传媒艺术与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撰写学术著作4部、研究报告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以及部级规划项目4项,参与各级各类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一级学会学术成果奖项8项。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认同及认同研究 第二节 电视认同的理论及实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文献综述 第一章 群众文化与电视艺术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群众文化的概念界定及其时代内涵 第二节 新中国群众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群众文化与电视艺术互动生成 第二章 电视认同主体:群众的角色功能与审美心理 第一节 主体在电视认同活动中的角色 第二节 主体在电视认同活动中的审美心理与特点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电视认同的审美转向 第三章 电视认同客体:群众文化需求驱动下电视艺术内容生产和产业发展 第一节 群众文化需求的内涵及其特征 第二节 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对电视艺术内容生产的影响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电视艺术生存环境变化与内容生产转向 第四章 电视认同机制:电视需求—认同对位模式研究 第一节 电视需求一认同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电视需求一认同的对位模式 第三节 电视需求一认同对位模式的关键因素 第五章 电视认同效能提升的路径 第一节 我国电视认同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电视认同度 第三节 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强化公共服务效能 第四节 改革创新教育理念,提升电视专业教育水平 后记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序言 周建新博士的大作《群 众文化视阈下中国电视认同 研究》即将问世,他嘱我为 新书来做个序,我毫不犹豫 欣然答应,一是表达对建新 这位青年才俊优秀成果的支 持,二是表达对我们一同走 过的探索研究之路的纪念, 三是借此表达对于当下和未 来传媒艺术类研究的一点思 考。 古人云:“知人论世。” 的确,要想对学术成果有更 深透的理解与把握,仅从字 面上入手或许很难实现十之 一二,只有对于作者、作者 所处时代及他的特殊生存环 境与生活状态有更多熟悉与 认知,方能有更进一步的洞 悉与体悟。 我与建新相识于2005年 ,当年22岁的他报考成为我 的硕士研究生,此后从师生 成为同事,成为朋友,一晃 十七个年头过去,有缘有幸 目睹、见证了建新从青涩少 年成长为高校年轻有为的管 理者、研究者,感慨万千! 本书的写就也从一个侧面记 录了建新的成长之路。 本书以建新的博士论文 为基础,又融入了他过往相 关学术研究与人生经历的若 干积累与沉淀。建新生长于 河南与湖北交界的光山县农 村,艰苦的生活让他把将来 可以像城里人一样穿上皮鞋 当作美丽的梦想。正是这样 的生活阅历,让他对来自中 国最基层、生活艰辛的广大 农村的农民们有着深刻的理 解与关怀。随着国家不断发 展壮大,今日的农村与农民 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他们 的精神文化生活却依然停留 在较低的层次。记得在准备 硕土论文之时,建新就跟我 表示,想以电视对农节目作 为论题,说实话,在丰富多 彩的中国电视节目群落里, 电视对农节目不仅不是大家 关注的热点,甚至还常常被 大家忽略甚至冷落,为什么 建新要选这样一个吃力未必 讨好的题目呢?建新跟我说 ,每每回到老家,看到大家 衣食无忧但无所事事的状态 ,看到山里农村群众文化发 展相当落后的状态,尤其看 到我们的电视节目对农村、 农民错位的供给状态(供需 不相称),他常常感到忧心 忡忡,改变这种状态,为农 民提供符合其需求又能引领 、丰富、提升他们精神文化 世界的优秀内容,始终是缠 绕在他心间挥之不去的心结 。我们探讨交流过程中,建 新流露出的那种真诚、质朴 而又坚定的神情深深地打动 了我。在建新攻读博士研究 生期间,沿着他的思想脉络 ,我们一起商议,将研究视 野的广度、高度与深度继续 拓展,这就形成了这部书稿 的基本框架。 本书在我看来有几个突 出亮点。一是问题性。作者 紧紧抓住“电视认同”这一大 问题、真问题,探究在实际 的电视生产与传播进程中, 所出现的从“强认同”到“不 认同”的种种情形,并探究 出现这种种问题的深层原因 ,这不仅对于解读电视生产 与传播本身有重要意义,而 且对于改善传媒艺术整体内 容生产与传播格局都有相当 大的启示及指导性意义。二 是学理性。作者没有把研究 做成现象描述,而是努力建 构富于学理性的研究与理论 框架。尤其是将“电视认同” 按照效果理出“强认同”“认 同”“弱认同”“不认同”几个 层级,这种模式建构不仅符 合实际,而且是条分缕析的 学理建构,因为这种认同模 式的建构,可以超越具体的 现象问题,具有更加普遍、 概括的理论价值。三是创新 性。作者在开展这一命题研 究时,没有走传播学、艺术 学的常规路径,而是将“群 众文化”引入“电视认同”研 究之中,开辟了这一研究的 全新视角,视角的创新,必 然会带来观点、方法等方方 面面的创新。这里我就不一 一陈述了。 翻读书稿,许多内容感 觉特别熟悉而亲切。除了多 次审读建新博士论文时的印 象,这些内容更使我想起了 与建新一起进行学术研究的 难忘场景。十七年来,建新 在学习、工作之余,协助我 撰写了太多学术论文,参与 了太多项目课题和著作的申 报、论证、组织、结项等工 作,没有他的默默付出,很 难想象这么多工作会如期圆 满完成,对此我始终铭记于 心,心存感激!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 我又想到了我们一起从事的 传媒艺术类研究的诸多问题 。当下最具影响力的传媒艺 术,以其科技性、媒介性、 大众参与性的特质无处不在 ,在对于它的研究中,一方 面大家自然会捕捉其形态、 方式等的前沿、时尚性内容 ,另一方面也自然会捕捉其 国际性、大众性内容,但如 何让我们的传媒艺术类研究 更具活力,更具意义与价值 ?除却技术层面的探究,或 许人文性的情怀更值得我们 关注与投入精力。建新的研 究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应带 着某种人文性的情怀,去投 入某项研究,这样的研究远 比技术层面的梳理与分析更 具活力、意义与价值,因为 它不仅是学理性的,更是富 于思想性、情感性的,这种 研究的生命力也就更加充溢 而不可替代。期待建新不忘 初心,沿着这样的方向继续 前行,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 成果。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