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两大块内容: 一部分是如何生产出好的科普内容。作者把多年来跟医生打交道做节目的经验倾囊相授,教大家如何在一个好的科普的时代,生产出好的科普作品。作者是媒体人,正因为其非医学专业人士,反而更知道如何沟通医学的思维和患者的思维,让受众更加易于接受,同时还能减少误解和误传。 另一部分是如何运营好医学账号。酒香还怕巷子深,如果好的作品不符合传播机制,也是不会被看到的。如果没有观众,再好的作品又有什么价值呢?本书从医学媒体运营的角度,为大家介绍各个平台医学账号的发布和运营规则,医学账号如何建立矩阵,如何塑造个人IP,更重要的,如何变现。 医学内容的生产与运营,看这一本书,就够了! 作者简介 安宁,医学媒体人,医学节目主持人、导演、策划,多年来作为主持人、导演、策划操刀多档国家媒体、央视医学栏目:《大健康观察家》《谁是小郎中》《健康之路》《乡理乡亲医学版》等 目录 第一章 医生做科普,你需要“变身” 做科普,要先“降维” 做科普要完成医生思维向患者思维的转化 一本专业书,可以做出多少期科普视频? 干货多不好吗?为何要“稀释”? 如何做出一期30分钟的科普节目? 共情能力 同理心会让科普不理性吗? 如何运用同理心找选题? 共情能力是可以练习的 医生也要有“人设” 第二章 探秘爆款科普的传播之道 做科普要掌握“三度” 医生朋友对自己领域的话题为何下不了嘴? 好的传播的方式:结论先行 第三章 从患者到受众,理解你的传播对象 建立用户画像 观众看科普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第四章 我们的医学节目是如何制作的 电视医学节目是如何做出来的? 主流媒体中常见的医学节目 电视医学节目的基本流程 电视医学节目制作案例 第五章 练起来!语言训练技巧大揭秘 医生讲科普时,普通话是否重要? 训练自己的时间感… 准备科普演讲或者科普作品时需不需要写逐字稿 如何克服对镜头的紧张感? 慢练,是良好表达的前提 参考样稿 第六章 好账号是“运营”出来的 抖音、b站、小红书……都有什么特点? 了解自己,选择平台 医生做新媒体,不会运营怎么办? 医学类账号的方向有哪些? 运营自媒体,需要几个人? 医生做自媒体需要避的坑 后记 序言 在做科普中成长 我是一名从医几十年 的医生,也是一名从教几 十年的老师。在过去很长 的时间里,我们对科普不 是很重视,大医生对此有 点不屑一顾,小医生不知 从何而做。后来大家逐渐 开始重视了,做科普的人 越来越多,但是效果如何 呢?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 优秀的科普作品,但也看 到了充斥着混乱、肤浅, 甚至是误导的所谓的科普 。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可 能是对科普本质的认识不 深,比如认为科普不过是 对专业知识的一种语释或 白话表达。其实,科普是 再创造,是在专业与大众 之间挖渠建桥,中间用到 的材料和构建方式都充满 着创造和创新的特点。所 以科普不是想做就能做好 的,它需要清晰的逻辑、 巧妙的表达、内容转换技 术和不断练习。从这点出 发,本书启发了我们的思 路,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 的借鉴。 医生与医学媒体人的 差别在哪里?可能媒体人 对医学科普的理解更深刻 。媒体人站在传播的立场 上在弥合医生与大众对健 康、对疾病理解上的差异 ,同时也教会了医生如何 站在大众的立场上来做科 普。比如安宁在这本书里 为我们展现的:做科普要 完成医生思维向患者思维 的转化;做科普要“弱水 三千,只取一瓢”;干货 为何要“稀释”,如何稀释 ;做科普要学会“新瓶装 旧酒”;科普中的共情能 力,等等。还有一点或许 对我本人来说是更为受益 的,因为我常被“选题内 容会不会枯竭”所困扰, 当我看到“流行歌有多少‘ 恋爱中的失恋而不得’这 个主题,基本涵盖了流行 歌曲的半壁江山吧。为什 么能有这么多?”再看书 中接下来的一段话“太阳 底下没有新鲜事,做科普 也一样,能引起普遍共鸣 的知识是有限的。从观众 的角度来看,听一遍记不 住,听十遍能有印象,听 几十遍可能才慢慢有些理 解”,这时如果你再思考 一下选题和内容的问题, 还担心一个选题做不出几 十期甚至上百期吗? 这本书包含了两部分 内容,一部分是介绍如何 生产出好的科普内容,另 一部分是介绍一些平台医 学账号的发布和运营规则 ,医学账号如何建立矩阵 ,如何塑造个人IP等内容 。看得出安9希望在一个 更加立体的角度去帮助那 些有意在公众领域发展自 己的医生们。在竞争激烈 、信息爆炸的今天,这部 分内容或许已经成为一门 独立的专业科目,虽然我 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但 能感觉到书中一些内容和 技巧的价值,在此不多议 论,还是留给读者品读。 这本书涉及医学科普 、健康传播、医学媒体运 营、个人IP打造等多个领 域的内容,从中看得出作 者在这些科目中的融合和 擅长。其实我在看这本书 之前就了解作者安宁从中 国传媒大学毕业后一直致 力于医学传播的经历和能 力。他做过医学节目主持 人、导演、策划,操刀过 多档医学栏目,是一个有 为的医学媒体人,特别是 在中医药的传播方面表现 出的极大热情,让我在他 的主持和采访中涌现出了 更多的灵感,这可能是一 种潜在的媒体作用,即让 人有感而发。 有鉴于此,故为之序 。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王宏才 2022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