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在左秉隆、黄遵宪等驻任领事与邱菽园等本土文人的共同倡导之下,南洋文风渐兴,数十家文人社团相继成立。文社活动成效显著,直接促成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南洋成为近代海外华文文学最早的萌发、繁盛之地。
本书通过对新掘史料的钩沉探微,以文人结社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南洋华文文学的发展,展现近代文人推动中国文学移植南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有弦歌(晚清南洋文社与华文文学的发生) |
分类 | |
作者 | 谢仁敏//刘慧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19世纪末,在左秉隆、黄遵宪等驻任领事与邱菽园等本土文人的共同倡导之下,南洋文风渐兴,数十家文人社团相继成立。文社活动成效显著,直接促成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南洋成为近代海外华文文学最早的萌发、繁盛之地。 本书通过对新掘史料的钩沉探微,以文人结社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南洋华文文学的发展,展现近代文人推动中国文学移植南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历程。 作者简介 谢仁敏,广西桂林人,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八桂青年学者。主持“清末民初南洋华文文学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晚清小说低潮研究》等著作多部。 目录 自序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命题提出 二、研究范畴与相关概念界定 三、前人研究成果述评 第一章 晚清南洋文人结社的背景与缘起 第一节 文人结社的背景:逐渐改善的文化生态 一、文化社群的形成 二、士人阶层的兴起 三、传播机制的更新 第二节 文人结社的缘起:时势发展的多方需求 一、凝结华侨向心力、重建文化认同的政治需要 二、聚拢海外俊彦、辅助人才培养的社会诉求 三、文士以文会友、共建本土文坛的文化需求 第二章 左秉隆与南洋文社的初创 第一节 首开风气的会贤社 一、领事创立文社,官方色彩浓厚 二、月课研习举业,儒学教化为本 三、首设月课奖赏,激励文士创作 第二节 文人雅集的会吟社 一、得到驻地领事支持的民间文社 二、以诗联创作为主的社课取向 第三章 黄遵宪与南洋文社的开拓 第一节 图南社的承继与新变 一、创社宗旨的承继与新变 二、课艺方向的新变 三、文社制度的完善 四、社群扩大与声名日隆 第二节 消闲类诗社的兴起 一、随风而兴,遍设南洋 二、渐趋成熟,声气相通 第四章 邱菽园与南洋文社的转型 第一节 文坛领袖更迭,文社向本土民间社团转型 一、领事退离文坛,各埠文人自建诗社 二、邱菽园继领文坛,本土文人主持文社 第二节 丽泽社发展渐趋多元化,向文学流派转型 一、初期:单一性诗社 二、后期:多元化转型 三、总趋势:向准文学流派演化 第五章 文社促兴南洋华文文学的多重机制 第一节 文社特性与南洋文人群体的建构 一、组织性:雅集在地文人 二、开放性:广泛开展交流 三、互动性:共同提升水平 第二节 社长导引与文学发展方向的确立 一、改革社课,推动文学摆脱作为科举的附庸 二、校评课艺,促进文学创作观念的形成 第三节 制度建立与文学发生条件的成熟 一、写作制度构建激发创作的长效机制 二、奖励制度推动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 三、传播机制营造文学交流的外部环境 第六章 南洋华文文学的发生与独立品格的萌显 第一节 关于南洋华文文学发生问题的探讨 一、南洋华文文学发生时间的论争 二、判定海外华文文学发生的标准 三、晚清南洋华文文学发生的表征 第二节 南洋华文文学本土化因子的萌蘖 一、抒写对象的本土化转向 二、创作风格趋向现实主义 三、语言表达的通俗化倾向 第三节 南洋华文文学由自发趋向自觉 一、创作意识的觉醒 二、文学体式的革新 三、审美观念的确立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会贤社课榜名录表 附录二 图南社课榜名录表 附录三 会吟社联题与联榜 附录四 晚清南洋文社与文学活动编年 后记 序言 接触晚清南洋华文文学 这一领域,其实是无心插柳 的机缘巧合。 当年博士学位论文专攻 近代小说,其中的海外小说 板块涉及南洋区域,但当时 仅将之视为“旁枝末节”。毕 业后首次申请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原本酝酿了好几个与 近代小说相关的选题,因在 小说领域原始积累相对多些 ,做起来会得心应手。但阴 差阳错,晚清南洋华文文学 这个半知未知的领域更能引 发我的兴趣,于是遵从“兴 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的世训 ,不管深浅一头扎了进去。 课题立项书就是一份契约, 一旦立项就得在自选地里“ 打长工”。结果,倏忽间十 余年过去了,依然在晚清南 洋华文文学这个细分领域里 “沉潜”。偶尔几次,夜阑人 静时竟不免自嘲地感叹,近 代小说研究似乎才应该是我 的主业,“不务主业”好多年 了。 或许是出于研究惯性使 然,我常常对小说予以特别 的留意。遗憾的是,晚清南 洋华文文学里,小说只能忝 陪末座,量少质低。此现象 其实也曾一度让我困惑,从 小说发生学的传统理论看, 商业文明发展通常会伴生通 俗小说的兴盛,“半儒半贾” “年愈繁庶”的晚清南洋华人 社区已然初步具备这样的条 件;而且,作为英属“海峡 殖民地”,南洋华社对接触 西方文明应该有“近水楼台” 之便,故在现代小说技术的 引进及触发传统小说变革方 面也理应先国人一步。结果 呢?令人惊奇的是并没有出 现按理推测的结果。 这使我开始认真关注海 外华人这个特殊群体。华人 最初垦殖南洋时不过寥寥几 十人,到晚清之际则迅速增 长到了几十万人(各家统计 数字有出入),俨然已是海 外最大的华人聚集区,“下 南洋”甚至成为当时沿海一 带“脱贫致富”的重要选项之 一。按既往的历史发展规律 ,族群圈层的形成会导向共 同体文化的兴起。于是,南 洋华人群体在完成原始财富 积累之后,兴办教育、传扬 中华文化成为群体共识。再 然后,更为高级的文化形态 ——文学艺术由是生焉。一 切看起来都符合文化发生发 展的普遍逻辑。但其中的曲 折和细节,却又有很多微妙 而有趣的独特性。 宗亲与同乡是构成中国 乡民情感的重要纽带,也是 维系乡村管理的重要基础, 具有组织上的自洽性和封闭 性。为了在险恶未知的异域 环境中“抱团取暖”求取生存 ,宗亲与同乡关系在海外华 民群体中得以进一步强化, 所以随处可见的宗亲会馆或 同乡会馆成为海外华民社会 的一道特有的人文景象。兴 办教育、传扬中华文化这类 重大任务,便主要由宗亲会 和同乡会承担;但就发达文 学而言,它们则力有不逮。 这点在国内同样如此——文 学史上的确出现了“三曹”“ 三苏”“两晏”等耀眼的家族 文学群体,但若将之全归功 于宗族的着力培养也恐非事 实。个中原因复杂,但与文 学地位相对卑下的观念不无 关系:就宗族而言,认为建 功仕进方是正途,文学不过 是意外之喜的“副产品”。简 言之,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宗族尚且如此,更遑论基于 现实利益结盟的同乡会,因 此寄望于宗族会或同乡会组 织来发达文学无异于缘木求 鱼。 那么,早期的海外华文 文学到底是如何发生与发展 的?“文运虽由天开,文衡 实赖人掌”,就南洋而言, 绕不开三位关键人物:左秉 隆、黄遵宪、邱菽园。左是 清廷派驻新加坡的首任领事 ,黄是继任者(擢升为新加 坡总领事,统领“海峡殖民 地”),邱是南洋的侨生二 代、富贾文人。他们对文学 充满热情并积极实践,是当 时名副其实的文坛领袖,为 了当地文学事业的发展而殚 精竭虑。左秉隆首开风气, 黄遵宪推动文学发生,邱菽 园推进本土化发展,前后仅 仅二十年时间,南洋走完了 从“草昧未开”之地到文学的 发生再到初现规模的关键性 进程,初步实现了从文学创 作的自发到自觉的关键性转 变。晚清南洋华文文学,也 因此一跃成为文学史上海外 华文文学实现系统性发展的 最早区域。 那么,晚清南洋华文文 学何以实现如此超常规的高 效率进化?此处择要略提一 二。 首先,文社无疑是晚清 南洋华文文学发生发展的重 要推手。左秉隆到任后,着 手创办了会贤社。文社之成 立,在国内并非新鲜事物, 早在东晋时期就开始出现了 文人结社,随后代有传承, 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一大景观 ,但文社在中国文学发展进 程中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远不如在晚清南洋那样处于 中枢地位。晚清之际的南洋 文社,发挥了聚拢贤达、培 养人才、宣扬文学主张、切 磋琢磨作品、提升文士审美 能力等重要功能。其较为成 熟的社课征文、评改、打榜 、奖励、雅集、赞助以及借 势报纸新媒体等制度化建设 与创新实践,充分整合利用 了各方资源,吸引了南洋的 大量文士参与其中,巅峰时 期每次活动甚至逾千人,非 常高效地推动了文学活动的 开展。可以说,文社在晚清 南洋华文文学发生发展过程 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完成 了宗亲会和同乡会难以达成 的任务。晚清南洋文社上述 这些迥异的独特性,无疑是 考察早期华文文学发生、发 展的一个极好的瞭望口。 其次,移植文学速成的 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