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屈大均与明末清初岭南诗派
分类
作者 王富鹏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明末清初,岭南不少士人投身于抗清斗争之中,催生了当地直雄的士风。在以屈大均为代表的诗人的推动下,岭南诗坛迅速走上巅峰,与中原、江南诗坛鼎足而三。本书从“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切入,展现了在华夏道统和文统的承续面临空前危机的时刻,屈大均以传承华夏正统文化为己任,不但建构了岭南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的关系,而且塑造了岭南诗派的鲜明特点,对岭南地区的诗文创作和文献整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王富鹏,河南柘城人。先后于西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中山大学获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客座研究员。曾任韶关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出版学术著作《岭南三大家研究》(增订本更名为《岭南三大家与清初文坛》)、《<红楼梦>人物性别角色研究》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目录
绪论
上编 慷慨悲歌与麦薇之吟
第一章 明末清初奋身国难的岭南诗人志士
一、奔赴辽东的岭南诗人志士
二、南明隆武朝的岭南诗人志土
三、南明绍武朝的岭南诗人志士
四、丁亥之役前后的岭南诗人志士
五、屈大均、陈恭尹等对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等人精神的继承
第二章 明末清初岭南诗人的壮游与隐遁
一、陈恭尹、何绛等人的志士之游
二、屈大均的名士之游
三、梁佩兰、程可则等人的宦游
四、隐于乡野市井
五、隐于丛林禅寺
第三章 明末清初岭南诗人的地域性群体认同与岭南诗派的形成
一、明末清初岭南地域性诗社及其与南园诗社渊源考论
二、宴饮、唱和与地域性群体集结
第四章 清初岭南诗人的诗学理论
一、屈大均的诗学观念:“丽”与“则”
二、陈恭尹的性情论诗学观
三、梁佩兰以性情涵容雅正和神韵的努力
四、成鹫以禅喻诗及其“诗本夫性”说
第五章 明末清初岭南诗派的雄直诗风
一、岭南诗派的雄直一脉
二、岭南遗民精神对岭南诗风的影响
三、明末清初自抒性情的岭南诗人
四、特殊的地域环境对岭南诗风的影响
第六章 明末清初岭南诗派与清初诗坛之格局
一、诗人与诗集
二、合称与世家
三、诗社与诗派
四、清初中原、江南和岭南诗坛的鼎足格局
下编 文化重构与地域书写
第一章 屈大均的文献编纂和明末清初岭南文献编纂之热潮
一、屈大均的文献编纂思想
二、屈大均文献编撰成书考
三、清初岭南文献编纂之热潮
第二章 屈大均等人对岭南地域诗学传统的建构
一、乡贤崇拜与地域典范的确立
二、岭南诗史的梳理
三、岭南地域诗学的形成
第三章 屈大均对岭南文化传统的梳理和重构
一、岭南和岭南人
二、上古华夏文明与岭南文化之渊源
三、华夏道统学统之正传
第四章 屈大均等人笔下的岭南与中原王朝
一、岭南古来属华夏
二、屈大均之于岭南割据政权——南越和南汉
三、正统与僭窃:屈大均的天下观和正闰观
第五章 明清之际华夏道统的承续危机与屈大均对屈氏宗族精神的建构
一、明末清初遗民的亡天下之忧
二、屈原忠骚与华夏道统和学统
三、忠骚传统与屈氏宗族精神
第六章 “学为圣贤”:天下将亡之时屈大均的大儒自塑
一、逃禅归儒,力倡正学
二、接续孔、孟、屈原、朱子、白沙、甘泉学统
三、“学为圣贤”
第七章 “交广有《春秋》”——屈大均的明史书写
一、“笔削吾何倦,《春秋》以没身”
二、岭南丁亥之役与《皇明四朝成仁录》的写作
三、袁崇焕不入《成仁录》
第八章 明末清初岭南诗人的地域书写
一、明末清初岭南诗人的梅岭书写——兼论梅岭地标文化内涵的生成与变迁
二、屈大均的岭南书写——以《广东新语》的地理书写为论述中心
附录一 岭南诗人世家:南海陈氏(绍儒、子壮、子升等)事迹征略
附录二 岭南诗人世家:番禺王氏(邦畿、鸣雷、隼等)事迹征略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岭南诗派”这一说法,
最早出自明代。天顺年间广
东东莞诗人祁顺的《宝安诗
录序》和万历年间浙江金华
学者胡应麟的《诗薮续编》
中都有这一说法。此后,“
岭南诗派”作为泛指岭南地
区地域性诗派的概念逐渐被
学界接受。尽管祁、胡等人
并非从风格学意义上命名,
但既然作为一个地域性诗派
为学界认可,它一定有其不
同于其他诗派的一些特色。
明末清初,岭南诗派以其突
出的成就和独树一帜的风格
为人称道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时,岭南文学不但走上
了巅峰,且其独具的特色也
得以突出和彰显。这一时期
岭南诗人慷慨悲歌,诗风雄
直,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个
典范,可谓之岭南文学的建
安时代。
“岭南”在地理上,大致
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和海
南,但学术界则普遍在文学
意义上用“岭南”指代当今的
广东和传统上属于广东的海
南省以及广西的部分地区。
因此,地理的岭南和文学的
岭南是有所不同的。此处所
谓的“岭南”这一概念主要是
在文学意义上使用的,所谓
的“岭南诗派”主要是泛指传
统的广东地区的诗人群体。
笔者对岭南诗人与岭南诗派
诗人、岭南诗歌与岭南诗派
诗歌,这两组概念并没有进
行严格的区分,也即是说这
两组概念都是在不太严格的
意义上使用的。这里所谓的
“岭南诗派”的风貌也就是指
岭南诗坛、岭南诗歌的整体
风貌。
在探讨屈大均与岭南诗
派的形成这一问题时,笔者
把岭南诗派放在中国传统文
化和文学、岭南传统文化和
文学,以及明清时代巨变的
多重坐标中,在文学地理学
视野下对其进行多维度的观
照。有别于通常的做法,笔
者从师承授受关系和秉承的
忠烈风雅精神这两个维度上
,把鼎革前后岭南诗坛两代
诗人视为一个整体,分析这
一时期岭南诗派的精神风貌
、成就和特色。既力图勾勒
出岭南诗派在明末清初走向
巅峰的过程和在当时诗坛的
位置,同时也力图进一步勾
画清初诗坛生态,深化清代
文学研究。
在岭南诗派发展和形成
的过程中,屈大均是一个重
要人物。岭南诗派最突出的
特色是在明末清初才最终形
成的。其特色既是当时所有
诗人的集体创造,也是屈大
均等人基于传统和时代的有
意建构。笔者通过重点解析
屈大均等人基于历史和现实
对岭南文学传统和文化传统
的梳理和重构,来探究这一
地域性诗派的形成。力图为
研究地域性诗派的形成和地
域书写,探索一种新的研究
路径和范式。既力图探讨屈
大均等人基于历史和现实,
重构岭南文化传统,建构岭
南诗派的情况,也在文献编
纂、传统重构、明史书写和
地域书写等方面拓展深化屈
大均的研究。
明末清初岭南诗人众多
,略为四类:一为丁亥之役
及其前后死难的志土,一为
鼎革后至万不可为而后隐遁
的遗民,一为国变前后隐于
丛林寺庙的诗僧,一为入仕
新朝的年轻诗人。这一时期
诗人和诗人世家很多。或兄
弟、或父子、或祖孙、或兄
弟子侄等二人至七人以上的
诗人世家,李德超《岭南诗
史稿》收录的有五十八组,
收录的诗人仅顺康年间就约
有七百一十四位。这一时期
的诗人还有所谓的“岭南前
三家”“岭南三大家”“岭南七
子”“粤东七子”“粤东三子”“
北田五子”“广南二方”“岭南
五子”等合称。
虽然明末和清初这两个
时期的诗人有很大的变化,
但这两个时期岭南诗坛鼓荡
洋溢的精神、岭南诗人所呈
现的气度风貌却是一贯的。
从鼎革前后活跃于岭南诗坛
的成员来看,虽为两代诗人
,但就诗派、诗风的发展和
形成而言却属同一个时代。
清初较长时期岭南诗坛鼓荡
的那股豪情,其直接源头即
在于明代末年,尤其是因为
丁亥抗清之役而形成的时代
风潮。前后两代诗人秉承了
同一种精神和气质。

顺治三年丙戌十二月
清军破广州,天下版籍几乎
尽归清军。第二年初陈子壮
、陈邦彦和张家玉等岭南诗
人志士,于日落虞泉之时效
鲁阳挥戈。据瓯骆一隅,虽
难以回天,却改写了清军征
服岭南的历史。受其遗风鼓
荡,岭海之间数十年士风直
雄,以岭南三大家为代表的
大批诗人应运而生。岭南丁
亥之役的策划者陈邦彦是屈
大均之师、陈恭尹之父。“
南海则陈文忠主其谋,东莞
则张文烈奋其策。”屈大均
谓邦彦“之于陈文忠,与文
烈之于林公游,亦皆师弟子
也。道义相孚,声气相感…
…求吾粤君臣之义者,求之
师弟之间而可矣!”“公……
与文忠、文烈并称。粤有三
人,谁曰不宜?公之门人,
如马应房、杨景烨、霍师连
、霍达芳,皆一时相从以死
,虽忠义根于天性,亦师友
观摩之所自也。”梁佩兰虽
未师从邦彦,却也自称是其
私淑弟子。屈大均等人所强
调的他们之间的师承授受,
重点在对陈子壮、陈邦彦奋
身国难、慷慨悲歌精神的继
承,而不主要在学问的授受
。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子壮
、陈邦彦可谓岭南这一时期
大批年轻士人的精神导师。
陈子壮是丁亥之役的发
动者和主导者之一,也是明
末修复南园、诃林、浮丘等
多个诗社的倡导者和岭南诗
派的领袖,于鼎革之前即极
力宣导南园传统,心系天下
,慷慨悲歌。崇祯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