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马克思主义动力论 |
分类 | |
作者 | 龚培河//万丽华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发生学方法考察历史动力生成源泉;运用文本解读法考察历史动力构成要素;运用系统分析法考察动力构成方式;运用逻辑分析法考察动力运行过程性;运用矛盾分析法考察历史动力运行层次性。通过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及其特点,揭示社会发展实际过程的动力体系特点;通过考察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和阻力,揭示动力的动力演变逻辑、阻力的演变逻辑、动力与阻力之间的逻辑转化关系。从动力角度出发,通过考察马克思历史进步观、历史评价尺度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程,探讨唯物史观史学解释功能。 作者简介 龚培河,1970年11月出生,河北承德人,中共党员,2005—2007年在山东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学术月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期刊和报纸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专著2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江苏省重大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1项,其他课题4项。获得省级科研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目录 前言 上篇:一般历史进步性的动力问题研究 第一章 人类文明的主宰力量:历史动力探源 第一节 外因论 第二节 理性论 第三节 内因论 第四节 马克思的实践论 第二章 历史动力构成方式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动力的经典论断 第二节 单一动力说 第三节 系统动力说 第四节 历史动力体系性结构关系 第三章 历史动力运行方式 第一节 历史动力运行的过程性 第二节 利益流动性:动力稳定运行的隐形操纵者 第三节 历史动力运行的层次性 第四节 从动力角度揭示历史运动总特征 中篇:现实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实证研究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及其特色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的构成与运行 第二节 特色之一:依靠精神动力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第三节 特色之二:改革贯穿整个动力体系运行过程 第四节 特色之三:传统勤俭美德与改革创新精神有机结合 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动力的动力演变逻辑 第一节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研究现状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 第三节 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流程 第四节 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增量 第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阻力:阻力的演变逻辑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的阻力研究现状 第二节 历时态视角下解析全面深化改革的阻力 第三节 共时态视角下解析全面深化改革的阻力 第七章 全面深化改革阻力向动力转化:一种函数关系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与阻力对应关系 第二节 阻力转化为动力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化解阻力增强动力的基本策略 第四节 “财富产出,利益流入”:阻力转化动力的成效 下篇: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的史学解释功能研究 第八章 从动力角度考察马克思的历史观 第一节 “生产力一线性”与“阶级斗争一非线性”二重逻辑路向 第二节 二重逻辑路向辩证关系问题的难点所在 第三节 马克思揭示二重逻辑路向内在统一性 第四节 史学视角下诠释二重逻辑路向统一性 第五节 面向未来的历史视角下诠释二重逻辑路向统一性 第九章 动力、平衡、交往:历史评价三重尺度 第一节 历史评价二重尺度说再认识 第二节 历史评价三重尺度及其逻辑关系 第三节 厄而未亡的西方现代化道路 第四节 勃而未兴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十章 从动力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程 第一节 学习借鉴阶段 第二节 走自己的路阶段 第三节 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阶段 结语: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的史学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 运动的,一般说来,匀速直 线运动只是理想状态,在现 实中,阻力无时不在、无处 不在,因此,动力与物质运 动、变化、发展休戚相关。 人类文明也在运动、变化、 发展之中,为了克服阻力, 动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动 力论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核心概念:“ 动力” 从概念上讲,在历时态 视角下,一般称为“历史进 步动力”或“历史动力”,旨 在历史长河中研究历史进步 的原因;在共时态视角下, 一般称为“社会发展动力”, 旨在历史绽放的横截面上审 视社会发展的理由。本书上 篇研究的是一般历史进步的 动力问题,指的是“历史动 力”,中篇研究现实社会发 展的动力问题,指的是“社 会发展动力”,二者本质属 性是一致的,只不过逻辑指 向有所差异而已。下篇研究 动力的史学功能,既有历时 态历史动力的史学功能,也 有共时态社会发展动力的史 学功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 变化。 亚里士多德在阐释“动力 因”时指出,事物的动力是 引起具体事物改变的原因, “一般地说就是那个使被动 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 变化的事物”。顾名思义,“ 历史动力”就是促使历史运 动起来的原因。在传统理论 研究中,关于“历史动力”( “社会发展动力”)内涵与外 延理解存在很大争议。 第一种观点:是一个具 有客观实在性的实体之物, 如现实的人、资金、生产工 具、劳动者(人民群众)等 。 第二种观点:是一个具 有客观实在性的实践活动, 如实践、阶级斗争(革命) 、改革、创新、开放等。 第三种观点:是人实现 社会发展或历史进步的一种 能力,如生产力、科技、知 识、人才。 第四种观点:是直接促 使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如 劳动投入性动力、内需性( 投资性、外需性)动力、市 场竞争性动力、创新驱动性 动力等。 第五种观点:是影响社 会发展的诸多因素、必要条 件,如社会文化、社会和谐 、国际环境、政治稳定等。 第六种观点:是人主观 上的一种欲望、诉求,如恶 欲、现实的人的需求、内需 等。 第七种观点:是社会发 展背后一个纯粹的逻辑转化 过程,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 第八种观点:是物质本 身内在属性,如矛盾动力。 问题是到底如何理解“历 史动力”? 2.“动力丛林”现象 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 著作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很 多有关动力的范畴,如“生 产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现实的人”、“现实的人 的需要(利益)”、“人民群 众”、“实践”、“阶级斗争( 革命)”、“历史合力”等。 除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中可以梳理出动力范畴外, 还有“非对抗矛盾”(列宁) 、“完全适合”(斯大林)、 “基本矛盾”(毛泽东)等动 力说。广大学者从社会发展 实际出发,又提出了“科学 技术”、“改革”、“创新驱动 ”、“市场竞争”、“和谐”、“ 知识”等。 要把“动力丛林”梳理出 个头绪来,必然涉及确立动 力源头问题,何为“第一动 力”?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作中,“生产力”、“阶级斗 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实践”、“历史合力”都可 以成为历史动力的源头。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实 践过程中,“改革”、“开放” 、“科学技术”、“市场竞争” 、“和谐”和“创新”等则被称 为“第一动力”、“核心动力” 、“最重要的动力”、“首要 动力”、“根本动力”,从而 赋予“动力源头”的功能。很 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提 出了不同的观点,例如,汤 因比强调文化是文明成长的 核心和精髓,马克斯·韦伯 认为源于新教伦理的禁欲主 义的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主 义兴起的原始动力,诺斯则 认为制度安排是引起社会变 迁的根本原因。问题是社会 只有一个,历史动力体系只 有一个,意味着“第一动力” 只能有一个,到底哪一个是 真正的动力源头? 3.历史动力是如何构成 的 系统动力论认为历史动 力是一个构成体系,但到底 是什么样的一个体系,大致 有这样几个观点:子系统层 次性构成说、子系统并列式 构成说、动力运行环节构成 说、动力周期性循环构成说 、合力论说、以动力源头为 起点的逻辑构成说、动力机 制说等等。 …… 苏联模式直接把理想、 信念作为动力源泉,实际上 是把社会平衡性追求的公平 原则直接演变为动力平衡性 追求同步富裕原则,造成平 均主义,导致动力供给不足 。应该以先富的过程目标追 求共富的最终目标方式来贯 彻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先富 原则是对动力平衡性的客观 反映,但只遵循先富原则, 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影响 社会平衡性,所以还需要贯 彻共富目标。中国式现代化 追求的是动力平衡性与社会 平衡性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保证动力释放稳定而持久。 第七点,从空间视角来 看,社会发展是在动力、平 衡、交往三个维度构成的历 史横截面上绽放的。传统认 识提出的是两个维度:历史 评价二重尺度说、社会发展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