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上的新媒体(电子媒介影响下的近代中国新闻业)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杨奇光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正是从媒介技术史的角度,以19世纪电报落地中国为开端,多维度描绘了电子媒介技术传入中国后,中国新闻业所历经的百年生产实践过程;同时适度借鉴话语理论,在媒介技术演进的历史维度上,对中国新闻业有关电子媒介技术的观点变迁进行了论述。
作者简介
杨奇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从事新媒体新闻传播实务、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当媒体是“新”的
第一节 “触电”的彷徨与想象
第二节 媒介技术史的学术旅行
第三节 中国新闻业的技术应用图景
第四节 技术、观念与新闻业的重思
第二章 文字触电:电报、电传新闻与技术观念
第一节 从“影掣金蛇”到“电音传信”:作为新知话语的电报
第二节 电报主权意识的肇兴
第三节 电报技术与专业化新闻生产
第四节 电报形塑电传新闻文化的路径
小结
第三章 声音触电(上):“德律风”、新闻略示与技术观念
第一节 从口耳相传到“德律风”:作为新知话语的电话
第二节 电话创设与技术控制权的起步
第三节 电话与独家新闻生产
第四节 “报话双用”:媒体融合的雏形
小结
第四章 声音触电(下):广播、音频新闻与技术观念
第一节 从消闲到动员:作为新知话语的无线电广播
第二节 技术落地与自由广播的权力交锋
第三节 广播技术与新闻时空观念的专业重塑
第四节 媒体融合的尝试:新闻广播与新闻纸的互动
小结
第五章 图像触电(上):摄影、传真与技术观念
第一节 从“摄魂”到“传照”:作为知识话语的新闻照相与传真
第二节 新闻照相与视觉新闻的专业理念
第三节 技术视角下新闻视觉文化的变迁
小结
第六章 图像触电(下):新闻电影、电视新闻与技术观念
第一节 “电力传影”:作为知识话语的新闻电影与电视新闻
第二节 新闻电影摄制权的政治意义
第三节 视频新闻生产的早期专业实践
第四节 媒体融合的进一步想象:新闻纸与电视新闻
小结
第七章 中国新闻业的技术观念
第一节 中国新闻业技术观念的构成面向
第二节 中国新闻业技术观念的嬗变路径
第三节 中国新闻业技术观念的当代遗产
第四节 面向数字时代的新闻业技术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新闻学学科知识的构建
来自实践,目前通行的重要
专业概念和理论观点有工业
文明和资本主义的基因。但
从实践中看,新闻学也表现
出厚重的技术框架和文化特
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
学科,中国新闻学的知识体
系构建,也是要从中国的新
闻实践中去寻找知识的突破
点,再进行知识点的逻辑串
联,最终形成体系性知识建
构,这些知识点包括但不止
于新闻与政治、文化、技术
、经济等领域的深刻勾连,
指向“沟通和对话”的路径与
宗旨,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社
会进步和个体解放。
中国新闻学知识体系的
创新,技术的维度是基础路
径也是主要内容,既往研究
都鲜少或者没有涉及技术使
用的观念问题。历史实践证
明,技术进步必须搭配与社
会其他要素相适应的观念更
新,才能让技术发挥正确和
积极的作用。杨奇光博士的
这本专著《历史上的“新媒
体”——电子媒介影响下的
近代中国新闻业》,正是从
媒介技术史的角度,以19世
纪电报落地中国为开端,多
维度描绘了电子媒介技术传
人中国后,中国新闻业所历
经的百年生产实践过程;同
时适度借鉴话语理论,在媒
介技术演进的历史维度上,
对中国新闻业有关电子媒介
技术的观点变迁进行了论述
。本书不仅较为全面地介绍
了电子媒介技术对中国新闻
业带来的技术观念变革,也
对当下人们的技术观念变化
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尤
其是从媒介技术史角度展开
的这种宏观长时段的研究,
在目前的新闻学研究中并不
多见,其学术启示意义可见
一斑。
从结构来看,《历史上
的“新媒体”——电子媒介影
响下的近代中国新闻业》一
书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围绕
技术变革与新闻业本体间的
关系,从新闻业自身留存的
史料出发去解读新闻业,作
者从“文字触电”“声音触电”
“图像触电”三个阶段,分别
探究电报、电话、无线电广
播、摄影、传真、新闻电影
、电视等电子媒介技术的发
展,及这一过程中新闻业的
反应。行文循序渐进,以小
见大,总结了不同电子媒介
技术与新闻业的互动关系。
同时,作者聚焦中国新闻从
业者对电子媒介技术的看法
、观点,紧扣“技术观念”这
一核心问题,观照在“新旧
话语”“中西话语”“群体话语
”下中国新闻业早期自主技
术使用的观念嬗变路径,从
知识话语、权力属性、专业
价值和文化习惯四个方面多
维度地分析了电子媒介技术
观念的内涵,挖掘出了独特
的中国新闻业早期自主技术
观念体系。
本书立足于中国新闻实
践,开掘了媒介技术研究的
新视角,跳脱出原本的新闻
传播技术史的书写窠臼,呈
现了电子时代中国新闻业的
本土特征,以及中国新闻业
技术观念的内核。从本书的
结构不难看出,专著的另一
大亮点是对历史上相似之处
的关注,作者用大量的媒介
技术史史实为当下的问题提
供参照和注解,挖掘了媒介
技术史遗产的当代价值,具
备一定的实践启示意义。实
际上,这种从技术与观念出
发的双重观照,也是从历史
角度回答了一个目前学界、
业界都在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不断变化的媒介技术面
前,中国新闻业究竟应该如
何面对?”数字技术的发展
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
,与之相伴随的新闻业态以
及新闻观念的革新,引导着
业界与学界不断探寻新闻学
未来的前进方向。专著结合
中国新闻业特有的价值评价
体系,对中国媒体技术发展
现状和趋势做了历史层面的
思考,体现了新闻传播史研
究的现代价值,不仅为我们
提供了“古今对话”的空间,
其对数字时代新闻学话语体
系的延展探讨,于中国新闻
学知识体系的更新亦有所裨
益。
这本著作是奇光以他博
士毕业论文为基础完善的,
作为他博士阶段的导师,我
见证了这样一项史论结合的
研究从无到有的过程。起初
,他报论文选题的时候,我
还是比较担心的,媒介技术
史研究并不好做,一方面是
既往留存的史料在发现、筛
选、辨别等方面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则是如何突破技术
的物质工具属性,将其融入
新闻业的实践过程并基于思
辨方式开展深度的论述,这
是更为艰巨的挑战。读博期
间,奇光多次找我探讨论文
写作的问题,他擅长从史论
结合、中西对话的角度剖析
,常常能够提出一些较有价
值和新意的观点,体现了年
轻一代学者的锐气。他也曾
多次参与我的课题研究项目
,吃苦耐劳,有责任和担当
。凭借较为扎实的学术训练
基础和难得的锐气与灵气,
他完成了对自己的一次次挑
战。
当然,本书的研究仅仅
只是一个开端,尤其在数字
时代,中国新闻学知识体系
自主构建的意义更为重大,
如何回应时代之问和实践关
切?现实的焦虑促使我们不
断从历史的时空中寻找问题
的答案。希望奇光博士能够
继续发挥他的研究特长,为
理解中国新闻业乃至世界新
闻业的实践,提供更加具有
启示意义和创新性的学术智
识。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8: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