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赤湾天后古庙是明清时期华南沿海规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宫,是明代朝廷使节出使东南亚各国的必经之地,也是深圳历史上最负盛誉的人文景观。
本书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再现赤湾天后古庙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而通过这座控扼珠江口的“海门神寺”,去解析深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保护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文化之根基,展示大湾区海洋文化的自信,讲好大湾区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门神寺(深圳赤湾天后古庙变迁史)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陈文广//龚礼茹 |
出版社 | 方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深圳赤湾天后古庙是明清时期华南沿海规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宫,是明代朝廷使节出使东南亚各国的必经之地,也是深圳历史上最负盛誉的人文景观。 本书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再现赤湾天后古庙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而通过这座控扼珠江口的“海门神寺”,去解析深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保护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文化之根基,展示大湾区海洋文化的自信,讲好大湾区的故事。 作者简介 龚礼茹,女,汉族,广东省高州市人,1993年8月生。2015年获深圳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经申请推免进入深圳大学哲学系攻读宗教学专业,2018年6月获哲学硕士学位。2018年9月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攻读宗教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儒家宗教问题。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赤湾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生态 一、自然地理 二、赤湾历史 三、赤湾村落史及其经济生活 第一章 东海逝波:零丁之叹与赤湾传说 第一节 赤湾妈祖文化的肇始 一、广东的海神文化 二、赤湾天后古庙由来的传说 第二节 宋少帝与赤湾天后古庙 一、赤湾少帝陵的传说 二、赤湾天后古庙与当地社会 小结 第二章 梯山航海:使臣与国家海洋祭祀 第一节 明初朝贡制度与赤湾海港的出现 一、勘合朝贡船舶的港口 二、出使东南亚诸国的始发港 第二节 国家使臣与赤湾天妃庙的重修 一、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与赤湾 二、明永乐八年(1410)张源重修赤湾天妃庙 三、其他使臣重修赤湾天妃庙 第三节 使臣出使与“辞沙”祭典的形成 一、“辞沙”溯源 二、张源与“辞沙” 小结 第三章 风起赤湾:西人海进、商舶贸易与赤湾天妃庙 第一节 明中叶赤湾天妃庙的变迁 一、商舶贸易与新安立县 二、明万历年间的赤湾天妃庙 第二节 晚明清初赤湾天妃庙的变迁 一、明崇祯年间的赤湾天妃庙 二、清顺治年间的赤湾天妃庙 三、清初(1662—1685)迁界运动与大庙传说 四、澳门海洋贸易与“辞沙”的传播 小结 第四章 南海鲸波:贸易、战争与天后古庙 第一节 清中叶赤湾天后古庙的变迁 一、清雍正九年(1731)闽潮商人重修 二、清乾隆年间(1736—1795)盐埠商人重修 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官绅的重修与祭祀 第二节 近代赤湾天后古庙的变迁 一、赤湾的海洋贸易与天后信仰 二、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赤湾天后古庙(1840—1936)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赤湾天后古庙(1931—1945)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赤湾天后古庙(1946—1949) 小结 第五章 海上春风:新时期的赤湾天后博物馆 第一节 当代赤湾天后古庙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文物保护与天后古庙重建(1978—1999) 二、博物馆时期赤湾天后古庙的修缮(2000—2010)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赤湾天后古庙的扩建(2010年至今) 第二节 当代“辞沙”祭典的变迁 一、“辞沙”祭典的重现过程 二、“辞沙”祭典的恢复过程 第三节 当代赤湾天后古庙的民俗活动 一、祭祀习俗 二、传说故事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著述、论文 附录 一、赤湾天后古庙大事记 二、文献碑刻 三、近代报道记载的赤湾天后古庙 后记 序言 赤湾是我国广袤南海的 一颗明珠,位于广东省深圳 市南头半岛。它的发展,离 不开海洋文化的滋润和影响 。人类一直在利用海洋提供 的资源繁衍不息,大海是人 类的摇篮。中华民族是一个 开放的民族,信仰与崇拜始 终贯穿在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岳 镇海渎”祭拜体系是中国封 建社会的官方信仰模式,以 泰山封禅为极则。但是在社 会底层流行甚广的民间信仰 ,与中华民族海文化发生紧 密联系的则是妈祖天后神祗 。勤劳的中国人民在创造世 界与改造世界的时候,建立 了中华民族信仰。这些信仰 不仅满足了各地人民的精神 需求,而且还被传递到世界 各地,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本 信仰与民族团结的符号。 妈祖天后是中华民族最 底层的民间信仰,虽然不像 正统的佛教和道教有深奥的 理论,以及成体系的神祗系 统,包括一定等级建制的神 职人员,乃至宏大的建筑, 但是它却是最有影响力的信 仰之一,因为它与人们日常 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反映了 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它的 建立体现了地方性、时代性 、文化性、开放性、国际性 ,以及与时俱进的特点。妈 祖天后信仰无疑是在中华文 化的滋润下长成的,虽然它 是在宋代才出现的信仰活动 ,但是它的发展速度与传播 范围却极为惊人,短短二三 百年间,这种信仰在明清时 期已经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 扎下了根,成为中国海神信 仰的代表。这充分说明它的 发展与我国航海技术的发展 和海上贸易的发达有着重要 的因果关系。而且伴随着我 国人民出洋谋生,妈祖天后 信仰也被华人带到世界各地 ,特别是在东南亚华人生活 的地区,妈祖天后信仰已经 充满了国际性的特点,现在 世界各地以供奉妈祖天后为 特色的神庙达到上千座,覆 盖了上亿人口。 繁茂的中国文化,催生 了中国妈祖天后信仰的出现 ,并以大海一样的胸怀,接 纳了无数众生。宏大的叙事 传统,以及深邃莫测的大海 性格,丰富了我国海洋文明 的内容,建立了妈祖文化的 体系。随着时代发展,妈祖 天后在中国文化的地位一直 在不断地增强与丰富,特别 是明清时期的妈祖天后身上 拥有更多的超越性、开放性 和灵活性。妈祖天后信仰超 越了地方的边界,成为我国 海边人民的共同信仰,不仅 有重要的救护功能,还具有 护国、扬善惩恶等各种力量 。今天的妈祖天后仍然是沿 海地区人民供奉的神祗,发 挥护佑众生的作用。此外, 带有地域文化与地方神特点 的妈祖天后,又为各地文化 大发展与大繁荣提供了一定 资源,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开 展妈祖民俗节庆活动,这些 活动为当地增添了更多的文 化性,美化和丰富了人民生 活,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 化内容。 赤湾天后古庙(今名) 坐落于赤湾港内,据考宋时 已立。《新安县志》也实证 明永乐八年(1410),由 使臣张源重修庙宇。之后, 赤湾这座天妃庙便成为明朝 国家使臣出使南海诸国前等 候季风和祭祀海洋活动的重 要场所,历史上早有“海门 神寺”的美誉。目前,是广 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十大地理 坐标之一。 陈文广和龚礼茹撰写的 《海门神寺一一深圳赤湾天 后古庙变迁史》书,通过文 献史料勾勒出深圳赤湾天后 古庙的历史变迁,折射出宋 代以降珠江口和深圳海洋社 会的历史,对于研究深圳“ 一带一路”历史和海洋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 我粗粗通读此书,感觉 作者对赤湾天后古庙的历史 文献等基础史料掌握得比较 扎实,分析研究有独到之处 ,是研究广东民间信仰和深 圳海洋历史文化的一部学术 著作。尤其能感受得到二位 作者希望通过赤湾天后古庙 深厚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 来证明深圳海洋文化与妈祖 文化底蕴的高度,说明深圳 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文化 荒漠”,即深圳不是对传统 文化一无所知的城市,相反 ,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 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名城 的海洋文化特性。 新时代的深圳,理应重 新认识与定位妈祖文化。正 如书中第五章写到:“赤湾 妈祖文化不仅是深圳的宝贵 财富,也是深圳文化的高度 所在,在当今大湾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构建中都独具 价值。首先,从全球视野来 看,妈祖文化作为中国为数 不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 在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社会秩 序和社会进步方面独具贡献 。其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 层面来看,妈祖文化凝聚于 海洋文化的精神,是人类共 同的精神财富。再次,从中 华民族文化认同来看,妈祖 文化是地域辐射最广的文化 因子之一——有华人的地方 就有妈祖。最后,从讲好中 国故事,建立文化自信来看 ,深圳讲好天后文化故事, 对于形成独具一格的深圳文 化,其价值巨大。”可见, 妈祖作为中华海神的象征, 她集智慧、慈爱、包容、善 良、勇敢于一身,体现了中 国人在面对海洋时一往无前 、开拓进取、敢闯创新的海 洋精神。妈祖的影响不仅遍 布中国,还远播至东南亚、 欧洲、美洲、非洲等地,成 为世界华人“文化认同”的精 神力量;妈祖文化不仅是中 国海洋文化的精神象征,也 是世界海洋文化的精神象征 。20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