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968年,凯查杜里安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了美国高校首批人类性学课程中的一门。本书便是从其课堂讲义脱胎而来,已作为美国第一部成功的性学教材而被奉为经典,被译成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汉语等多种语言,风行全球。 这部性学大全观察视野开阔、阐述纵深,将性视为生物本能、生理驱动、精神意志、道德观念、法律习俗等元素多元辐射的焦点,并加以科学地探索,更倡导一种正视、理解、不滥用、不利用的性态度。在本书最令人称道的第六部分,作者以近二十万字的篇章,综合运用考古学、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手法,探讨性与文化、历史、道德、法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性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学美学意蕴(其中包括作者为本次中译本独家贡献的一章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东方文化中的性》),其用力之深、手法之新、涵盖范围之广,可谓观止。 这是一部公认的性学经典读本,被认为无论在清晰程度、说服力和材料的翔实可靠诸方面,均没有同类书可与之相媲美。 作者简介 贺兰特·凯查杜里安,世界知名的性教育权威,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荣休教授.美国高校性教育的先行者,曾长期担任斯坦福大学副教务长和本科生院院长。 凯查杜里安出生于土耳其一个亚美尼亚人家庭。在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接受了精神病学专业训l练。作为一位杰出的性教育工作者,凯氏曾以其对大学性教育的卓越贡献而荣获斯坦福大学Dinkelspiel奖和Lyman奖,并六次被该校毕业生推选为杰出教授和毕业典礼发言代表。作为一位学者和作家。凯氏著有《人类性学:理智与荒谬》《青春期生物学》《五十:合理看待中年》等多部畅销作品。 目录 中文第6版序 传播性学的“圣火” 中文第6版序 为什么我们永远都会谈论性 中文第4版 序为性学正名 中文第4版 序言 英文第4版序 美国第一部成功的性学教科书 英文第4版 前言 前言 专题目录 第1章 性学导论 1.1 人类性学研究 生物学观点 性的医学研究 性的生物学研究 心理—社会学观点 性的心理学研究/性的社会学研究/性的人类学研究人文观点艺术中的色情/文学中的色情电影中的色情/历史的方法/哲学和宗教 1.2 人类性学领域 性学史 起源建立/复苏性学现状性研究/性教育/性治疗 1.3 性学研究方法 基本考虑 研究的目的和角度/偏见的问题 第一部分 性结构与功能 第二部分 性与生殖 第三部分 性发育 第四部分 性经历的多样性 第五部分 性与人际关系 第六部分 性与社会 延伸阅读 重要词汇 出版后记 序言 二十年前,贺兰特·凯查 杜里安的《人类性学基础一 一性学观止》被引进中国时 ,中文版的版权页上还标着 “内部发行”字样,它几乎被 作为一个“打擦边球”的出版 行为。 此书中文版(1989)在 当时的国内性学界就是一本 引人注目的书籍。除了作为 在性方面进一步改革开放的 又一例证,更重要的是本书 所体现、所强调的对性的全 方位关注和思考一这种关注 和思考与国内多年来的习惯 大不相同。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之后 ,性在中国重新遭遇了一段 禁钢的岁月。在改革开放之 后,这段禁锢岁月仍然给中 国性学界留下了很深的印痕 ,最重要的具体表现之一, 就是性被视为医学的附属物 。 这不妨以我自身的经历 为例。我作为中国性学会的 发起人之一,在中国性学会 正式成立的1994年之前, 早就参加了中国性学会筹备 委员会多年的学术活动。在 那些活动中,绝大部分参加 者都是托身于医院或医学院 的——皮肤科、泌尿科、妇 科,等等,还有一些人士属 于计划生育部门。这种现象 在中国是如此的普遍,如此 的天经地义,以至于中国性 学会自身也是挂靠于北京医 科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 医学部;而我目前担任副会 长的上海市性教育协会,则 挂靠于上海市计划生育委员 会。 这种在体制上被视为医 学附属物的安排,并非仅仅 具有象征意义。事实上,它 影响了许多中国人看待性的 视角和眼光。 因此,在国内,关于性 的书籍通常都可以被分成两 类:一类是讲“临床”的,包 括生理构造生育、避孕、药 物、性病和性功能障碍的治 疗,等等,总之就是可以作 为医学附属物的那些性问题 ;另一类是讲“文化”的,包 括性史、性社会学、性伦理 学、性心理学、性与法律、 性与文学艺术,等等,总之 就是与“临床”无关的那些事 情——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 中,“医学”显然消受不了这 些附属物。 据我大致的观察,上述 两类书籍通常总是分开的。 也就是说,讲“临床”的通常 不讲“文化”,讲“文化”的通 常不讲“临床”。大家仿佛有 着一个默认的分工原则。 再换一个角度看,其实“ 临床”的那部分可以对应为“ 科学知识”,而“文化”的那 部分可以对应为“人文精神” 。有些思想保守的人士认为 ,对于性,只要讲那些“科 学知识”就够了,别的讲多 了非但无益,而且可能有害 。他们也更喜欢使用“性科 学”这样的措辞(而不是“性 学”),因为将性窄化为某 一类“科学知识”,确实可以 在许多时候给我们带来较多 的安全感。 这本《性学观止》在美 国是被当作教材使用的,尽 管也有许多一般公众阅读此 书。说到“教材”,很容易又 让人联想到“科学知识”上去 了,况且性学教材在国内多 半会与医学教材并列,被归 入“理工农医”教材的大类中 去——还是与“文化”或“人文 精神”沾不上边。 但是这部《性学观止》 ,却是将上述两者放在同一 本书中讲的,而且相互穿插 交错,融为一体。这倒并非 贺兰特凯查杜里安的“创新” ,因为在西方性学教材中, 这是常见的做法。不过对于 习惯于两者分离的中国性学 界来说,《性学观止》这本 书就相当有新意了。 为什么要将“临床”和“文 化”放在一起讲呢? 当然,我们可以解释说 ,“科学知识”本来就应该与 “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的。 但是对于性学来说,这样大 而化之的解释是特别不够的 。 性学不是天文学或物理 学——这类所谓的精密科学 ,确实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 上脱离人文精神而讲论(绝 对脱离也是不可能的),但 性学却是一个脱离了文化或 人文精神就绝对讲不好、讲 不深、讲不透的学问。 因为性学中的许多问题 ,并不仅仅是所谓“科学问 题”,实际上它们同时又是 伦理问题或文化问题。例如 ,关于男性的阳痿和女性的 性冷淡问题,在现代社会中 ,就是非常普遍而又非常难 以解决的问题。如今大家通 常都心照不宣地将话语约束 在一个“政治正确”的框架中 (就连本书也是如此),这 样的对话可以保证在伦理道 德方面无懈可击,但是许多 情况下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类似的例子在性学中可以 找到许许多多——性学根本 就是一个横跨科学与人文两 大领域的特殊学科。 性学还有一个特殊之处 ,就是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密切相关——密切到每个人 、每一天都离不开它的影响 。我们可以让天文学或物理 学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 是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包括独身者、儿童和老年人 ——的日常生活,都不可能 脱离性或性的影响。 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 切相关,以及性作为横跨科 学与人文两大领域的特殊性 ,注定了我们永远都会谈论 性这件事情。 性学中可以归入“科学知 识”的那部分,虽然在改革 开放之初曾经是非常引人注 目的话语,但是随着公众受 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加上 多年来对于性知识的普及工 作,已经没有多少内容可以 继续谈论了。 但是性学中“文化”的那 部分,却有着无穷无尽的空 间。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