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深入探讨了古天文历法的沿革、大衍之数与阴阳五行思想之间的渊源等,并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典故和传说,提出了新的重要诠释。既有旁征博引,又有别具一格的论述方法和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本次增补的“论‘三正’之说”部分,涉及古代历法的起源和演变,乃至夏商周三代的历法,对读者从总体上认识阴阳合历的创建和演变过程、西周历法在阴阳合历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专家推荐: 本书对于中华文明的探源和一些远古时代的重大典故和传说,提出了新的重要诠释。书中既有旁征博引,又有别具一格的论述方法和结论,令人耳目一新。故推荐给研究《周易》,探索天道和人道,考究上古文明的学者和爱好者阅读和探讨。 ——丘亮辉(国际易学联合会第一、二届常务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荣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研究员、太湖书院山长) 研究目标意义重大,成果值得同行关注。 ——董光璧(国际易学联合会第三届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荣誉会长) 用古天文历法解释大衍之数的方法和结果是对的,很有价值。大衍之数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定论,应该写一本书,让大家看看。 ——卢央(易学与古天文学家) 作者简介 赵沃天,1942年出生于辽宁锦州正黄旗满族世家,1965年大学毕业,长期从事科研工作。自2016年开始,担任国际易学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擅长以古天文历法探索《周易》之奥秘。曾发表《论<周易>与古天文学之四象》《论“三五以变”》《综论<周易>大衍之数》等作品。 目录 再版序言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论大衍之数 一、历代对大衍之数的诠释概述 二、“大衍筮法”一章的基本架构 三、诠释“大衍之数” 四、司马迁论大衍之数 五、试论大衍秘术及其传承 六、本章重要结论 第二章 古代推步历法的诞生——西周历法 一、大衍之数与古《周历》的历法原则 二、西周的朔日与颁朔制度 三、孔子论八卦用事十二月与置闰规则 四、推步古周历 五、本章重要结论 第三章 文王演《周易》 一、从筮数易卦到大衍筮法 二、筮数与筮数易卦 三、以《说卦》解读“筮数易卦” 四、文王演《周易》 五、五筮数的“一” 六、五行与筮数 七、“两仪生四象”的本质 八、本章重要结论 第四章 从伏羲观天法地到帝喾序三辰 一、“大衍”是日月星辰创造万物 二、论伏羲观天法地 三、从观天法地到帝喾序三辰 四、历法要素和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 五、干支纪时 六、对于古代历法发展阶段的重新认识 七、本章重要结论 第五章 论“三正”之说 一、关于“朔日始见” 二、历法建正的演变 三、虞夏历法与夏禹受命 四、商汤受命改正朔 五、殷商历法与朔日 六、文王受命改正朔 七、伶州鸠天象 八、西周的朔日施政制度 九、朝享、视朔与祭祀制度 十、补记 十一、本章重要结论 第六章 论五行起源 一、中国近现代学者对五行起源研究的概述 二、胡厚宣先生、杨树达先生、沈建华先生对五行起源的研究 三、五行的本质是历法概念 四、从古代社会发展探寻五行的起源 五、早期五行要素的命名 六、五方的确定与多种五行要素的命名 七、禹与地道五行 八、对“金”的再认识 九、本章重要结论 第七章 大衍之数非“五十有五” 一、“‘大衍之数五十’有阙文”说 二、陈恩林先生的“乾封诏书”说 三、宋人陆秉的“六虚之位”说 四、从《周易》筮法看大衍之数的“脱文” 五、郑玄的“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源自《乾凿度》 六、从宗教文化看《周易》筮法 七、本章重要结论 后记 对文明起源的认识 序言 大衍之数是众多学者热 衷的研究课题之一,我与本 书作者赵沃天先生因大衍之 数而相识和相知。2012年 ,我正在筹办由国际易学联 合会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易学 与现代文明研讨会的时候, 作者提交一份题目为《综论 〈周易〉大衍之数》的论文 ,年会罕见地安排了三个有 关大衍之数的论文发言。作 者在发言中,用古天文历法 的方法来诠释大衍之数,把 《周易》理解为受命于天的 周天子与上天沟通的手段, 把蓍草卜筮理解为用五十枚 蓍草推演天道的过程,五十 枚蓍草寓意天道运行的五十 要素。按照这样的认识和理 解,最合适的是把大衍之数 诠释为十日、十二辰和二十 八宿。这样的研究方法和诠 释方案,引起我和其他与会 学者的关注。六年之后的 2018年,国际易学联合会 在北京玄元书院召开第九届 国际易学与现代文明研讨会 ,作者在会上做了题目为《 大衍之数与上古文明》的发 言,其内容是在诠释大衍之 数的基础上,对探索上古文 明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 。作者还把四十万字的《综 论〈周易〉大衍之数》的书 稿送给我,再次引起了我的 关注。我在主编《太湖春秋 》2018年年刊时,决定把 作者在玄元书院的精彩演讲 发表,并且约湖南教育出版 社的欧阳维诚老师写了一篇 探讨大衍之数与现代文明( 随机性原理、等概率原理、 设变爻原理和最小数原理等 )的文章——《大衍之数的 研究》,与之对应。目的是 寻求周易文化的源头——大 衍之数的来龙去脉。 大衍之数与上古文明将 以非常精致而贴切的书名— —《天道钩沉:大衍之数与 阴阳五行思想探源》出版, 这是令人高兴的盛事。它从 诠释大衍之数入手,探索天 道,追寻上古文明的足迹。 大衍之数出于《周易·系辞 上》。自孔子作《易传》, 提出“大衍之数五十”以来, 历代学者有许多诠释方案, 但都难以为大多数研究者认 同。加之又有人提出“大衍 之数五十有五”的看法,遂 使之更趋复杂,更让人难以 窥其真谛,以至被称为千古 之谜。《天道钩沉》一书的 可贵之处在于: 第一,大衍之数在本书 中称为“《周易》锁钥,天 道锁钥,上古文明锁钥”, 作者通过诠释大衍之数为探 索上古文明提供了基础和起 点。书中提到的大衍之数、 西周历法、阴阳合历起源、 五行起源等,都涉及古天文 历法。本书事实上是以古天 文历法(古代称之为“天道” )作为主线来探索和研究上 古文明的。古人在认识天道 的过程中,首先创建了适合 原始农业发展的星历,进而 建立阴阳合历,最终演变为 推步历法。在这个过程中, 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阴 阳五行思想。中华民族的上 古文明实际上是从渔猎文明 转型为农业文明,然后发展 成部族联盟的早期国家形态 的过程。古天文历法和阴阳 五行哲学思想伴随着这一文 明的演化过程而出现并逐步 得到发展完善。所以说,中 华文明的五千年历史是一脉 相承的。 第二,从本书的研究方 法来看,其中谈到的古天文 历法是早期文明中最先形成 的古代科学之一。以古天文 历法为主线来研究《周易》 ,探索上古文明,是运用历 法中固有的逻辑思维和认识 论观点来研究古代社会发展 和文明形成的过程。书中谈 到的古天文历法发展的三个 阶段,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再到实践的创建推步历 法的过程。它是伴随着中华 民族早期的农业文明形成过 程而出现的。这是本书的又 一特色。 第三,书中涉及的大衍 之数、西周历法、筮数易卦 、帝喾序三辰、五行起源等 ,都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 争议或者还没有明确结论的 课题。在本书中,作者把它 们放到中华文明和阴阳五行 思想这一宏大的历史框架中 去研究,并用古天文历法把 它们贯穿起来。这样的认识 和研究方法并不多见。 第四,作者在考证中借 鉴了神话故事。正如王国维 先生在《古史新证》中所指 出的,世界各民族的古史总 是史实和神话交综在一起, 其间固然不免有后人增加的 成分,但一定有史实的“素 地”,也即历史的背景。从 神话中合理地选择史实,将 有助于认识早期文明史的真 实面貌。 总之,本书对于中华文 明及其他一些远古时代的重 大典故和传说等,提出了新 的重要诠释。既有旁征博引 ,又有别具一格的论述方法 ,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故 推荐给研究《周易》、探索 天道和人道、考究上古文明 的学者和爱好者阅读及探讨 。 丘亮辉 谨识于太湖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