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晚清植物学译介及其科学文化意义研究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孙雁冰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植物学史研究,属科学史研究范畴,也涉及翻译学的部分研究内涵。本书对晚清时期李善兰译著《植物学》的科学贡献、科学文化意义、科技翻译价值、所依据的外文原本等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研究。著者通过深度挖掘史料、研判文本,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将有助于客观认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历程和意义;同时,也能够为现代植物学学科发展服务:以及有助于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升自身对科学的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 孙雁冰,江苏开放大学副教授。科研团队带头人,省级人才项目获得者。主要围绕中外作物比较、中西方科技交流史、翻译学、教育数字化、乡村人才培养等开展研究。近年来,在农业科技与文化传播、乡村人才育训、教育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绩,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并在省内进行推广。在CSSCI、A&HCI、其他中文核心等各类期刊,省级及国家级媒体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多次获得省级奖励。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植物学》的宏观性研究 二、关于《植物学》的微观性研究 三、《植物学》的外文原本问题 四、关于约翰·林德利及其相关植物学著作的研究 第三节 基本内容结构 一、汉译《植物学》的科学文化背景与条件 二、《植物学》的内容体系及其外文原本问题 三、《植物学》的科学贡献 四、《植物学》的科学文化意义及其科技翻译价值 第二章 《植物学》汉译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 第一节 晚清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19世纪中西植物学发展的差异 一、中国传统植物学发展情况 二、19世纪西方植物学的发展情况 第三节 墨海书馆与《植物学》汉译 一、麦都思与墨海书馆 二、墨海书馆的翻译活动与主要人物 三、墨海书馆的西方科技译著及主要刊物 四、墨海书馆与《植物学》的汉译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植物学》译者及外文原本 第一节 主译者李善兰与《植物学》 一、李善兰生平 二、李善兰墨海译事始末 三、李善兰其他科技译著 第二节 译者韦廉臣 一、韦廉臣及其在华学术轨迹 二、韦廉臣植物学及其他学术成就 第三节 译者艾约瑟 一、艾约瑟及其科技著译成就 二、艾约瑟在华传教经历 第四节 林德利与其植物学著作 一、约翰·林德利 二、《植物学基础》(Elements of Botany)与《植物学基本纲要》(The Outline of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Botanyr) 三、《植物学基础:结构、生理、分类及药用》(Elements of Botany:Structural,Physiological,Systematical,and Medical) 第五节 《植物学》外文原本考析 一、学术界对《植物学》外文原本的认识 二、关于《植物学》外文原本的再考证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植物学》形态学与解剖学知识 第一节 细胞知识 第二节 根、茎(干)、叶知识 一、根的知识 二、茎(干)的知识 三、叶的知识 第三节 花、果实、种子知识 一、花的知识 二、果实的知识 三、种子的知识 四、无花植物的知识 第四节 植物解剖学知识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植物学》植物分类与生理生态知识 第一节 植物系统与演化知识 一、察理五部之法 二、分科的知识 第二节 植物生理知识 一、植物生殖知识 二、无性繁殖 三、植物叶、花、果腐烂的基本原理 四、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五、其他植物生理学原理知识——渗透作用 第三节 植物生态知识 一、植物种植知识及植物生长的区域性特征 二、植物生态学相关科学概念的阐述 三、《植物学》中对西方植物物种的介绍 第四节 其他科学知识 一、动植物的区别及特殊种类动植物的介绍 二、《植物学》中所引介的真菌知识 三、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有关的知识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植物学》与中国近代植物学发展 第一节 传统植物学向近代植物学过渡的标志 一、吴其溶与《植物名实图考》 二、《植物学》与《植物名实图考》中所介绍植物学知识的差异 三、《植物学》与《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分类方法对比 四、《植物学》的进步之处 第二节 近代植物学萌芽与发展的标志 一、傅兰雅及其《植物图说》 二、《植物学》与《植物图说》中术语表达的对比 第三节 《植物学》对清末民初植物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一、1858—1918年间中国植物学研究概况 二、《植物学》对清末民初中国植物学研究的影响 三、《植物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植物学》的科技翻译贡献 第一节 《植物学》中术语的英汉创译及其翻译学价值 一、《植物学》中创译的术语及其翻译学缘起 二、来自译者及译文翻译目的的主导 第二节 李善兰译者主体性在《植物学》汉译中的发挥 一、译者主体性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对待译内容的选定 三、《植物学》中术语的英汉创译 四、李善兰兼容并包的科技翻译思想 第三节 《植物学》的生态翻译性特征 一、关联序链 二、翻译生态环境 三、译者中心 四、适应与选择 五、三维转换 六、译有所为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植物学》科学文化意义与自然神学思想 第一节 《植物学》的科学文化意义 一、晚清中西方科技交流的代表之作 二、中国科学文化输出日本的代表之作 三、《植物学》中的文化附加值 四、《植物学》的科学文化意义 第二节 《植物学》中的自然神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植物学》自然神学思想的表现形式 二、《植物学》中自然神学思想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传播学视角下的《植物学》 序言 晚清第二次西学东渐带 来了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繁荣 ,也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的第 二次翻译高潮。在此期间以 西方来华传教士为主体而翻 译的西方书籍,虽以宗教类 为主,但其中也包含大量颇 具影响力的西方近代科学著 作,由此促进了晚清及后世 中国科技的发展。 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 国备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在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 张提出之后,越来越多的有 识之士意识到,“科学救国” 才是实现国家强大的根本所 在,有不少学者开始从事西 方近代科技著作的译介工作 ,晚清时期的李善兰 (1811—1882)正是其中 的代表人物。李氏学贯中西 ,被称作中国近代科学的先 驱,晚清科技翻译第一人。 他先后翻译了近10部颇具影 响力的西方科技著作,内容 覆盖天文学、数学、物理学 、植物学等多个领域,梁启 超认为其科技翻译成就不亚 于徐光启。尤其是李善兰主 译的《植物学》一书,内容 突破了中国传统植物学经验 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范畴,是 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意 义的植物学著作,在中国植 物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 位。 作为中国近代植物学的 开山之作,李善兰《植物学 》所介绍的主要是基础性的 西方近代植物学知识。其中 ,包括植物形态学与解剖学 方面的,如细胞、根茎叶、 花果种子;植物分类与生理 生态方面的,如植物系统与 演化、繁殖、腐烂的基本原 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 其他相关科学知识等。译著 中行文语言简洁贴切,创译 了许多植物学方面的专门术 语,且大量术语沿用至今。 李善兰等译者在创译过程中 尽量采取中国传统植物学中 已有的表达方式,这样便于 为当时的中国植物学研究者 及普通民众所接受,从而助 力晚清中国植物学的现代转 型及本土传播。 19世纪,西方近代植物 学研究已然进入全面发展阶 段,而晚清植物学却依然徘 徊在传统植物学研究的范畴 ;同时,立足于晚清西学东 渐的时代背景,中西方科技 交流日渐频繁,科学救国思 潮的影响日渐扩大。因此, 《植物学》汉译的发生既 是中西方植物学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必然产物,也受到彼 时社会历史语境的影响。 由于《植物学》是李善 兰等译者根据晚清植物学发 展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的“ 有目的”的选译,同时也受 到三位译者个人学术经历、 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因此, 为后世考证其外文原本带来 了极大的难度。通过对三位 汉译者的学术经历和科技翻 译经历等进行梳理,并深入 分析《植物学》的内容结构 、配图、思想观点和内容性 质等,进一步考证《植物学 》的外文原本,认为《植物 学》以《植物学基础:结构 、生理、分类及药用》 (Elements ofBotany: Structural,Physiological, Systematical,and Medical )一书作为主要外文参考来 源,以其中的知识体系作为 构建译著的主要知识框架, 其中融合了李善兰、韦廉臣 及艾约瑟个人的学术观点、 学术倾向性及宗教观点。 《植物学》具有丰富的 科学文化价值。通过将《植 物学》与《植物名实图考》 《植物图说》及部分清末民 初代表性植物学著作、教科 书进行对比,进一步明晰《 植物学》在推动中国传统植 物学研究向近代研究过渡方 面,所发挥出的承上启下的 关键作用。《植物学》的文 化信息量极为丰富,是了解 晚清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 重要参考凭证,此外,《植 物学》的文化影响力远超科 学影响力。 《植物学》具有一定科 技翻译价值。这主要表现在 《植物学》译文及创译的术 语可以运用翻译目的论、译 者主体性、生态翻译学等当 代翻译学理论进行分析解读 ,尤其译著中所创译的术语 ,加快推进了近代植物学学 科术语规范形成。此外,《 植物学》也能够客观折射李 善兰兼容并包的科技翻译思 想,进一步丰富李善兰“晚 清科技翻译第一人”的研究 内涵。 当然,限于晚清第二次 西学东渐的总体特征及西方 来华传教士“科技传教”的科 技翻译目的,《植物学》也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书中有 多处自然神学主导的痕迹, 缺乏深度科学理论的支撑; 此外,从当代植物学研究的 视角看来,《植物学》中所 介绍的植物学知识较为浅显 ,甚至少数表述存在错漏之 处。对《植物学》开展系统 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之 产生客观、理性的认识,从 而更好地掌握晚清中西方科 技交流发生发展的经过与特 征。 著者 2023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