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铁路现代性(晚清至民国的时空体验与文化想象)(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思逸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依据晚清至民国的时间顺序,围绕铁路与火车所引起的时空体验和文化想象的主题,通过大量的史料钩沉和文本分析来解读现代性之于铁路的派生方式:时空概念的演变,意识形态的争论,(乘坐在开行的)火车中的身体感受,以及文学文本再现的人物主观经验等。作者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分析1840年至1937年铁路进入中国之后引发的冲击与适应,探讨铁路在晚清民国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是如何与现代的想象与经验勾连在一起的。
作者简介
李思逸,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曾任教于香港不同高校,发表研究论文数篇,著有《铁路现代性:晚清至民国的时空体验与文化想象》《文学与电影十讲》。
目录
推荐序 铁路现代性,文化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导论 以铁路为方法,言说现代性
铁路研究的路径之一:作为现代性的象征
铁路研究的路径之二:作为决定现代性的技术
现代性的言说方式之一:经验的追踪与描述
现代性的言说方式之二:理论思辨的建构
物的启示与可能
铁路之于中国现代性的六个面向
第一章 沿着语言概念的轨迹:铁路的命名故事
物的名字
“铁路”的由来
从“火车/火轮车”到“‘火’车”
作为认知装置的铁路火车
概念的象征化:《“火”车》
第二章 从视觉图像出发:《点石斋画报》中的铁路与火车
“马拉火车”的“传统”陷阱
《点石斋画报》研究与“现代性”争议
认知范式的潜移:吴友如笔下的火车与巨龙
新经验的默化
第三章 回归物的历史:从吴淞铁路到洋务运动
事件、话语,和物的历史
事件:吴淞铁路
话语:洋务运动中的铁路论战
第四章 民族国家的想象与测绘:孙中山的“铁路梦”
中国的铁路,铁路的“中国”
孙中山早期的铁路规划
孙中山后期的全国铁路系统
第五章 风景之于主体:民国时期的铁路旅行与文学书写
铁路旅行的研究策略
异邦的火车旅行:瞿秋白与徐志摩的苏俄之旅
尾声:风景淡出,他/她者进入
第六章 邂逅他/她者:车厢中的界限与陌生人问题
反思车厢的可能性
施蛰存笔下的铁路与欲望试炼
《平沪通车》中的信任危机与欺诈游戏
结语 无尽的铁路
注释
参考文献
序言
铁路现代性,文化研究
的一种新范式
本书原是作者李思逸提
交给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
教研究系的博士论文
(2012-2018),在随后的
两年内几经修改,终于成为
现在这样一部内容丰富的学
术著作。它的立足点与众不
同——从理论的角度,探讨
一个大题目:晚清和民国时
期铁路与火车所引起的时空
体验和文化想象,并以此为
契机重新思考现代性的诸多
问题。在最初的开题报告中
(2013),作者有如下构
思:“本文采取一种经验追
踪的研究路径,将具体的物
质对象置于抽象的理论话语
之上,确立铁路作为现代性
的范式和言说方法,重构晚
清至民国现代性的想象图景
。”具体的物质就是铁路和
火车,抽象的理论指的则是
现代性。
作者曾告诉我,每当他
提及自己论文题目的时候,
听者的反应大多轻慢视之,
不当一回事:“火车这玩意
儿司空见惯,有什么好研究
的?又何来文化可言呢?”
这是不经思考就随便说出来
的话,更证明火车和铁路早
已变成大家日常生活中随处
可见的交通工具,习以为常
。因此作者必须面对两方面
的挑战:首先,他需要说服
那些自认为理所当然、持有
常理(common sense)的
读者,关于铁路的故事是说
不完的,而且背后另有文化
和思想的洞天,值得深入研
究;其次,他也必须挑战充
塞文化理论界的各种关于现
代性话语之混淆,以求得他
自己的论述方法,进而提出
自己的见解。于是思逸双管
齐下,一方面搜集大量的历
史、文学和视觉图像的材料
作为研究思考的文本依据,
另一方面更审视关于现代性
的各家理论学说(特别是在
“导论”一章),反思作为“
物”的铁路为现代中国文化
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变化。
在这篇序中,我应该依
照惯例,为本书的内容和理
论架构做一个初步的介绍和
诠释。然而在书写的过程中
,却发现十分困难,屡屡改
写,仍然觉得不满意。还是
建议有心的读者和学术界人
士直接阅读这本书,不必看
这篇序言,因为我的文字远
较李思逸的语言逊色,而且
章法不够严谨,行文和结构
也十分散乱,只能算是一篇
普通的导读。尚请作者和读
者原谅。
在中文语境,一般研究
中国铁路的学者大多是历史
学家,他/她们多从历史资
料中去挖掘它的来龙去脉,
并叙述铁路如何推动中国现
代化进程。换言之,这就是
一种实证式的叙述,最多也
不过以中国的历史经验来印
证或反驳西方既定的理论。
在此类研究中,往往把现代
性(modemity)和现代化
(modernization)混为一
谈;描述的是铁路发展的表
面现象,忽略了其所包含的
文化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的领域,铁路则作为一
种“再现”(representation
),在文本中扮演现代性的
一个表征角色。本书作者李
思逸则更进一步,从火车/
铁路作为一个具体的“物”为
出发点,首先确立铁路作为
现代性的言说方法和研究范
式,然后依据大量的史料钩
沉和文本分析来解读现代性
之于铁路的派生方式:时空
概念的演变,意识形态的争
论,(乘坐在活动的)火车
中的身体感受,以及文学文
本再现的人物的主观经验等
。在这个论辩和叙述的过程
中,火车和铁路——这个“
物”的现代性理论体系——
变成了全书的思想动力。
……
(三)火车的分身:电
车与地铁
电车可以作为火车的类
比(metonymic)物或连接
物。众所周知,张爱玲喜欢
电车,她的短篇小说《封锁
》所述故事就发生在一辆因
警报拉响而突然停顿的电车
车厢中。思逸和我有过多次
讨论,甚至也举出了一个类
似的故事:阿根廷小说家科
塔萨尔(Julio Cortazar)的
《南方高速》,但始终感觉
与全书气质不合,难以放入
,还是决定“割爱”。另外一
个铁路的连接物是地铁,它
是铁路进入城市地下空间的
延伸。但它于中国出现在本
书叙述的时间范围(从清末
到1937年)之外,且和铁
路在运作机制、时空叙述方
面存在显著区别。本书结尾
引用了本雅明起草《拱廊计
划》大纲的一句话:“铁路
的人口进入梦和象征的境界
。”——这总令我怀疑,本
雅明所谓的人口指的是火车
站还是地铁站呢?巴黎地铁
叫作Metro,本就是大都市
(metropolitain)的缩写。
于是乎,我也不禁做起梦来
。我个人第一次坐火车的回
忆真像是一场梦魇。1948
年,母亲只身带我和妹妹冒
充淮南煤矿公司职员的家眷
,从武汉坐公司的专用火车
逃难到上海。车厢内外都挤
满了人,有一个陌生男人向
我们搭讪,母亲用我和妹妹
做“挡箭牌”。情节有点类似
张恨水的小说《平沪通车》
,不同之处在于当时我们心
中只有惊恐。母亲不敢得罪
眼前的这个男人,因为他可
能是真正的公司职员,而我
们才是冒牌“骗子”。结果这
个好心的陌生男人一路护送
我们到上海车站,然后我们
改乘电车到外公住的旅馆…
…我的《上海摩登》经验从
此开始。那时我只有九岁!
李欧梵
哈佛大学荣退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导语
本书不是讲述中国人的世界出现了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个连贯的故事;铁路成为现代中国人与世界的中介,冲击了我们的视觉感受,改变了我们体验时空的方式,更新了我们的语言认知,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它不仅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实际作用,也在历史文化领域渗透着强力影响。
如果理论不能用来思考问题而只能生产喧嚣,那么我们还不如到具体的文本中,寻找承载历史隐喻、文学意义的铁路。作者将历史的宏大视野与哲学的深度思辨结合起来,在具体文本资料和情境中,探讨铁路在晚清民国如何与现代的想象、经验勾连在一起,呈现出铁路之于现代性的派生过程。
书评(媒体评论)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是西方(特别是
英美)学院中较为新颖的学
科,或可称为“跨学科”,因
为它横跨文学、视觉研究(
Visual Studies)、性别研究
、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然
而就我看来,文化研究存在
两大弊病,一是缺乏历史的
视野(因为只关心、追逐当
前的热门问题和流行学说)
,二是达不到哲学思辨应有
的深度。李思逸现在终于弥
补了这个缺陷,而且犹有过
之——写出了一本独特的跨
学科著作。
——李欧梵(哈佛大学荣
退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
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