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庸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庸》的智慧一书从三个角度解读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方法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上篇论述了《中庸》在管理情绪方面的智慧。中篇论述了学问之道无他,求得放心而已矣。下篇论述了中华文化的复兴,复兴什么?本书给予了全方位的解读,作者用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方法推动中华文明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秉承善可为法、恶可为戒、教书育人、扶正人心的精神,值得学习。
目录
上篇 育儿女、正家风:中庸的教育智慧
一 中庸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二 中庸教育我们如何控制情绪
三 中庸要求我们应该多一些敬畏生命的教育
四 中庸要求君子遵道而行
五 中庸教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
六 中庸教育我们“大德者必受命
七 中庸指引我们如何坚守与人为善这个传统观念
八 学习中庸后,资质平平者也可以有所建树
九 中庸教会我们如何实现“知识—文化—智慧”的融通
十 中庸教育我们如何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
十一 中庸教育我们如何知仁、知义、知礼
十二 中庸为什么要强调家庭责任的重要性
中篇 知礼仪、讲诚信:中庸的社会智慧丽》苏
一 中庸关于礼仪教育的论述
二 中庸关于诚信的论述
三 中庸为什么强调“至诚之道”
四 中庸教育我们如何识民心
五 中庸“隐恶而扬善”的教化意义
六 中庸为什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七 中庸强调“择善而固执”有什么深刻含义
八 中庸为什么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九 极高明而道中庸
十 千万不能背离圣人孔子关于教育的常识
十一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十二 社会风气与培养人才的关系
下篇 致中和、万物育:中庸的治国智慧
一 中庸关于家国情怀的经典论述
二 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教化”有什么教育意义
三 中庸“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历史先进性
四 中庸方法论关于德治与法治的理性思考
五 中和位育是一种价值观念
六 中国传统社会的士大夫精神
七 中华文化的道德修养
八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九 让青少年远离游戏伤害
十 乡村振兴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德意识和文化素养
十一 “民主为民、科技向善”是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的智慧
十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附录 《中庸》全文
后记
序言
南宋末年著名画家郑所
南在《兰花》中画了一幅无
根的兰花,花叶萧条,没有
根系和土地,寓意着宋朝的
土地被元朝掠夺。警示后人
千万不要忘记了中华民族的
文化根基。文化根基关乎世
道人心,治乱兴衰。钱穆先
生在《文化与教育》中有一
个经典的论述:中国人的终
极理想,则是“天下太平”“
世界大同”,而达于“天人合
一”。因此,在中国人的想
象中,民族界限,不该是一
条不可泯灭的界限;而信仰
冲突,亦不是一种不可解消
的冲突。
这就是中华文化绵延不
绝的历史密码。文化根基事
关自己的人生大道,许多人
因为不知道自己这一生的人
生大道和人生使命是什么,
而活得内心焦虑,惶恐不安
。以至于把自己有灵性的人
生过得支离破碎,甚至糟蹋
自己的生命、让含辛茹苦的
父母和自己一起受辱,自己
的人生过得也很委屈和不安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道是什么?“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上士闻道,勤
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
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
笑不足以为道。”王阳明对
道的解释:道即是良知。如
何寻找到人生的大道,这是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小
到个人,大到国家,道理都
是一样的。
“学问之道无他,求得放
心而已矣。”学问如何能做
到让父母放心、求得自己良
心的放心?这是我们必须面
对的一个教育问题、文化问
题、价值观问题。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
绝。元朝、明朝和清朝时期
,朝廷将朱熹的《四书章句
集注》规定为科举考试的教
科书。中华文化发展史已经
表明,《四书》是中华文化
的根基所在,也是中华文化
的曙光所在。只有深刻领悟
了人生大道、人生使命、家
国情怀、学问的责任等这些
问题,我们才能做到“道之
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气势与豪迈。
学者,“觉”也,学习的
目的是觉悟和觉醒。教育的
目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成为
栋梁之材。很多人在小学、
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
等阶段不断学习知识,但却
出现了“有知识、没文化”的
社会现象。如何化解这种尴
尬?本书作者建议在义务教
育阶段,应该进行中华文化
智慧的普及,中华文化关于
道德引导、价值观、人生观
、世界观、爱国主义、家国
情怀以及人格尊严的教育和
引导。如果步入社会后再教
育,就会呈现碎片化的现象
,如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
养成了不良习惯,长大后就
很难改变。如果成为问题少
年和青年,对家庭、对自己
、对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悲哀
,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注意
,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
《中庸》强调“故大德者
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
其名,必得其寿,大德者必
受命”。从这些观点中,我
们完全可以做到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讲道德
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重视
教育的民族,还是世界上唯
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的民族
。这就是人生中“道”和“德”
的关系。对道德和文化的向
往就是一种信念和能量,将
这种信念和能量汇聚起来,
就是用文化来凝聚人心、凝
聚民心、凝聚力量。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
果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人们
就会被时代风气所裹挟,从
而变得浮躁和惶恐,情绪也
会变得极其不稳定。我们如
何控制情绪?如何控制自己
的喜怒哀乐?学会控制自己
的情绪,从而能做到关爱生
命、敬畏生命、仁者爱人、
视民如伤。情绪管理、敬业
乐群是一种能力。这些道理
,步入社会再学习就晚了,
教育如何能做到文化自信?
如何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教育,从而能做到同
心同德、群策群力来化解百
年未有之变局的能力,而不
是一味地抱怨,这是有良知
的读书人应该关心的重大使
命。
仲尼日:“君子中庸,小
人反中庸。”中庸强调不偏
激、不走极端、不被自己的
情绪所裹挟、宁静致远、斟
酌至善。遇到事情能保持中
正平和、心平气和地去化解
问题。“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意思是说,喜怒哀乐
各种情绪没有表现出来的时
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
符合分寸,叫作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
思是:中是天下的根本;和
是天下普遍遵循的规律。达
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会各
在其位,万物就能生长发育
了。
本书从三个角度解读了“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方法论
。上篇论述了育儿女、正家
风的中庸智慧;中篇论述了
知礼仪、讲诚信的社会智慧
;下篇论述了致中和、万物
育的治国智慧并进行了全方
位的解读,作者用守正创新
、与时俱进的方法推动中华
文明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秉承善可为法
、恶可为戒、教书育人、扶
正人心的教育精神,值得我
们学习。
《〈中庸〉的智慧》一
书即将出版,邀请我作序,
绵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智慧,任重而道远,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
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是
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