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近年来,大量关于人类进化的新证据和新观点,使科学家们对数万年甚至数百万年前发生的事情有了更加缜密的思考,对祖先曾面临的问题、找到的解决方案,以及做的利弊权衡有了更多的了解。 祖先戏剧性的经历造就了今天的人类——一种依赖于复杂文化的动物,但文化的复杂性往往也意味着带来新的挑战。 这本书梳理了700万年来人类的发展历程,提出相对于基因,行为选择才是塑造多样化、创新和形成复杂社会的真正因素。 两位进化生物学家提出,气候变化造成的严酷环境可能迫使我们的祖先以家庭为单位群居。由社群中的众人合力抚养,儿童得以获取复合知识、专业技能,那些更善于使用和传达文化信息的个体幸存的可能性更大——随着代代相传,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今,文化日渐全球化和高智商化,或将帮助我们跨过更大的进化障碍。 此外,是时候通过一个超越“猿人”的人类进化故事,来看看史前的女人和孩子在做什么了。 作者简介 莱斯利·纽森(Lesley Newson),进化生物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环境科学与政策系荣誉博士后,这本书的另一作者彼得·理查森的妻子。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曾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和电视科学节目的作家和制作人,并出版过多部著作。 目录 01 超越猿人 02 猿类祖先(700万年前) 03 直立行走的猿类(300万年前) 04 早期人类(150万年前) 05 像我们一样的人类(10万年前) 06 冰期的人类(3万年前) 07 构建今日世界(2万年前~300年前) 08 另一次转型 后记 致谢 注释 导语 作者运用最新考古记录和科学研究,更新我们的“进化论”认知体系。用8个章节,为地球上的每一段人类进化历史阶段搭建了舞台。 一部既有自然科学的实证,又有人文社科的情怀的人类历史。 本书成功将基因技术、考古研究、历史研究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融合,实现了科学融入人文历史领域。内容既有自然科学的实证,又有人文社科的情怀。 后记 故事来说不可能。我们 的故事在最具戏剧性的时刻 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未解 之问: ·人类注定会越来越现代 化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更为现代化”是什么样 的呢?不同的现代化族群会 在文化上更为相似,还是会 产生隔阂、形成敌对派系? ·由人类一手创造的全球 贸易和信息共享的庞大而笨 重的网络将会何去何从?诸 如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可控事 件会使之分崩离析吗?还是 说,由于人类不断改进社交 工具,能够使之更为强大、 运转得更好? ·有证据表明,人类活动 已经且将继续导致全球平均 气温升高。 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危 险。这将在很多方面对环境 造成改变。但这种变化到底 是什么样的?不同的文化又 将如何应对?我们发明了大 规模杀伤性武器,世界上多 个国家及其领导人又往往表 现得好战、无能、疯狂。是 否迟早会发生灾难性事件? 我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但基于现有证据,我们可 以谈谈某些事物在未来几十 年间可能对人类进化产生的 影响。 如果一切按现有状态继 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人 们就有可能精确地计算出人 类族群的结构。20年后,如 今5岁的孩童就会成为25岁 的成年人。大多数现在80岁 的人将会离世。但事物并不 会继续现有的状态。会发生 不可预见的事件。也许,会 出现比2019年的新冠病毒 更具传染性、更为致命的病 毒。抵抗衰老的治疗方法可 能也会得到发展。火山爆发 喷射的物质可能会使高层大 气充斥尘土和气体,减少能 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和温度 。这会暂时扰乱既有的气候 模式,使粮食减产,进而可 能导致大规模的饥荒。有些 人实施的暴力侵略行径也可 能带来灾难。发生在某一座 城市的灾难会造成全球性影 响。 在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 段,人口增长迅猛。更庞大 、更稠密的人口在遭遇冲击 时会更为脆弱。要想维持现 代化的生活方式,就需要复 杂的基础设施来确保食物和 水的运送以及废物的处理。 基础设施在意想不到的突然 变故面前不堪一击。现在, 我们已经有了替代家庭功能 的“社会”,国家也进化出了 复杂程度令人难以想象的社 交工具来维持社会的运行。 我们将之称为“制度”——政 治制度、司法制度、卫生制 度、经济制度等。所有人都 认同,这些制度远未达到完 美程度,但我们还未就如何 改进制度达成一致。如果这 些制度如同20世纪90年代 苏联各大制度一样崩塌,人 们将会承受巨大的灾难。 现代化将人类紧密相连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联 结使全人类更具韧性。正如 在最后一次冰期活下来的祖 先,我们也许也能找到某种 方式,视彼此为一个整体。 这也许能鼓励我们开展更为 密切的协作,而非将不同的 族群视为竞争对手。如今, 数十亿人口相互关联,而根 本问题在于:我们究竟能合 作得多好?这一问题的答案 有赖于本土文化和人类共享 的全球文化如何进化。 如果未来发生的灾难不 会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全球 人口还将继续增长数十年。 只要还找不到老龄化的解决 办法,人口就将达到110亿 这一巅峰数值。人口增长率 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一直 在下降,但人口的绝对数量 还将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增长 ——部分原因是人类的平均 寿命延长了。但人口规模的 扩大主要还是由于早期的增 长。如今,年轻未育的人口 约占世界人口的1/3。如果 当前的趋势持续下去,他们 中绝大部分只会生育两个甚 至更少的孩子。等到他们的 孩子步入老年时,人口就会 开始减少。在未来几十年中 ,越来越多的族群将不得不 适应加速发生的人口老龄化 。需要接受教育的孩子更少 了,需要受到照顾的老年人 却增多了。很难再找到愿意 浴血奋战的年轻人,因此, 过去那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对 抗的斗争将不再可能发生。 发达国家也不会再限制移民 ,它们转而相互竞争,以期 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我们(本书作者)相信 ,与猿人在非洲草原上竞争 的老故事相比,我们所讲述 的新故事会让我们对后代的 存活持更为乐观的观点。如 果对女性和资源的争夺被冠 以“本性”之名,那我们的选 择就会大为受限。有关本性 的诸多概念在西方文化中有 着悠久的历史——从高屋建 瓴的讨论(如“原罪”)到随 意表达的闲谈(如“男孩毕 竟是男孩”),这样的理念 随处可见。“本性”通常被用 以解释“不良”行为,因此, 论及“本性”的故事常常不得 善终。这些故事也掩盖了人 类的可变性。有人的表现就 好像他们对权力和地位有着 天生的内在渴望。有人好像 无法控制贪婪和欲望。毫无 疑问,这些行为会受到基因 的些许影响,但并不意味着 这些属于人类的行为完全由 基因决定。有关祖先生活的 种种证据并不能直接证明这 种设定在人类遗传中不可避 免。人类行为中出现的大部 分“变异”现象都是通过文化 传播而非基因遗传的,而且 很多人的行为显示了其独特 的个性。一小部分祖先的确 做了欺骗背叛、横行霸道之 事(不管是什么原因),但 在超过100万年的时间里, 大多数祖先都辛勤劳作,是 家庭中重要的成员。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恰如其分地描绘 了人类从类人猿祖先进化到 现在的七个主要阶段的生活 。纽森和理查森见多识广, 他们的“时光机”角度新颖、 内容丰富多彩,是对我们进 化科学的精彩介绍。 ——理查德·兰厄姆 哈佛 大学生物人类学教授 这本书展示了从解剖学 和行为学到化石,再到遗传 学等领域的全新发展,为我 们在过去700万年里的进化 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描述。对 “社会行为”和“合作”的关注 抵消了过去对“竞争力”和“ 攻击性”的过度强调。 ——罗伯特·马丁 芝加哥 菲尔德博物馆生物人类学名 誉馆长 苏黎世大学进化医 学研究所学术嘉宾 作者将故事和清晰的科 学描述融为一体,巧妙地引 导读者从人类的黎明开始, 穿过科学研究的茂密丛林, 抵达农业起源时代,再到现 代。书中为人类如何进化以 及为什么我们与其他物种如 此不同提供了丰富且易懂的 说明。 ——约瑟夫·亨里奇 哈佛 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系教授 “美国总统学者奖”获得者 精彩页 01 超越猿人 人类到底是什么?当你第一次呼吸时,你就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终生探索。你会慢慢了解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及周遭的世界和谐相处。你需要他人的照顾,于是你会自动做出鼓励他们来照顾你的行为。你的目光被他们的脸部吸引,回看着他们的眼睛,咧开嘴,露出小小的微笑。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你会哭。自你被孕育的那一刻起,你的生命就与其他人的生命交织在一起了。 科学家希望了解人类是如何进化的,因为他们相信,这将有助于回答人类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关于人类进化的思考已经持续了超过150年,但直到20世纪中叶,有关人类进化的故事才开始为公众所知。讲述这些故事的科学家们其实并没有多少证据,他们所掌握的不过是一些人类学家发掘出的类似人类骨头和牙齿的碎片,但他们却认为已经足够了解人类,并可以据此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关于人类的故事。他们信心满满地描述了猿人在非洲热带草原争夺母猿人和领地的情形。这个故事对于那些刚刚经历了毁灭性战争,以及在“体面场合”谈及性话题时会有些许不适的人来说,还算讲得通。谈论我们动物祖先的性生活虽然尚可接受,但仍有一丝挑逗意味。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持续发展,但关于猿人的故事却并没有多少改变。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不再那么关注猿人之间的争斗,转而更为关注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些“进化心理学家”所讲述的故事仍旧是关于热带草原上的猿人的,但他们把关注点放在了猿人如何通过信息处理和计算来守卫领地和赢得更多雌性上。 近年来,科学家发布了大量信息,揭示了我们祖先的长相及生活面貌。现在,关于人类进化的故事有可能更宏大、更大胆、更丰富,我们撰写本书的目的,正是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当我们写到本书的最后部分时,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讲述这一新故事的必要性提供了全新佐证。在极短的时间内,人们感受到了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大量人口为延缓一种新型病毒的传播而前赴后继地努力。为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许多人被强制居家;另一些人则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继续工作,照料病患,为居家者提供支持。相关领域的科学家试图更好地了解这种病毒及其传播特点,进而找到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人们开始谈论“国家紧急状态”和“战时状态”,但这是另一种类型的战争。它不是人类的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之间的冲突。相反,所有人都被敦促团结一致,应对全人类共同的敌人——病毒。 打败这一隐形敌人的过程常常混乱无序。目前达成的任何一种“团结”都远不尽如人意。但是,2020年的全球疫情应对措施肯定与人类若在20世纪中叶遭遇类似疫情所采取的举措截然不同。21世纪的大多数人都期盼(也希望)人类能够共同努力,不仅打败病毒,也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中复杂的社会联结和经济关联。 我们讲述的这个关于人类进化的故事解释了居住在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猿类后代如何进化成了现在的动物(见图1.1)。这个故事并不完整——甚至可以说还差得很远。毫无疑问,未来的探索会找到揭示更多细节的证据,这些证据可能会佐证或质疑本故事的某些部分。这也正是科学的题中之义。但我们的故事一定比以前那些关于猿人的故事更“真实”、更完整。我们早就应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既结合了新的证据,又讨论了所有女性和儿童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趣闻。 人脑进化并非“程序升级” 在苦思冥想诸如“思考是什么”这类抽象概念时,我们总是忍不住借鉴具体的日常生活经验。当科学家开始使用计算机时,他们认为“思考”像计算机程序一样。他们将大脑视作类似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设备。自此,关于大脑进化的观点就紧紧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足迹不断演变。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的办公室里摆放的是带有软盘驱动器的台式机,显示器敦实而笨重。这些新型台式电脑安装了奔腾芯片和Windows 95操作系统。人们对电脑拥有的新性能感到兴奋不已。所以,当20世纪90年代的科学家思索大脑的进化过程时,他们会很容易联想到硬件的升级,以及计算机处理速度和存储能力的提升。他们将基因视为一种程序,视自然选择为软件设计师。 计算机在过去25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计算机网络在20世纪90年代时还很不成熟。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和连接设备的激增改变了一切,我们也得以更贴切地比喻人脑的工作机制。联网的移动电脑比90年代的台式机功能更为丰富,这并不只是因为移动电脑在存储和处理数据方面更出色,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共享数据、程序,处理能力也更为强大。当今计算机的互联性让科学家意识到,人类头骨中装载的“计算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身处网络之中,也就是作为“我们”之中的一部分。作为人类,我们向他人学习。我们集思广益、周密思考。我们分享自己的感受,也能体会他人的痛苦。联结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被忽视和被迫与社会断联的儿童长大后会对世界一无所知,他们的大脑发育也通常滞后或受损。 我们相互联结的能力和需求之所以得到进化,是因为我们的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