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山,金玲珑,金梁玉柱在其中。若是找到开山匙,尖头砂子,平斗金……”
《金城天府》是一部展现中国近代黄金百年风云变幻的小说,它用几代人的经历,揭开了深藏不露的家国命脉生生不息的真相,诠释了黄金大地上的民众在时代长河中的担当和情比金坚的选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城天府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冶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罗马山,金玲珑,金梁玉柱在其中。若是找到开山匙,尖头砂子,平斗金……” 《金城天府》是一部展现中国近代黄金百年风云变幻的小说,它用几代人的经历,揭开了深藏不露的家国命脉生生不息的真相,诠释了黄金大地上的民众在时代长河中的担当和情比金坚的选择。 作者简介 王冶,招远电视台记者,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出版散文作品集《鸟岛呓语》。 目录 序言 上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下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后记 序言 金脉承千年,文字永流 传 “玲珑背”位于罗山,因 有丰富的黄金储量被载入世 界地质史册,而罗山,则是 渤海湾畔最高的山,为山东 招远所辖。亿万年前的火山 喷发造就了罗山的瑰丽和神 奇。罗山的黄金开采遗迹可 以追溯至春秋时代,黄金开 采的文字记录起自宋朝。罗 山腹地有座“玲珑金矿”,为 历代朝廷高度重视。这片黄 金矿田,直到现在依然在被 开采。在上千年的时光里, 罗山为历朝历代贡献了无数 的黄金。在抗日战争中,招 远向延安秘密输送黄金13万 两,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 事业;新中国建立后,招远 境内勘探出两千多条黄金矿 脉,黄金产量连续42年位居 全国第一。“中国黄金第一 村”在招远,“中国黄金第一 镇”在招远,招远市2002年 被命名为“中国金都”。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枪 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是没 有钱就买不了武器。在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招远黄 金以及依托黄金成立的北海 银行,是经济战线上支撑中 国革命走向胜利最重要的基 石。在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 去夺取黄金的漫漫长路上, 无数先烈在白色恐怖中秘密 与敌人斗智斗勇,甚至付出 了妻离子散、英勇牺牲的代 价。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招 远13万两黄金送延安的秘密 壮举才被公开。新中国成立 后,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直 到改革开放之前,支撑中国 国际外交和国内行业建设的 重要经济来源,依然是黄金 ,黄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 是国家最重要的创汇产品。 1975年,毛泽东委托周恩 来抓黄金事业,周恩来总理 把这个历史重任交给了国务 院副总理王震。招远境内全 域金矿林立,无数黄金工作 者从四面八方会聚招远,肩 负行业使命,殚精竭虑,把 中国的黄金开采冶炼从艰难 的手工采选,一步步推向机 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生产 ,一些黄金技术取得专利权 甚至走在世界前沿。 招远自古以来就是因金 而生的,这座伴随黄金成长 的小城,仿佛中华大地上一 座黄金铸造的金色丰碑。作 为中国黄金协会的老兵,我 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作 为一个县级市,招远的黄金 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 贡献,令任何一个县市都难 以望其项背。毋庸置疑,这 一瞩目成就的背后是黄金大 地上几代民众的舍生忘死、 砥砺奋进、矢志不渝、前赴 后继。是他们,用鲜血和汗 水为这片土地赢得了“金”字 桂冠,而这一荣誉的背后, 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令人 感慨万千……《金城天府》 的作者将这翻天覆地的时代 变化和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 付诸文字,绘制出一幅悲壮 豪迈、气势恢宏的百年画卷 。 上千年的黄金生产历史 ,造就了金都招远的神奇道 场,也造就出招远民众和黄 金业者“金质为尊,金品为 王”般的品性。作者王冶是 一位资深记者,她在家乡蓄 力三十年,打磨出这部关于 黄金的史诗级别的现实主义 作品。这是一部“含金量”非 常高的文学作品,用心阅读 这本书,可以了解招远黄金 前世今生的坎坷来路,可以 细品亲情爱情友情的善缘意 境,可以思考家国在上的历 史担当。作为一个在黄金行 业摸爬滚打了四十年的从业 者,我非常欣慰有人站出来 ,用文学语言为黄金著书立 传。金脉承千年,文字永流 传,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文 学殿堂中,《金城天府》的 出版,使黄金史上从此有了 一朵永不凋零的金色花朵。 祝贺王冶女士,祝贺招远, 也祝福中国黄金行业所有同 仁。 导语 金脉承千年,文字永流传。 一座为安邦兴国勇于担当的金都,一部蓄力三十年打磨的黄金史诗。 蜿蜒曲折而又富饶的金脉藏在那座山、那座城里。 金灿灿的背后是几代人蹚平的崎岖、搏出的辉煌。 看到的是金都招远,胸怀的是中国力量! 后记 这是一棵黄金之树,根 深扎在招远百年、千年,无 法撼动。 从仰望这棵黄金之树的 茂密枝叶,到寻求千尺树根 的神秘姿态,令我下定决心 的,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拍摄 。那是在2014年1月20日, 作为招远电视台的记者,我 扛着摄像机陪同中央电视台 摄制组拍摄《万两黄金送延 安》,寻找那些年那些事的 人证和物证。 那天,天气奇寒,但是 碧空万里,没有丝毫雨雪征 兆。刚刚踏进玲珑地界,就 有雪花在阳光下扑向车窗, 三三两两,清晰可辨,似有 话说。我心里一动,对同行 的人轻轻耳语:“是不是那 些远去的英灵有所感应?” 等到了罗山,雪花也就 消停了,大地上干干净净。 日寇侵华掠夺中国黄金 的罪证——玲珑通洞依然还 在。摄制组爬上罗山,拍摄 了玲珑通洞附近两座日本人 修建的炮楼,那些炮楼依然 十分坚固,供机枪对外大面 积扫射的梯状窗口,令人看 后心有余悸。 得知摄制组来意,玲珑 金矿办公室主任打开了一座 建筑物久已封闭的大门,那 正是日本人在罗山玲珑金矿 建立的第一座选厂。登山, 爬梯,进屋。浓重的霉味和 陈腐气息扑面而来,我下意 识地低下了头。定神,抬头 ,扫视。昏暗深阔的室内, 好像插满了枪戟,森严阴沉 。支撑起那座十几米高的建 筑的立柱、横柱,包括斜插 加固的柱子,全是粗大的木 头,带有黑旧的颜色。它们 纵横交错,一眼看去,不像 是车间倒像是电影中令人恐 怖的牢狱。 站在选厂二楼面西拍摄 ,对面的车间又阔又深,因 为闭门锁户,光线很暗。就 在那时,我摄像机镜头对准 的车间屋顶,突然有一片如 水一样的东西从屋顶的窟窿 中泻落进室内,是水,还是 光,辨不真切。但是,毫无 缝隙的动感流泻,真真切切 存在着,这让大家一度各种 猜测,却并不能确定那是什 么。 选厂内部拍摄结束,收 工。 跨出选厂的大门,门外 的景象令人目瞪口呆:不过 一刻钟的时间,天地之间, 从无到有,已经白茫茫一片 。雪如喷吐,差不多在地上 铺了两个铜钱厚,那雪,还 在飞扬、飞扬…… 这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 真干净”吗? 不!我心凄厉! 强盗入侵,招远儿女众 志成城,将黄金秘密送抵延 安,在这条秘不能宣的经济 大动脉上,在共和国崛起的 血色道路上,曾经有中华民 族一批又一批无法尽数的优 秀儿女,或奉献了生命,或 永远地消失。我感到灵魂的 震颤,像有什么东西戳中了 心灵,瞬间从脊梁直抵头顶 ,我甚至有些惊骇。 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黄 金历史,七十年后才浅浅浮 现,我被震惊得喘不过气来 。此后经年,无论如何,我 都忘不掉站在玲珑金矿看到 的罗山白茫茫的颜色;我也 忘不掉站在日本人所建的那 座阴森的选厂中,那一场我 从未见过的雪之动感十足的 无缝流泻。 我的家乡盛产黄金,诸 多神秘的黄金故事和黄金大 咖的经历,曾经给了我太多 真实的感触与感动。我曾问 过一位矿长,第一次下矿井 的印象是什么,他答非所问 :“第一次下井上来之后我 就发起了高烧!”还有一位 矿长说:“我每天上班的第 一件事,就是围着矿区转一 圈,只要看见有树被毁,井 下一准出工伤!” 在近三十年的记者生涯 中,我曾经采访过不少矿长 和矿工,也曾扛着摄像机, 几乎走遍了招远市属金矿地 上地下采选和冶炼的全部工 段。新闻表达其实早就满足 不了我内心对家乡的敬重。 作为一名中国报告文学学会 的会员,我曾想用真实的文 字记录家乡黄金的百年历史 ,无奈时光流逝、时代变迁 ,感觉太多的东西捉不住。 那些无法定格的事、那些远 去的人,终究还是以文学作 品的姿态沉淀下来,之所以 在这部作品中引入真实的战 斗和英雄人物,比如赵书策 和灵山战役,因为这是北海 银行和胶东抗大活动在招远 的重要佐证,而在若干革命 历史大事记录和展馆中,招 远是被严重忽略的一环,几 乎了无痕迹。这让追踪昔日 现场的我,常常忍不住落泪 生悲。 小说高于现实,超脱地 域限制,尤其不适合应用真 实的名称。但是,我不愿意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想告 诉世人:“这就是黄金招远 !无与伦比!”我爱生活在 这片黄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们沉默的高贵,他们如同深 藏在黄金大地的金脉,安静 神秘、耐人寻味。如果说写 作是一场灵魂的修行,那么 《金城天府》就是我从心底 对家乡招远的礼敬。 创作《金城天府》时, 由于阅历有限,我几乎查阅 了所有公开发行的与招远以 及招远黄金相关的历史和文 史资料,也曾跑遍了周边县 市的档案馆、革命历史博物 馆,采访了相关事件的亲历 者。不能一一尽叙,特此致 谢,如有不当与不妥,敬请 联系。 感谢中国黄金协会党委 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永 涛先生、南非硕丰集团董事 长孙晓栋先生、中国工艺美 术大师刘君善先生的大力支 持;感谢招远大尹格庄金矿 原矿长穆太升先生的专业指 正;感谢好友孙少荣、王晓 燕、闫海燕的真情相助。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 ,献给招远的父老乡亲和奋 斗在黄金战线上 精彩页 上部 第一章 民国十六年。 “行人起开!”咣当—— “勿妨接财!”咣当—— “吉日吉时!”咣当—— “礼拜金山!”咣当—— 重重的锣声由远及近,潘家大集熙熙攘攘的人们,不管是卖布的还是卖菜的,慌忙把自己的货物往路边拽了又拽,有人干脆把身子退进沟里,一脚踏在路面,一脚跐着沟坡,两米宽的路面,瞬间清场。 有个外地来的客商大为吃惊:“是谁这么大的排场?” 一好心人迅速将其拽到旁边,低声解释:“金疙瘩拜山时辰掐得准,耽误了老爷进山接财,鞭子不长眼!” 声声断喝,越来越壮,铜锣开道,旌旗招摇,四个大汉挑着硕大的朱红食盒,疾步而行,李老爷坐在滑竿上,就连眼角的余光都没有瞥给集市上的人们。 这队人马疾速穿过集市,直奔罗山,赶集卖货的人才重新摆布摊位,说话也开始轻松活泛起来。客商还在疑惑:“不是说只有状元故里,新人结婚的时候才能敲状元锣吗?” “这个地方出门敢敲锣的,除了金疙瘩还有谁?!”一个卖布的头也不抬地回答。 “有钱就可以敲重锣?!”那人满脸艳羡地望着那队远去的人马,仿佛漏掉一次直面金身的机会。许久之后,他满面狐疑地回过头问:“不是说金疙瘩家日进斗金吗?怎么会穿着布衣短褂?” “黄金只赐弯腰人!”有人作答。 金疙瘩家大业大,冬有貂皮大氅,夏天纳凉穿的是令人咂舌的竹节衣,素常连水果都由花朵一样的小丫鬟去了皮掏了核,小心地用帕子侧身托着送到唇边,才肯张口。唯独“拜山神、接金脉”这件事情,金疙瘩绝不含糊,十天一小拜,一个月一大拜,必定亲力亲为,身上穿着粗布短衣进罗山。山神赏赐,才会行不落空,接到金脉,才能稳发大财,金疙瘩当然虔诚满满。 铜锣开道,拜山神,接金脉,这是李府的做派,也是李府的警告,商贩挡路,自有背枪带刀的家丁厉声呵斥,马鞭劈头盖脸甩下来:“耽搁老爷接金,你们全家的命都不够偿!” 金疙瘩家的鞭子不是吓唬人的,商贩损了货物只能自认倒霉,事后回家养伤不说,当下还得磕头如捣蒜地赔礼。 潘家大集知道底细的人都学乖了,听到锣声,会麻溜起身让路,锣声就是信号:金疙瘩要去罗山接金脉了! 罗山是一座神奇的黄金之山,自古以来盛产黄金。 这座大山里有多少黄金,没人知道,这里祖祖辈辈的人们唱着一首歌谣:“罗马山,金玲珑,金梁玉柱在其中,谁若找到开山匙……” 黄金因其尊贵,自古以来,就成为神权的象征。 黄金天赐神授,相传需要有缘、得法,方能获得。 前者不言而喻,后者自有许多传说佐证: 相传有个南方佬会相金,他从南方一路走到北方,在罗山看出了名堂,就在当地客栈包房久住。此人在罗山一不务工,二不经商,一年四季在罗山除了转山转水别无他事。 罗山盛产黄金,大雨过后,罗山的浮皮金砂会被溪流雨水裹挟,冲积到特定的地带集中沉淀,这样的金窝窝,简直就是聚宝盆,定期收集金砂即可。这南方人在罗山一住就是二十年,一次在山中遇雨受寒,病倒在客栈,店家跑前跑后,精心照料,南方人的身体好转,人也醒悟过来:金子再多,也得有命花。 这人想明白之后,就有了回家的打算。感恩店家对待自己亲如家人,南方人返乡之前,把客栈掌柜带上罗山,指着金窝告诉店家:这个石窝乃是聚宝盆,每次罗山下大雨之后,就可以到这个金窝窝拾取金砂。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