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以“叙事”的方式考察公共空间、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将“街头文化”作为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从城市的外观、民间艺人的表演到民众谋生的方法以及对街头的争夺等。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街头有着紧密联系,他们创造并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当改良者试图对街头的使用进行控制时,便引起了下层民众为其生存空间的斗争。随后在革命运动中,民众又以街头作为政治反抗的舞台。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中,民众和精英为共同利益而合作,组织自卫活动捍卫他们的生存,同时也是维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与以往研究的角度不同,本书力图把人们的注目焦点从精英转向民众,从沿海转向内地。 作者简介 王笛,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澳门大学讲席教授。 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英文学术季刊《中国历史前沿》(FHC)共同主编、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会长等。作品曾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首届吕梁文学奖、中国会党史学会最佳著作奖等。 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 代表著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那间街角的茶铺》《消失的古城》等。 目录 二十年后话街头——《街头文化》中文版第三版前言 中文版自序 英文版自序 第一章 导论 进入中国腹地 资料分析 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大众文化 第一部 下层民众与公共空间 第二章 街头 城市环境:城墙和街道 商业空间:店铺与地摊 日常空间:家与邻之间 社会空间:茶馆与文化 庆典空间:节日与仪式 社区自治:共同体意识 第三章 街民 小商小贩:街头市场 工匠苦力:街头作坊 民间艺人:街头舞台 江湖游民:街头谋生 善男信女:街头祭坛 公共妇女:街头娱乐 忙人闲人:街头茶馆 第二部 下层民众与社会改良 第四章 改造 精英眼中下层民众的公共行为 创造新的大众娱乐 物质文化的变迁 重建公共空间 第五章 控制 街头管理 流氓、赌棍与警察 清除街头乞丐 警察与大众日常生活 控制大众娱乐 成功与局限 第三部 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 第六章 冲突 纠纷:从家庭到邻里 茶馆:阶级与冲突 族群:社会排斥 妇女:挑战男人的世界 妓女:挣扎与“新生” 穷人:城市社会的底层 第七章 政治 创造公共政治空间 大众文化与唤起民众 革命仪式与街头政治 社会动乱与谣言时代 巷战:城市大灾难 市民的自卫 公开政治与“秘密政治” 大众反抗 第八章 结论 城市管理模式的转变 民众与精英的关系 国家能操控大众文化吗 民众是革命的牺牲品 注释 征引文献目录 译后记 序言 如果没有我的许多老师 、同事、朋友和家人所给予 的大力支持,本书是不可能 顺利完成的。在这里我想对 我的导师和朋友罗威廉表示 最诚挚的谢意,在本研究的 每一个阶段,从我跟随他读 博士、本研究的文章写作及 其发表、博士论文到最后的 书稿,他都在学术上给予了 认真指导,他的学识使我大 开眼界,为这个研究他付出 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他的鼓 励和支持使我获益匪浅。我 还想感谢我的朋友司昆仑( Kristin Stapleton)阅读了 书稿,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 意见,她还将收集的资料提 供给我使用,特别是《通俗 日报》和《国民公报》的部 分胶卷。我的同事和朋友T. 安德森(Terry Anderson) 对本书的完成帮助甚多,他 反复阅读了某些章节,并给 予建设性意见,我从他那里 学到了许多东西。 在本书完成的各个阶段 ,许多学者给予了十分珍贵 的建议、评论和帮助,特别 是冉枚烁(Mary Rankin) 、林培瑞、路康乐 (Edward Rhoads)、魏朱 蒂(Judy Wyman)、戴尔· 鲍姆(Dale Baum)、阿诺 德·克莱默(Arold Krammer )、拉里·亚拉克(Larry Yarak)、杨念群、格兰特· 阿吉尔(Grant Alger)、大 卫·古特纽斯(David Gutelius)、伊莱恩·帕森斯 (Elaine Parsons),以及 三位斯坦福大学出版社的审 稿人。我还要感谢我的同行 和朋友杨承恩与韦思谛,他 们两人自从我1991年来美 国在密歇根大学和密歇根州 立大学重新开始我的学术生 涯起,总是给予我积极支持 。特别是韦思谛,在我刚刚 进入美国学术界时给我以很 好的指教,而且之后对我的 研究继续予以关注,对我的 几乎每一篇发表过的文章都 提出过建议。在约翰斯·霍 普金斯大学攻博期间,我还 曾跟随罗纳德·沃特 (Ronald Walters)、托马 斯·伯格(Thomas Berger )和阎云翔学习,他们打开 了我的眼界。感谢吉恩·约 翰逊(Jean Johnson)提供 了她父亲九十多年前在成都 拍的照片。我要感谢斯坦福 大学出版社的高级编辑穆里 尔·贝尔(Muriel Bell)对本 书出版的帮助、支持和鼓励 ,感谢负责本书出版过程的 高级编辑安娜·弗莱特兰德 (AnnaFriedlander)和文 字编辑萨利·塞拉法姆 (Sally Serafim)对本书出 版付出的心血。 各种机构对这项研究都 给予了支持,包括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的米尔顿·艾 森豪威尔图书馆(Milton S.Eisenhower Library)、 美国国会图书馆东亚部、哈 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斯坦福 大学胡佛东亚图书馆 (Hoover East Asian Collection)、得克萨斯 A&M大学斯特灵·埃文思图 书馆(Sterling C.Evans Library)、中国第一历史档 案馆、四川省档案馆、四川 省图书馆、成都市档案馆以 及四川大学图书馆。我非常 感谢对我这项研究提供资助 的机构,约翰斯·霍普金斯 大学历史系提供了我读博士 学位的全部费用;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权力、文化 与历史研究所”(Institute of Global Studies in Power ,Culture,and History) 资助了我在成都的研究;哈 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提供资助 使我能运用其馆藏资料;在 我完成博士论文期间,台湾 孙中山文教基金会提供了资 助;得克萨斯A&M大学提供 了三项研究经费,以保证本 书的顺利完成。 导语 尽管过去数十年社会经济史、特别最近文化史的研究有所发展,但我们对大多数文明和民族历史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仍然知之甚少。虽然中国人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料,其文字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之前,然而同上述缺陷一样,我们对中国的上层远比对下层了解得多。王笛这本关于成都——中国内陆主要城市之一——街头文化的研究,筚路蓝缕,因此是令人鼓舞的,的确是填补这个空白的一个令人钦佩的成果……本书是一个深入的、但十分具有可读性的研究。本书探讨了在社会转型和政治动乱时期一个传统中国城市的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这是关于国家政治怎样影响一个地区普通人生活的代表作。王笛对这个课题下力甚深,这充分体现在本书的分析和对主题的展示之中。 后记 中国近代城市,近二十 年来一直是海内外学者研究 的热点之一,清末民初政治 、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 ,吸引了众多的学术关注。 200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 出版的王笛先生的新作《街 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 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 1930》(Street Culture in Chengdu:Public Space, Urban Commoners,and Local Politics,1870—1930.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无疑是其中的优秀著作之一 。本书运用历史学和社会人 类学的方法,以内陆城市成 都为解剖对象,对近代中国 城市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 和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为理解社会转型、文化变 迁以及政治演化,打开了一 个新的窗口。本书以丰富的 资料、生动的描写、细致的 分析、新颖的研究角度、独 到的思考,展示了一个近代 中国城市丰富多彩的日常生 活,并填补了西方对近代中 国城市大众文化研究阙如的 空白。本书不仅是对大众文 化的深入研究,而且试图探 索大众文化与城市发展、社 会演化以及国家与社会、文 化与地方政治的关系。 王笛先生对长江上游的 研究颇有功力,其1993年 出版的《跨出封闭的世界— —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 1644—1911》一书就在学 术界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该书2001年由中华书局 再版,2002年台湾出版了 繁体字版)。如果说《跨出 封闭的世界》是一个宏观性 的研究,那么这本《街头文 化》则可以算是一个微观考 察。该书虽然在美国出版不 久,但在西方学术界已好评 如潮。《美国历史评论》(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亚洲研究评论》 (Asian Studies Review) 、《中国政治学刊》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太平 洋事务》(Pacific Affairs) 、《跨学科历史杂志》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加拿大历史学刊》 (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社会史》 (Social History)、《中国 季刊》(China Quarterly) 、《亚洲研究国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重要学术 刊物相继发表评论文章,对 该书的学术贡献给予了很高 的评价(具体评论请参见本 书书前)。中国《历史研究 》也及时发表了本书的书评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林培 瑞教授指出:“王笛把社会 科学研究的敏锐眼光与对丰 富多彩的大众文化拉伯雷式 的故事描写结合在一起,勾 画了晚清和民国初年街头生 活的广阔画卷。这是对中国 城市大众文化——目前研究 还十分薄弱但日益受到重视 的领域——的一个不可缺少 的贡献。美国加州大学圣地 亚哥分校教授周锡瑞教授在 其为本书写的书评中分析道 :“王笛的这本书的杰出之 处在于,对成都——这个地 处内陆的省会在20世纪之交 ——的认真的民族志式的研 究。与前此的从上到下的对 城市精英和城市管理、警察 的研究不同,这个研究提供 了一个从下到上的考察视角 ,即街头和丰富的街头文化 贯穿全书。”他认为本书的“ 研究非常优秀”(superbly researched),是“由新一 代中国年轻历史学家在社会 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 一个优秀代表作”。我们知 道,周锡瑞教授以其对史学 著作要求严格以至苛刻、批 评尖锐而著称,但他对本书 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斯 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中 国史研究生的课堂上,对本 书也有热烈的讨论。因此, 本书的翻译出版,对中国学 者了解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最 新发展,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 除了上述评论所提到的 学术贡献外,笔者认为这本 书还具有如下意义:首先是 关注社会变迁的真正承担者 ——下层民众,不仅拓宽了 城市史的研究视野,也使历 史研究更为鲜活。 柯文在20世纪70年代末 完成的《在中国发现历史— —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一书中,除了强调“从中 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 中国历史,并尽量采用内部 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 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 中国历史中哪些现象具有历 史重要性”外,还主张“把中 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 、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 域性与地方历史的研究”;“ 把中国社会再按‘纵向’分解 为若干不同阶层,推动较下 层社会历史(包括民间与非 民间历史)的撰写”。 …… 当然,书中也有一些值 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 ,如何区分大众文化与精英 文化?在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中,“大众文化”与儒家文化 的关系如何?在本书的第三 章作者谈道,大众文化形式 中,包含了不少正统的思想 ,如讲圣谕,就是向老百姓 宣传皇帝的旨意,这种形式 到底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 化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另 外,关于“地方精英”的概念 有些模糊,在第一章“导论” 的一个关于“城市改良精英” 的注释中,作者解释道,“ 我经常使用‘精英’或‘地方精 英’作为民众的对应力量。 与我对‘社会改良者’概念的 使用不同,在本书中‘精英’ 或‘地方精英’概念的使用十 分松散,按照周锡瑞和冉枚 烁的定义,他们可以是‘任 何 精彩页 中国城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迁,但学者们对这个变迁怎样改变了人们的公共生活却知之甚少。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史的专家们,大多把注意力放在沿海地区,对中国内陆城市,特别是内陆城市社会生活的研究,至今仍十分薄弱。成都地处内陆,近代以来,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比起沿海城市,受西方冲击相对较少,因而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因此,成都对研究中国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对象。本书并非成都城市史的综合性研究,而集中在成都的街头文化。我希望以此为契机,来进一步拓宽和深入我们对中国城市史和文化史的理解,并回答以下十分重要但仍缺乏研究的问题:公共空间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有何功能?城市民众与城市公共空间有何关系?谁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占据者?普通民众是怎样使用公共空间的?国家和地方精英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街头和社区?改革和革命是怎样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大众文化和公共空间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在公共空间中,下层民众、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是什么性质?大众文化与地方政治是怎样交互影响的? 本书以“街头文化”来代表在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活动,其研究范围包括城市和街道的外貌、街头巷尾民间艺人的表演、集体的庆祝仪式、下层民众在街头谋生的方法等,那些与街头有直接关联的店铺、茶馆和其他公共场所也在本书的探索范围之内。街头文化是大众文化之重要部分,街头生活亦是过去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中心。这个研究还将揭示,社会改良者和国家权力怎样通过公共空间的使用,来改造大众文化,以及下层民众是怎样对这种变革作出反应的。我们还将看到,城市公共空间是怎样被精英纳入地方政治的轨道,而民众是怎样利用公共空间来进行他们的日常反抗(daily resistance),从而表达他们的政治声音的。 本书的时间跨度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即从太平天国后社会的重建到成都市政机构的正式建立。从全国范围内看,这一时期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军阀割据到国民党统一等跨越半个世纪的社会和政治的剧变。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将会看到,全国性的事件是怎样或多或少地影响成都——这个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的政治和大众文化的。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入侵引起了中国城市经济的重新建构,由此形成了对中国民间传统的威胁,并导致了城市社会生活的日益政治化。毫无疑问,这些变化在沿海城市表现得更为剧烈,但内地城市也难以避免其影响。因此,考察街头文化的意义,正如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所指出的:“小街小巷可以把我们带回到过去……即使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那些遗留的物质文明仍诉说着过去。但它们正在我们的眼前消失,虽然十分缓慢,但永远不再是原来的面貌。”通过对街头文化的研究,我希望借此开辟一个新的窗口来理解这个变化中的中国城市的社会和文化。 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