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湖北乃九省通衢,北学南学交会融通之地,文明昌盛,历代文献丰厚。守望传统,编纂荆楚文献,湖北渊源有自。清同治年间设立官书□,以整理乡邦文献为旨趣。光绪年间张之洞督鄂后,以崇文书□推进典籍集成,湖北乡贤身体力行之,编纂《湖北文徵》,集元明清三代湖北先哲遗作,收两千七百余作者文八千余篇,洋洋六百万言。卢氏兄弟辑录湖北先贤之作而成《湖北先正遗书》。至当代,武汉多所大学、图书馆在乡邦典籍整理方面亦多所用力。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编纂大型□□文献丛书《荆楚文库》。 前言序言 《[乾隆]兴山县志》十卷,清胥遇创稿,清潘内召辑编,清张光裕增修,清黄宫汇纂,清蔡韶清重订,清道光四年(一八二四)抄本。 胥遇,江南上元人,内三院供事,升襄阳同知,清康熙三年(一六六四)任兴山县令。潘内召,山东乐陵人,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举人,升行人,雍正初宰兴邑。张光裕,江南丹徒人,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举人,雍正中任邑令。黄官,江南阳湖人,乾隆二年(一七三七)进士,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官兴山县令。蔡韶清,江南南康人,进士,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任邑令。 兴山旧为楚始封地,三国吴永安三年(二六〇)分秭归县之北界立兴山,因县治兴起于群山,故名兴山。自晋唐至宋元,兴山县兴废频繁。明正统七年(一四四二)并入巴东县,成化七年(一四七一)复置,未几又废。弘治二年(一四八九)再置为县,清因之不改。 明及以前邑志不可考,康熙四年(一六六五)邑令胥遇创稿。雍正八年(一七三〇)潘内召莅任,乃寻访旧志,然“尺籍无存,仅于故纸中得抄册一本”,遂“聊加订正,再为蒐采,稍辑成帙”,后因他调而未付梓。张光裕继任后,多有涂改,“而镂板莫就,缮录传,繁简殊未尽合体”。至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知县黄宫“且阅三载,希便观览,汇成约编,分列十门,仅得大略”。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蔡韶清承乏是邑,“环顾四境,百废待举”,竭尽思虑,叹“无能补苴于万一,其有愧于公也多矣”,乃重订并为之序。是志从创稿到成书,经五任邑令,历八十余年,这在整个方志修纂史上极为罕见。 志分地舆、建置、经制、职官、选举、人物、风土、军政、艺文、逸事十门,总约万字,不足五十页,各门记载较为简略。收凡例八条,概述是志较旧本改进之处,志后另附昊祖监所做《初校记》,阐述此本来历,并就其中讹误予以订正。 据《现存湖北着作总录》,是志仅兴山县档案馆有藏,《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古籍总目》皆未着录,为现知存世孤本,实属珍品。全志整体书品较好,抄录工整,仅少许页码有漫漶,兹据此影印。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