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1949—1965年间我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本书是作者在编撰《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过程中大量积累的原始资料基础上形成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主观评价较少,以客观材料的陈述为主。本书特别关注当代中国文学“前17年”的文学生产环境、作家队伍的形成、作家管理和培养模式、作品生产和传播方式、重大社会文化思潮的来龙去脉,以及在这种特殊的文学环境之中文学叙事模式、抒情风格等文学形式和文体学的形成机制。 本书是作者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全书材料丰富,史论结合,并对当代文学的一些重要作品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作者对全书文字,包括引文和注释,作了认真的校阅修改,并依照当前的学术规范,添加了索引,以期更便于读者了解相关研究的重点与脉络。 作者简介 张柠,出生于1958年9月,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硕士学位。先后任职于广东作协、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国乡土文化等。著有长篇小说《三城记》《春山谣》,中短篇小说集《幻想故事集》《感伤故事集》,长篇童话《神脚镇的秘密》等。出版学术著作《土地的黄昏》《文学与快乐》《民国作家的观念与艺术》《感伤时代的文学》《枯萎的语言之花》《叙事的智慧》等。 目录 第一章 到北京去 一、北京的前夜 二、一位留守者的心路 三、城市在召唤 四、一个人的进京之路 第二章 拿笔的军队大会师 一、第一次文代会 二、文代会上的报告 三、会场之外的交际 四、文代会上的“失踪者” 第三章 机关大院的文学生活 一、东总布胡同二十二号 二、五六十年代作家的待遇 三、在荣誉和高收入的背后 四、一位青年作家的“歧路” 第四章 中央文学研究所和作家培养模式 一、苏联作家培养模式的影响 二、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创办 三、学员、师资和课程 四、培养方式和教学成果 第五章 文学媒介及其管理机制 一、对民营和同人报刊的管理 二、对作协“机关刊物”的管理 三、文学媒介标本之一:《文艺报》 四、文学媒介标本之二:《人民文学》的创刊号 五、文学媒介标本之三:《说说唱唱》 第六章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一、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二、延安的“下乡入伍进厂”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改造” 四、到实际工作中去改造 五、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下乡” 第七章 一种特殊文体的发生 一、群体表态的心理 二、忏悔型表态文体 三、攻击型表态文体 四、逃避型表态文体 第八章 昔日先锋今何在 一、“写什么”和“如何写” 二、萧也牧的“进城干部” 三、路翎的“战地爱与恨” 四、宗璞的“校园爱情梦” 五、王蒙的“办公室故事” 第九章 抒情文体的演变 一、领袖颂歌体:抒情的原点 二、政治颂歌体:抒情的轴心 三、个人抒情体:词语的偏移 第十章 叙事文体的模式 一、赵树理与农民题材 二、杨沫与女性题材 三、欧阳山与市民题材 第十一章 前十七年文学发展的逻辑 一、战时思维与文学斗争 二、冷战思维中的文学选择 三、极端激进的文学实验 参考文献 索引 新版编后记 序言 学术史的传承有绪、守 正创新,建基于今人对前贤 大家学术思想的意义生发, 离不开学术成果的甄别、整 理和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为新中国最早设立的专业 教育出版机构,始终以“植 根教育、弘扬学术、繁荣文 化、服务社会”为使命,与 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同发展、 共成长,以教材出版为主业 ,并致力于基础性学术出版 工作。为了更为系统地呈现 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的经典学术成果,我们特推 出“稷下文库”丛书。 “稷下”之名取自战国时 期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 宫顺应时代变革而生,是世 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 倡导求实务治、经世致用和 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学风 ,有力地促成了先秦学术文 化繁荣的局面,更对后世思 想、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交 流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我 们希望延续这一传统,以学 术经典启迪当下、创造未来 ,打造让学界和读者广受裨 益的新时代精品学术出版品 牌。 “稷下文库”将以“荟萃当 代优秀成果,彰显盛世学术 繁荣”为宗旨,注重历史与 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各 个门类,收录当代知名学者 的代表作,展现当代学术群 像,助力学术发展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 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 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 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 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 新,这必将给理论创造、学 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 空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 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 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 的战略任务,也是中华民族 的期盼。我们愿与广大学人 和读者一道,为展示中国学 术风貌、传播中国声音贡献 一份力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