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当下的幸福(哲学家的美好生活指南)/领教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亚当·阿达多·桑德尔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到底什么才是美好生活的意义?桑德尔借鉴了古代和现代思想家,以及他自己在追求哲学和健身这两项看似截然不同的事业时的感悟,为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人类问题提供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答案。桑德尔认为,上述这种狭隘的、被扭曲的目标导向是人们缺乏幸福感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对,他提出,自身导向型活动才是获得持久幸福的关键,它们本身就具有意义,不需要未来的成就或收获来证明其价值。具体来说,就是与三种美德——自我掌控(坚持做自己)、友谊(结交真正的朋友)和与自然接触相关的活动。为了鲜活而生动地说明如何努力实践这三种美德,桑德尔参考了文学、电影和电视作品,以及他的自身经历,这使本书变得妙趣横生,不同于以往的哲学书。 作者简介 亚当·阿达多·桑德尔(Adam Adatto Sandel) 亚当出身于哲学世家,其父为世界知名哲学家、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公正”主讲人兼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 亚当研究生毕业于牛津大学,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是位年轻的哲学家、屡获殊荣的讲师,也是1分钟内引体向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曾著有《偏见的根源》(The Place of Prejudice: A Case for Reasoning within the World)。亚当曾在哈佛大学任教,现为纽约布鲁克林地区的助理检察官。 目录 绪论 自身导向型活动:三种美德 人生是一段无限的旅途 哲学:美好生活指南 进步的问题 哲学与日常生活 斯多葛学派的错误 重新理解自我和世界 自我掌控的含义 友谊的含义 与自然接触的含义 与时间抗衡和自由的意义 构建美好生活理想的意义 第1章 自我掌控(一):来自亚里士多德的现代生活指南 追求功成名就带来的压力 忽视和贬低自我掌控 空虚的快乐及其背后的幸福观 合理化自我逃避 亚里士多德论“大度” 大声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体现个性品格 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不要让科技产品消耗我们的人生 把生活理解为一个整体 获得独立性的途径:远离与融入 亚里士多德论大度和谦卑的道德 少年棒球联盟赛场上的慷慨与自我掌控 第2章 自我掌控(二):苏格拉底的生与死及其启示 理解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 苏格拉底的审判 苏格拉底之死:如何救赎不幸,坚持自我 电影《美丽人生》:一个苏格拉底式的当代故事 真正的同情在苦难面前的意义 第3章 友谊 友谊与自我掌控 自身导向的友谊 友谊与正义的矛盾:《第三人》—霍利·马丁斯和 哈里·莱姆的故事 现代人因推崇正义而贬低友谊 友谊的要求和普遍关切的要求 从天命论的角度看对友谊的贬低 通过友谊获得救赎:电影《双重赔偿》的故事 友谊与竞争的关系 对立相吸,还是同类相聚 第4章 与自然接触 “自然”的概念 针对与自然对立的现代立场的批评 现代自然科学的道德基础 重力与人类的奋斗 对斯多葛学派自然观的批判 少年棒球联盟球队训练时遭遇极端天气 寻找珍奇贝壳:路径和目的地如何合二为一 幸福与幸运 第5章 与时间抗衡 目标导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找回自己的过去:成熟之后变得更年轻 不存在“没有我”的过去和未来 每一次连续事件都与旅途的时间概念一致 重新思考死亡的意义 意识是已发生的人生旅途的产物 疯狂地延长生命有何不妥 对以自我为“主体”、以世界为“客体”的批判及其对 生死的启示 拥有馈赠者美德的活动自我是永恒不灭的 自身导向型活动的循环轨迹 时间的流逝与死亡的深层意义 拯救过去 每个时刻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是时间流逝的根源 第6章 自由的意义 自由意志的理想是愤世嫉俗的一种表现 事物本身的活动 我们面对的非此即彼从来不是抽象的 自由和对未知的开放态度 致谢 译后记 参考资料 序言 这是一本充满了哲思和 文艺气息的书,因此,我不 想用常规的方式来写推荐, 这里仅记录我在出版本书的 漫长过程中的一点所思所想 。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作 者是个很有趣的人。原因有 两点。一者,他是位哲学家 ,同时又是引体向上吉尼斯 世界纪录的保持者,看起来 很割裂、很难以想象吧?二 者,他的父亲是世界知名哲 学家迈克尔?桑德尔,有这 样一位父亲,应当所有人都 会感到骄傲,但作者在自己 的简介却只字未提,这还是 我自己扒出来的。事实上, 在阅读其他作品时,经常看 到这种关系见于作者简介。 啊,果然,他很与众不同! 这本书的出版十分不易 ,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作者 对现在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 行了强烈批判。他认为“为 目标而疲于奔命”是对生命 、活动的狭隘理解,觉得这 才是导致人们缺乏幸福感的 主要原因。他提出,“自身 导向”才是幸福的关键,即 专注于当下的行为/活动本 身,不需要未来的成就或收 获来证明其价值,例如:坚 持做自己、结交真正的朋友 、接触大自然。除了这种区 别于主流的观点外,这本书 还存在一个问题:虽然在讲 幸福,但它本质是一本哲学 书,不同于其他讲幸福话题 的“心灵鸡汤”,这本书只有 慢下来认真读,才能get到 其中的深刻内核。我在想, 这种对读者有一定要求的书 ,会受人欢迎吗?会卖得好 吗?但是,在我一口气读完 本书后,我打消了这一疑虑 。我这种顾虑,不就代表了 书中所说的某种程度上的“ 目标导向”吗?如果只关注 最后的结果——卖的好与不 好,反而会失去阅读时的快 乐。而且,为了包装成大众 喜闻乐见的书,我势必会扭 曲本书内容,这不能反映最 真实的内容,甚至带了“欺 骗”性质,我对此感到不自 在,也不屑于这种行为。因 此,我立志:一定要原原本 本还原内容真相,就算只有 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能 读懂,只要它有价值,那也 够了。 接下来说说,作者有趣 的两点。一位热衷于健身的 哲学家,拥有最善于思考的 头脑和强壮体魄,既做到了 四肢发达,又做到了头脑非 常不简单,是个有魅力的人 。而这两项事业的结合,也 使这本书不再是枯燥、乏味 的“头脑运动”。你甚至会觉 得,“看来这本书可以实践 ,不是说教啊”。而针对于 作者闭口不提自己父亲身份 这一点,我毕竟不是作者本 人,没有太多想法,只能妄 自揣摩:作者对自己书的内 容绝对自信,不需要父亲为 他背书;作者把“自身导向” 贯彻到底,正如他在书中所 写,如果太在意交稿时间或 者图书销量(“目标导向”) ,就会忽略写作过程本身的 价值——在头脑中对思考进 行二次梳理所带来的自身成 长。可以说,作者本人是他 思想的坚决践行者,他也的 确因此感到自己很幸福。 当然,在本书中,读者 能看到的除了作者来回辩证 、思忖外,还有极其重要的 一部分:古代先贤,例如苏 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 见解。如果是喜爱哲学的读 者,很可能已经了解过他们 的故事及思想,但,从“幸 福”角度来重新审视,应该 会获得崭新的思考,特别是 有关苏格拉底之死和他的“ 申辩”部分,给我带来了极 大震撼,相信对读者亦会如 此。 再回到本书“哲学”的类 别,我想强调一点:这绝非 读者所以为的那样索然无味 :它融合了作者自身体悟, 包含对文学及电影作品的解 读,囊括了一个又一个让读 者身临其境的小故事——伴 着月光,海滩拾贝;站在瀑 布上,感受水流的变化…… 这亦给了我封面设计的灵感 :亲近自然,要让读者感到 平静的、稳稳的幸福。 在写作这篇“推荐”文章 之时,一瞬间,我感到压力 巨大、如鲠在喉,不清楚这 会给读者选定这本书带来多 大的帮助——果然,人难免 就会犯目标导向的错误,毕 竟目标的实现结果可以量化 ,而人们总是会倾向“用数 据说话”。于是我决定稍作 调整,下楼感受自然。我望 向天空,看到了两只鸟儿, 大的飞得高,可能是喜鹊, 小的飞得矮,可能是麻雀。 我想,作为鸟儿,它们一定 没有什么目标的概念:“我 一定要比那只鸟飞得高,飞 得远”,它们只是在“做自己 ”,自由自在,在飞行中感 受风的托力与阻力。大的那 只滑翔的毫不费力,小的那 只,一顿一顿的,像是在玩 什么三段式的飞行跳跃游戏 ,它们应该都是快乐而自由 的。堵在我不知道是气管还 是心脏的那种感觉,随着它 们飞远,也渐渐消失了。 与其说,让更多人看到 这本书、购买这本书是一个 目标,不如说,这其实是我 作为编辑的期待。正如我的 所作所为一样:坚持码下我 的真实想法,或者说,出版 这本书前后的心路历程;与 真正的朋友,而非基于利益 关系的盟友分享这本书;在 我想要,最起码捋顺这口气 的时候,去亲近自然,我也 确实感到了一种不可言说的 幸福——一种和完成目标的 成就感完全不同的快乐。希 望(可能为数不多的)读者 ,能从本书中看到闪光点。 如果可以的话,跟着作者去 实践他提出的三种美德,持 续性地活在当下,拥抱自己 独一无 导语 人们经常会陷入“奋斗-成功-空虚”的无限循环,一直为了目标而疲于奔命,这让我们永远得不到满足,永远感觉人生有所缺失——难道人生意义仅限于此吗? 正如希腊著名诗人卡瓦菲斯所说的:“目的地是为了旅程而存在的,而不是反过来。”人生中的每一个目标、每一个终点,都只不过是我们“塑造完整自我”之旅的一段经历。理解日常生活的意义,坚守三种美德,重新审视幸福和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你自己,从自己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里寻找持久幸福——活在当下,拥抱人生这段无限旅途。 这不仅是一本自助手册,更是有关幸福深层含义的现代哲学书,它将彻底颠覆社会对幸福生活的观点,和对成就无休止的追逐。 后记 幸福是什么?现代人生 活节奏如此之快,似乎难有 时间思考这个问题,但总会 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时刻。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刚从 医院出来,医生的话犹在耳 边:下周要住院做手术了。 那一刻的我是非常不幸福的 ,也许这就是那个无法回避 的时刻吧,于是我读完了这 部略显晦涩的作品。作者说 ,幸福在于行动,要从一个 人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 的关系里寻找幸福,而这些 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都要通过 一种活动,即自身导向型活 动来实现。要追求事情自身 的意义,而不是沉迷于目标 导向型活动,即每天为了实 现目标疲于奔命。在无限的 人生旅途中,要获得持久的 幸福,与自己的关系要形成 自我掌控,而不是自我迷失 ;与他人的关系是建立真正 的友谊,而不是利益联盟; 与世界或自然的关系是与之 接触,而不是疏离。作者并 没有否定目标,只是提醒读 者,要发现事情自身的意义 。 本书的一个特点是作者 提出目标导向型活动和自身 导向型活动这两个别具一格 的概念,通过解读文学作品 、经典影视剧和人生故事, 探讨自身导向型活动的三种 美德。如果学习作者的论述 方法,从国内影视作品里寻 找类似的经典案例,我想到 的是军旅剧《士兵突击》, 陈思诚饰演的成才可以说是 目标导向型活动的代表,王 宝强饰演的许三多则是自身 导向型活动的代表。许三多 有一句名言:有意义的事就 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 意义的事。他看似懵懵懂懂 ,其实内心十分坚定,总是 专注于事情本身,似乎从来 不会考虑事情之外的目标, 甚至自己修了一条路,无论 旁人如何干扰,都依然坚持 自我,初心不改。而成才似 乎总是想达成目标,总是想 着自己的得失,他似乎跟所 有人都处成了朋友,但其实 除了许三多,他一个真正的 朋友也没有。在最重要的一 次选拔中,成才失败了,也 开始醒悟了,他终于懂得了 追求事情自身的意义,也终 于有了真正的朋友。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正 文有近一百四十处引用。对 于引文的处理,在此有必要 稍加说明。作者引用较多的 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尼 采的经典哲学著作,目前国 内已经有多种汉译本,较为 权威的译本都是从源语(非 英语)翻译到汉语的。考虑 到互文性,译者原则上应该 沿用现有汉译本的译法,但 是本书的翻译并没有完全遵 循这一原则,因为本书作者 引用的是英语译文,目的是 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实现 作者自己的意图,译者归根 到底还是要忠实于本书作者 的写作意图,而忠实于源语 的汉译本并不一定都适合本 书的语境。所以,尽管已有 权威译本,大多数情况下也 仅仅作为参考而已。具体而 言,柏拉图的著作主要参考 的是王晓朝的译本《柏拉图 全集(全四卷)》(人民出 版社2002年出版),本书 涉及古代哲学的人名、地名 的翻译基本上沿用第四卷附 录“英汉译名对照”的译法;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 理学》主要参考的是廖申白 的译本(商务印书馆2003 年出版);尼采的《查拉图 斯特拉如是说》主要参考的 是钱春绮的译注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出版)。 本书的翻译工作得益于 各种线上线下资源,比如作 者举例讨论的一些电视剧、 电影作品,我是通过爱奇艺 (购买了会员)等视频网站 观看的;作者引用的哲学家 、思想家著作的英语译本, 我是通过古登堡等电子书网 站获得的;部分汉译本,我 是从工作单位广东外语外贸 大学南国商学院(将更名为 广州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图 书馆里借阅的。学校购买的 中国知网等文献资源库以及 知乎、豆瓣等知识和阅读分 享网站也时不时为我纡困解 惑,尤其是与健身和棒球相 关的问题;认证为互联网科 技博主的微博网友@韩磊想 改昵称,将《世界人名翻译 大辞典》做成了在线查询工 具,帮助我提高了本书人名 翻译的效率。如果没有这些 线上线下资源,本书的翻译 是难以顺利完成的。在此, 我向以上机构和个人致以最 衷心的感谢。译文中的错漏 不妥之处,还请读者不吝指 正。 书评(媒体评论) 终于有一本书真正探讨 了幸福的深层含义,以及为 什么在我们压力重重、始终 处于忙碌状态的生活中,幸 福常常与我们擦肩而过。年 轻的哲学家亚当·桑德尔以 其超越年龄的智慧,从苏格 拉底谈到流行文化,展示了 幸福并不在于积累成就,而 在于将生活视为一段旅途, 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朋友相 伴。 ——阿里安娜·赫芬顿 (Arianna Huffington) 《赫 芬顿邮报》创始人Thrive公 司创始人兼CEO 《当下的幸福》为我们 指明了一条通往更深层次生 活的道路。在这本充满人文 关怀的书中,亚当·桑德尔 表明,幸福并不在于一连串 的成就,而在于关注那些在 我们全神贯注于有意义的活 动中展开的时刻,以及从这 些时刻中编织出生活的连贯 性。 ——马修·克劳福德 (Matthew Crawford) 《摩 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 》(Shop Class as Soulcraft) 、《工匠哲学》(The World Beyond Your Head)作者 通过与古代哲学深思熟 虑的互动,亚当证明了关于 如何过上充实的生活仍然有 新的论点可以提出。这本书 介于博学的自助手册和易于 理解的哲学专著之间,提供 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出版人周刊》 亚当将学习、智慧和清 晰性带入到如何过上幸福和 有意义的生活这一古老的问 题中。他既沉浸在古代先哲 的见解中,又借鉴了自己的 经历和挑战,为我们面临的 时代提供了相关的观点和安 慰,也许适用于任何年龄的 读者。 ——玛莎·米诺(Martha Minow) 《法律何时该宽恕 ?》(When Should Law Forgive?)作者 亚当的这本书将有助于 让哲学回归其曾经拥有的地 位——一项对所有人都开放 其价值的核心追求。他的哲 学阐述优雅而清晰,为读者 提供了一种全新且更丰富的 理解,即为了旅途本身而活 的意义。 ——肖恩·凯利(Sean Kelly) 哈佛大学哲学系系主 任 这是一本非凡的书。它 以活力、创造力和智慧探讨 了一个普遍存在且令人烦恼 的主题——如何过上充实的 生活。书中充满了从深入研 究和深度反思中获得的见解 。我在阅读时感到惊讶、着 迷、受教和升华。 ——兰德尔·肯尼迪 (Randall Kennedy) 哈佛大 学法学院教授《纽约时报》 年度著名图书《大声说出来 !》(Say It Loud!)作者 精彩页 我们都经历过“次日清晨”时刻——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奋斗,我们终于达成了目标,或者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找到新工作、获得晋升、赢得比赛、通过考试、作为候选人成功当选,所以我们在当天晚上热烈庆祝,直至深夜。次日清晨,在醒来的那一刻,我们还在回味昨夜庆祝成功的快乐,心里感到如释重负:今天,至少在今天,我们不用演练面试,不用参加模拟考试,不用修改演讲稿,也不用等待结果了。我们终于可以休息了!我们想做什么都可以去做了,至少现在,至少在这一刻,我们无拘无束,可以做任何事情。于是,我们踢掉高跟鞋,什么都不管,如果有时间、有资源,我们就去度个假,或者只是在Netflix平台上追个剧,尽情地观看以前没时间看的节目。我们时不时会想起昨天的成就,一想起来就感到无比自豪。但与此同时,我们却莫名感到焦躁,而且这种焦躁感一直挥之不去,因为幸福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刚刚获得的幸福感已在悄悄地溜走。或迟或早,我们的心里都会冒出一个问题:“然后呢?” 我们已经达成了目标,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虽然我们历尽艰辛,牺牲了许多,但所有牺牲都是值得的,我们理应感到幸福,但到了最后我们却发现,这一切给我们留下的,只有空虚。我们好像第一次意识到(其实以前也曾意识到),说到底,我们跟以前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的人生成绩单上确实增加了一项成就,但是我们距离自己渴望的美好生活仍然非常遥远,而且我们已经在寻找下一个目标,准备攀登下一座高峰了。短暂的庆功休假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我们马上就要投身于新的目标。我们跟以前一样埋头苦干,也跟以前一样焦虑。 我们的人生似乎陷入了奋斗成功一空虚的无限循环之中。当然,在内心深处,我们知道,人生的意义不止于此。只是,除此之外,我们的人生还能有什么意义呢?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也绝非易事。人生以目标为导向是好事,对吧?有了目标,我们才会负起责任,才懂得专心致志,才不会终日无所事事,或者因为现代生活的众多诱惑而动摇心性、迷失方向,难道不是吗?我们的社会也倡导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生活,无论是最新出版的成长励志文学作品,还是Fitbit记录器的广告语(“粉碎你的目标!”),都在鼓励我们更加重视目标。我们可能会想:“也许我需要的是另一种目标——具有更大意义或对社会更有益的目标,来取代或补充我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很快发现,无论我们的目标是一个还是两个,无论我们的目标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社会,最终我们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不知何故,以目标为导向的人生永远让我们得不到满足。到底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我们知道自己的人生有所缺失。我们感觉到自己的人生维度越来越单一,仿佛整个人被揉成一团,塞进一个小盒子里,或者被切成碎片,分装到几个水桶里——同时处理多少个目标,就装进多少个水桶。我们既感到志得意满,又觉得一事无成。这种状况有很多种表现形式:长时间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屏幕,没有时间参加户外活动;因为没能完成项目而自责不已,当初吸引自己参加项目的快乐已不复存在;一心想帮助孩子实现他们的目标,却失去了自我;觉得自己太忙,所以没有时间与朋友相处;为了留下某种印象或成就一番事业而牺牲自己的尊严。我们选择虚与委蛇,甚至对瞧不起我们的人也曲意逢迎。为了抑制由此产生的耻辱感,我们告诉自己:“一切都是为了事业。”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