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国天下--边纵在云南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段平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1949年7月,活动于云南、广西、贵州的中共地方游击武装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以1948年2月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起义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云南武装起义如燎原之势,遍及全省,创建了大批敌后根据地。作者采访数十位健在的边纵老战士及他们的子女,以口述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云南各族人民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新中国和一个真正属于人民大众的江山天下所创立的丰功伟业及其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 作者简介 段平,下过乡,当过兵,1979年自卫还击立二等功,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最后的官子——滇南战役纪实》《梅花香自苦寒来》《急公好义》《重九重九》《逐梦元阳》《宋文骢——从游击队员到歼10之父》等,长篇小说《国防军》,中短篇小说集《远去的歌谣》《主力》。中篇小说《林木乡长》入选“云南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部小说”。先后获云南省首届文艺奖、民族文学奖、滇东文学奖、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奖、公安部金盾奖、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2021年湄公河文学奖、第九届云南省文艺奖及第九届云南省文艺奖特别荣誉奖等奖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后记 序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 边纵队是中央军委正式授予 番号的南方三个纵队之一。 1949年春,中共中央决定 将中共桂滇边工委和中共云 南省工委合并,成立中共滇 桂黔边区党委,统一领导云 南、桂西、黔西南边区党的 组织、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 。1949年7月19日,正式组 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 纵队,活动于云南、桂西、 黔西南的中共游击武装整编 为12个支队、2个独立团。 其中,云南计有10个支队、 2个独立团,共约45000人 。 自1947年春至1950年初 ,“边纵”及其前身活动遍及 滇桂黔三省区的147个县, 在2000多万人口的广大地 区建立了12片游击根据地, 牵制了近15万国民党军,累 计作战1280多次,歼敌约 61000人,解放县城91座, 1900多名指战员为了新中 国英勇献身。在党的正确领 导和滇桂黔边区各族人民的 支持下,“边纵”在近三年的 战斗历程中迅速发展壮大, 其辉煌战果不但有力配合了 人民解放军向大西南的胜利 进军,同时也支持了滇桂黔 三省各族人民的爱国民主运 动,为争取以卢汉为代表的 云南地方实力派起义、为滇 桂黔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做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0年2月14日,陈赓、 宋任穷率四兵团部自贵州进 入云南,四兵团司令部、政 治部赠送罗平人民的锦旗上 写着——由于你们的坚持苦 斗,使党的旗帜永远在滇桂 黔边区飘扬。 1951年4月,刘少奇同志 和云南参加全国组工会议同 志座谈时讲道:“云南党光 荣伟大……这是应肯定的… …打了游击,建立了武装, 培养了干部,他们做的正确 、做的伟大、做的英勇,是 有功劳,要承认,要肯定。 ” 1982年2月,中共中央再 次肯定了云南地下党和中国 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的 工作,指出:“云南地下党 和‘边纵’在远离党中央的边 疆多民族地区,艰苦奋斗, 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重要 成绩,为解放云南做了贡献 。” 蒋介石1949年1月1日发 表的《元旦公告》中称,共 产党发动的西南游击战是“ 以后方影响前线”。 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云南武装斗争,具有不 同于国内其他省区的几个鲜 明特征: 一是开展以少数民族分 布区带动汉族分布区,最终 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人民游击 战争。云南拥有数量众多的 少数民族和多民族聚居区, 山地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八成,其中绝大多数又是边 远山区,山高谷深,交通不 便,地理位置险要,且多为 领主、土司、头人统治,鞭 长莫及,国民党政权难以插 手,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易于我党积蓄力量,组织 和武装群众。根据这一特殊 的地缘和社情,中共云南省 工委避实就虚,始终把开展 武装斗争的重点放在少数民 族地区。开展大规模武装斗 争之初的弥勒西山、路南圭 山起义和元江朋程建军,均 选择在彝族、哈尼族聚居的 山区。同时,坚持和发展武 装斗争,仍以上述地区为主 。“边纵”先后在云南开辟的 10块根据地,均属于少数民 族地区。实践证明,在战略 上,党首先发动少数民族地 区的武装斗争,继而再促进 和推动汉族地区的武装斗争 ;首先发展和建立山区游击 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终夺取城市的部署是正确 的;符合云南多民族、多山 区的实际,这一特点在我军 游击战争史上具有特殊的历 史地位。 二是参加武装斗争的知 识分子比例极高。党充分吸 收、发展和掌握分布在云南 广大地区的数十所中小学、 中等专业学校以及大学的近 2万名知识分子,他们深入 山区农村,成为发动群众和 开展武装斗争的主力军。在 “边纵”各部中,知识分子占 了约三分之一。知识分子在 革命军队中所占比例之高, 在党领导的全国武装斗争史 上十分罕见。 三是部队民族成分众多 ,先后有20多个少数民族参 加了武装斗争。“边纵”从纵 队首长到班、排都有大批少 数民族干部担任领导,不少 支队甚至组建了以少数民族 为主体的人民武装。如,滇 西北藏族骑兵大队、傈僳族 维西营、凉山彝族武装营、 通海回族连、祥云少数民族 联防总队。战斗中,少数民 族指战员熟悉地形、吃苦耐 劳、作战英勇。藏族骑兵大 队长期转战于滇西北高原, 攻坚、打援、解围,成为一 支威震敌胆的人民铁骑。新 中国成立后,藏族骑兵大队 长斯那尼玛受到了毛泽东主 席的亲切接见。在人民解放 军的历史上,一个由多达20 余个民族组成的纵队,实属 罕见。 四是“边纵”在思想文化 渊源上传承了近现代云南各 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优良传 统。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 ,率先响应了旨在推翻清王 朝的武昌起义;1915年又 在全国率先发动护国运动反 对袁世凯称帝,反对北洋政 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 二十一条”。1938年4月,北 大、清华、南开三校迁至昆 明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使 昆明赢得了“民主堡垒”的盛 誉。 以上种种,使得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的云南反蒋武装 斗争,具有有别于国内其他 地区的鲜明特点,同时也是 党领导的云南武装斗争取得 胜利的保障。为建立一个公 平公正的理想社会,无数仁 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献出 了包括 导语 本书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革命历程为主题展开创作,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以更为平易生动的文学之笔,述写云南大地上发生的革命传奇。通过丰富的口述资料,生动描绘出一个个战地场景,为读者呈现了一群永葆昂扬气度的最可爱的人。 后记 1976年冬,刚满16岁的 笔者在四川内江第四中学上 高一。内江四中是一所农村 中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来 自农村。虽然是一所农村中 学,但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 非常好。 四中背靠成渝铁路,几 乎每节课都能听到呼啸而过 的汽笛。久而久之,我们甚 至可以通过汽笛判断,这堂 课还剩几分钟。 通过汽笛判断还有几分 钟下课,不是迫不及待,而 是一种隐隐的遗憾,因为老 师讲得实在太好、太引人入 胜了,上课成为一种享受。 我们的校长姓詹,詹校长经 常在大会上讲,内江四中有 两个百分之八十:第一,百 分之八十的学生来自农村; 第二,百分之八十的老师出 身右派。詹校长本人就是摘 帽右派,之前是重庆大学的 教授。史地老师也是重大教 授,是一位老教师(我们估 计至少有70岁),可以坐在 讲台上反手写板书。你想, 给我们上课的几乎都是大学 教授,教学质量还会不好? 大概因为教学质量好, 贫下中农子弟多的原因,内 江四中是空军招飞的指定学 校。我在四中三年,头两年 每年都有一位学生幸运地成 为航校飞行学员。1976年 冬,终于轮到我了,内江市 、内江地区两轮体检一路绿 灯。正当我陶醉于翱翔蓝天 的美梦之中,一天傍晚,父 亲把我叫到了静静流淌的沱 江边,低声却明白无误地告 诉我:我不能参加接下来的 政审,他也不会在政审表上 签字。我的愤怒可想而知: “为什么?为什么我不能参 加政审?为什么你不会签字 ?”我的怒吼让父亲沉默了 ,过了好半天才说,因为家 庭出身——空军招飞是要查 祖宗三代的。出身怎么了? 每次填表,出身一栏,我填 的都是革命军人,我们的身 后就是部队营房,难道这个 还会有假? 父亲说这个当然不会假 ,关键是他当初加入的那支 部队。大院子女一般都知道 谁谁谁的父亲是国民党过来 的,属于解放战士。莫非父 亲也是?父亲大约看出了我 的心思,解释说:“我不是 解放战士,我加入的那支部 队叫‘边纵’,全称是中国人 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你 爷爷是马锅头,家里有几十 匹骡马,属于管制分子。” 见我沉默不语,父亲安慰我 :“空军当不了,过两年, 你还可以当陆军嘛。” 1976年夏,我们全家随 父亲转业回到了云南。到了 云南我才发现,云南遍地都 是“边纵”。我大伯、姨父, 父亲当时负责筹建的西双版 纳广播电台发射台的两位副 手加上他,全都是“边纵”出 身。 之后,我在省民委招待 所遇到范嘉乐老前辈,在昆 医附一院又遇到了许铮书记 ,在科尔沁草原与杨苏老师 同处一室。 这支曾经击碎了我飞行 梦想的部队的轮廓,渐渐变 得清晰和丰满起来。但越是 清晰丰满,我越是感到难以 理解。这支部队的知识分子 超过了三分之一,其中,毕 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的就有一 百多人,云大、师院更是高 达数千之众。这些人大多出 身于富裕之家,衣食无忧, 他们参加革命的目的,显然 不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相 反,在他们亲手埋葬的那个 社会中,他们是真正的既得 利益者。 这让我对这支部队的起 源、发展壮大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我几乎找遍了所有能 够找到的关于这支部队的史 料、沿革、人物传记,终于 明白了,只有一种解释—— 信仰。 为了信仰,他们可以背 叛自己的家庭和出身; 为了信仰,他们可以毁 家纾难; 为了信仰,他们可以粉 身碎骨,在所不惜! 正如和耕老前辈说过的 那样:我这一辈子跟定了毛 主席、共产党,哪怕再关我 二十年,杀我的头,我也不 会拆除毛主席的雕像! 我想说,这就是信仰的 力量。 我还想说,家国天下, 既是一种豪情和担当,也是 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生生不 息的源泉。 2021年1月25日一稿于曲 靖 2021年2月19日二稿于曲 靖 2021年6月11日三稿于曲 靖 精彩页 第一章 毕业于西南联大、先后担任中共滇南工委书记和四川省委副书记的著名作家马识途曾为朱家璧题词:“一生革命名扬三迤①,鞠躬尽瘁光照千秋。” 毫不夸张地说,朱家璧就是“边纵”的一面旗帜。 在昆明安康路朱旦生寓所,我告诉朱旦生大姐,我和我的父亲都曾经是朱司令员手下的老兵。而且非常幸运,1982年我在西双版纳州原副州长刀有良家见过朱司令员。刀有良跟那个年代一般少数民族干部不同,他是南京解放后从中央大学考入二野军政干校,后随野战大军返回云南的。195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刀有良出任副州长。那一次,朱司令员是利用到西双版纳出差的机会,专门到刀有良家看望其遗孀的。 据朱旦生回忆,她父亲的名字按家族字派本来叫朱嘉弼,而非朱家璧。“朱家璧”是1947年昆明报纸和坊间误传父亲在滇西“暴动”误用所致。既然报纸都连篇累牍地登了,朱家璧索性也就认了,朱嘉弼从此变成了“朱家璧”。 朱家璧是云南龙陵象达朱家村人,生于1910年11月。其叔父为龙云手下五大师长之一的朱晓东,先后担任过滇军38军99师中将师长、云南省民政厅厅长。因为这层关系,1928年,朱家璧不满18岁,即与两位堂兄一起进入前身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的云南军官教导团学习。两年后,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又称黄埔八期。黄埔军校在别人眼里可能非常神秘,甚至可以说“神圣”,但在云南人看来却并非如此。因为黄埔军校三分之二的教官来自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孙中山先生向当时主政云南的唐继尧要来的。因此,也可以说,黄埔军校的前身,就是出过新中国两位元帅的云南陆军讲武堂。 中央军校毕业后,朱家璧返回云南,加入滇军。 如果按照这一轨迹发展下去,到抗战爆发,朱家璧出任滇军旅团级军官毫无悬念。但他却偏偏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一条与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地位背道而驰的道路。 朱旦生说,她父亲从小就喜欢读书,这一点深得朱家璧叔父朱晓东的喜爱。高小毕业,朱家璧即被叔父接到昆明继续学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思潮席卷全球,渐渐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思想运动。在昆明求学期间,朱家璧接受了无政府主义影响,为此还专门学习了世界语。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是为物质利益服务的,权力本身并不是终结。无政府主义虽然也认同物质利益,但同时又认为权力优先于物质,因此,他们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统治。在他们看来,甚至连民主也应该抵制。因为民主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但两者之间,也不乏共同之处。比如,他们都相信阶级斗争,主张废除私有制,推翻国家机器。 其中,对朱家璧影响较大的是巴金。朱家璧最早接触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书籍,就是巴金的《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安那其主义即无政府主义的音译)。 还有一个人,对朱家璧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共云南地下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的李鑫。李鑫也是龙陵人,是朱家璧的同乡。许多资料介绍,1929年5月,李鑫在个旧发动工人暴动时被捕,后押解到蒙自遭国民党枪杀。其实,李鑫曾先后两次被国民党当局抓捕。李鑫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参加过五四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广州毛泽东主持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受党派遣返滇筹建云南地下党组织。云南1925年就建立了共青团组织。李鑫返滇后,首先发展了云南共青团负责人吴澄等人入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云南第一个党小组。1926年11月,由李鑫主持召开会议,成立中共云南特别支部。1927年2月,中共广东区委派王德三返回云南,在原“特支”基础上,成立中共云南特别委员会,李鑫任委员。1927年李鑫第一次被捕后,龙云念其年轻有为,为云南少有之青年才俊,加之朱晓东出面担保,便将其释放。李鑫出狱后,曾短暂在朱晓东任师长的滇军38军99师担任政工处主任,朱家璧就是在那时认识李鑫的。李鑫与普通士兵打成一片,让朱家璧充满了敬佩,并由此影响了他的一生。李鑫的英勇就义,让朱家璧认清了国民党的反动嘴脸,对共产党人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英雄气概充满了敬意。当然,那时的朱家璧非常年轻,对共产党也不甚了解。 朱旦生说,她父亲思想的真正转变,始于日寇侵占东三省的“九一八”事变。面对山河沦陷的奇耻大辱,血气方刚、刚刚考入军校的朱家璧给自己定下了四条规矩:一、不结婚;二、不逛窑子;三、不喝酒;四、不睡枕头。 1933年中央军校毕业返滇后,年轻的朱家璧开始寻求救国救亡之路。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众哲学》《母亲》《夏伯阳》《铁流》等大量进步书籍。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本来就有相通之处,他的思想很快发生了转变——由无政府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1935年、1936年,红军长征两次途经云南,时任滇军连长的朱家璧萌生了率部投奔红军的想法,但因好友同时也是其手下排长的张士明突发高烧而未能成行。直到1938年2月,经贵州籍八路军高级参议周素园介绍,朱家璧终于来到了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贲张的圣地——延安。 在延安,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