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阿云嘎文集(5种共9册)(精)
分类
作者 阿云嘎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内蒙古已故著名作家阿云嘎的作品文集,包括长篇小说、纪实文学、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儿童文学、创作谈,还有国内作家、评论家对阿云嘎的评论,共九卷本。文集中包括他的长篇小说《满巴扎仓》,这部作品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和出版后,在国内文学界产生相当的影响,被认为是后新时期以来,蒙古族小说创作,乃至中国少数民族创作的重要收获。而他的短篇小说,《大漠歌》《赫穆楚克的破烂儿》《“浴羊”路上》等都有相当的影响,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文集中还相当数量的作者由蒙古文字创作的作品,首次被翻译成汉语出版。
目录
第一卷 长篇小说
第二卷 长篇小说
第三卷 长篇小说
第四卷 纪实文学
第五卷 中短篇小说
第六卷 中短篇小说
第七卷 中短篇小说
第八卷 儿童文学、散文
第九卷 创作论、作品评论
序言
玛拉沁夫
阿云嘎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蒙古族
作家,也是一位宽厚、公正的善良人。阿云嘎夫人乌日
娜同志给我写信,请我为阿云嘎文集写篇序言,我责无
旁贷慨然应允。
1978年,我在内蒙古文化局工作期间,主持举办了
拨乱反正后第一次全区青年文学艺术创作班,当时参加
的人员很多,分母语和汉语两个班。母语创作班上一个
身材壮硕的青年写的一篇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到人物
结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从鄂尔多斯选送
来的阿云嘎。后来我调来北京,虽然接触少了,但对于
阿云嘎的创作一直关注着。这次创作班后,阿云嘎的文
学创作一发不可收,不但用母语创作,后来则是蒙古文
、汉文同时写作,而且得心应手,连续三次获得内蒙古
文学创作政府奖“索龙嘎”一等奖,一次获得全国少数
民族文学骏马奖,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的长篇小说《
满巴扎仓》不但获得文学界的好评,还译成英语在国外
出版。在这几十年里,我们无数次地在颁奖会、笔会上
相遇,谈及他的文学近况,他只是淡淡地说:“在搞一
个东西,每天不写点东西好像这一天就过不去。”这朴
实而坚毅的文学情愫,这挚爱生活深谙艺术的创作理趣
,这一丝不苟永攀高峰的精神境界,使他成为享誉文坛
的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作家。就是这样一位创作上正爬
坡冲顶、万千读者待读他新作的作家,却在2020年六月
因病突然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世界。听到阿云嘎
盛年离世,让我这耄耋老人潸然泪下。老天不公啊!这
也是我在92岁时仍为《阿云嘎文集》写序的因由。
阿云嘎是鄂尔多斯高原上出生长大的牧人之子,天
生敏悟,好学上进。参加工作的初期他在鄂尔多斯报社
工作了十五年,是大家公认的好编辑、好记者。他还做
过多年的行政领导工作,担任过伊克昭盟盟委(今鄂尔
多斯市委)秘书长,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政绩突
出。在此期间他到基层挂职锻炼两年(出任伊金霍洛旗
旗委书记),是人们心目中为民办事的好干部。1996年
根据工作需要他任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后来连续两届
任内蒙古文联主席。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蒙古民族
沉稳、平和的性格特征。阿云嘎是新时期内蒙古文学的
杰出代表。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涉足文坛。从最初写
诗到专攻小说,从蒙古文写作到蒙汉双语写作,他在文
学创作的道路上从未停歇探索突破的脚步,并且硕果累
累,进入新世纪,他的创作进入了巅峰状态。在他的笔
下,蒙古族短篇小说被锤炼得更加精湛。他优秀的短篇
小说和史诗般的中长篇小说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当代蒙古
族小说创作的丰碑上。
阿云嘎是一位低调的作家。对自己的作品从来不张
扬,总是谦虚地请教老作家,不断提高作品的品味。四
十七年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人间》《有声
的戈壁》《燃烧的水》《拓跋力微》《满巴扎仓》以及
《草原上的老房子》等;中篇小说《幸运的五只山羊》
《雪落无声》;中短篇小说集《大漠歌》《阿云嘎短篇
小说集》(三人合集)、《阿云嘎小说精选》《天上有
没有铁丝网》《赫穆楚克的破烂儿》等。另有一部《小
说创作谈》,还有不少散文随笔和评论文章刊登在各种
报刊上。短篇小说集《大漠歌》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
文学创作骏马奖。短篇小说《大漠歌》还获1988年《民
族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满巴扎仓》获第三届
“朵日纳”文学大奖,并获2016年“乌兰夫基金”奖。
阿云嘎的小说被介绍到英、法、德、蒙古等国家。
注重草原生活,展现历史沧桑是阿云嘎目光较为集
中的领域。他的不少短篇作品都描写了牧民的真实生活
情景,将他们的内心情感细致生动地描写出来,充满草
原生活的气息。他是一位擅长构思故事,刻画人物的作
家。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和故事相随出现,自然而然,
水到渠成。包括寓言式的传奇故事也是如此。阿云嘎小
说中的人物无论是轻描淡写还是着重刻画,读者都会感
觉到栩栩如生。小说中的人物,绝大多数是平民化、生
活化的,而且是取向低调的形象。
阿云嘎的小说语言表达自然朴实,充满灵性,具有
极强的表现力,往往可以自然而然地把人带入情境,以
至于平中见奇,淡中见趣,于简单中见深意,能够在不
雕不琢间自成一格。他的小说既有草原文化神韵,又有
全球文化意识,具有深刻的文化洞察力和丰富的审美性
,并升华为普遍性的人文价值观。
阿云嘎近几年创作的长篇《满巴扎仓》思想性艺术
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小说以蒙药学院满巴扎仓为背
景,生动地描写了19世纪后期鄂尔多斯高原雄浑壮阔的
社会生活。故事情节奇特,矛盾冲突激烈复杂。小说结
尾把蒙药药方以手抄本的形式散发给社会公众,以拯救
被病魔缠身的人们,表达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思想,
小说构思巧妙,寓意深远。
阿云嘎用作家的敏锐灵感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支撑点
,他关注草原的独特文化氛围,陆续创作了一批具有鲜
明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学作品。他的小说真实地再现了
草原生活和时代气息,充满独特的魅力。小说生活气息
后记
乌日娜
在我老伴阿云嘎去世三周年之际,在自治区党委宣
传部、自治区文联的关注和支持下,《阿云嘎文集》出
版了。阿云嘎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从一个牧人之子成
长为能用蒙汉文双语创作的作家,用文学之笔书写他对
草原、对故乡的爱,坚韧执着、义无反顾,艰辛却也快
乐。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沉甸甸的。文集里凝聚着他的
毕生心血,也饱含着亲朋好友们对他的厚爱。
阿云嘎的故乡是鄂尔多斯。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成立那一年的腊月初十,阿云嘎出生在鄂尔多斯市鄂托
克旗包乐浩晓苏木。那是一片荒凉但文化底蕴厚重的草
原。那个地方叫敖伦淖尔,意即“很多的湖泊”。说是
“湖泊”,其实就是一些水泡子,那是一片下湿地,地
底下渗出的水天长日久形成了“湖泊”。雨水好的年头
,湖泊就更多一些,水更深些。有一条河叫南陶思图河
,从那里流过。在月夜,走上北边的高地往下看,那些
大大小小的湖泊反射月光,像清冷的月亮。一面面大小
不一的镜子,煞是好看。
从敖伦淖尔那些湖泊往西大约走二十华里,有一处
高地,那里有一个敖包叫海流图敖包。敖包西北五六里
地曾有一户人家,那就是阿云嘎的家,一个普通的牧民
家。这是命运的安排,他的故事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命运把他安排成那里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许
多事情可能就被确定了。比如容貌,嗓音,眼神,思维
方式,都是从那里来的。他是敖伦淖尔的孩子。在他很
小,还不记事的时候,就被确定为一位高僧的转世灵童
备选人之一。经过一整套严格的寻访程序后,有两个孩
子被确定为备选对象,其中一个就是阿云嘎。如果是在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话,很可能最终会被确认为转世灵童
,坐床当活佛。没多久就解放了,这事也就被搁置下来
。那一段特殊的“备选”经历没能影响他的成长,但使
他敬畏宗教,对宗教格外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
的成熟,在磨练他正直善良,沉稳大度的品德方面产生
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阿云嘎故乡的风土人情很独特。在人烟稀少的草原
上,牧民们聚到一起就喜欢唱歌,那里的人几乎都能歌
善舞,一晚上不重复地唱很多民歌。在略显孤寂的夜晚
,长辈也会给他讲各种传说。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他
从小就喜欢读故事,喜欢唱歌。夏天放羊的时候,他常
常会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的云发呆,那些云仿佛是故
事里的各种人物,角色,异常生动。他的想象力大概就
是这样行形成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到课外活动时
间他就同小伙伴们跑到新华书店看书。没钱买书就站在
那里看书,直到人家下班关门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并
且记住看到了哪一页,第二天继续接着看。老师告诉他
,去文化馆办一个借书证就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书。老师
还告诉他,小说里的故事都是编出来的。写那些故事的
人就是作家。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当
作家。一个蒙古族少年的文学梦就这样诞生了。1964年
他考上了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今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翻译专业。上蒙古语课的几位老师都是著名文艺评论家
,讲文学课既深刻又生动。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对文学
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写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在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学习期间,正值“文革”动乱,
很多好书都被视为“毒草”。学校图书馆的墙角堆满了
准备当废纸处理的各种书籍。他在那堆书里找到了世界
名著:《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
列尼娜》。还有《沫若文集》、《鲁迅全集》和《文艺
报》合订本,此外还有《建国十周年优秀作品集》等珍
贵书籍。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阅读
这些文学精品,遨游在文学的海洋里。尤其是《文艺报
》上的文艺评论令他耳目一新,懂得了很多文学创作的
基本理论知识。对他来说,那一段的学习就是他的文学
启蒙课。
1968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鄂尔多斯报社蒙文编辑部
工作。采访之余总想把新闻稿写成文学作品。但是一次
也没成功。在一次下乡采访时遇到《内蒙古日报》记者
仁钦忠乃老师。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1973年在《内蒙
古日报》蒙文版发表了处女作,诗歌《鄂尔多斯沙漠的
春天》,从此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在文学创作的初期
,阿云嘎写了不少诗歌,但是发表的只有两首。面对着
频繁的退稿,他没有气馁,没有退缩,调整了思路,试
着写小说。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是1976年发表在《内蒙
古日报》蒙文版的《鹰飞不过去的地方》。没过多久,
他的第二篇短篇小说发表在蒙古语文学期刊《花的原野
》上,对他来说这是极大的激励。他的写作兴趣越来越
浓,接着又写了好几篇短篇小说。虽然起步艰难,反复
修改,但是他的创作劲头越来越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
代,他似乎终于找到了写小说的秘诀。1984年短篇小说
《吉尔嘎拉和他的叔叔》获内蒙古最高文学奖-第一届
索龙嘎一等奖。1987年短篇小说《大漠歌》获第二届索
龙嘎一等奖。1990年中篇小说《浴羊路上》获第三届索
龙嘎一等奖。连续三届三个一等奖,三连冠!面对如此
振奋人心的荣誉,他没有自满
书评(媒体评论)
医学的背后隐藏着善良、宽容和怜悯,若是能
真正学好医学,心灵就会变得宽宏纯净,并能悟到
人生的本质。《满巴扎仓》的核心理念就在这里。
这部作品张扬的道德良知,是提倡尊重自然、良心
,并与世界对话,弘扬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
信义,这是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梁鸿鹰(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文员会副
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大漠歌》是阿云嘎的前期小说的代表作,从
整篇小说看,主人公吉格吉德执拗、倔强的性格、
对牵驼生活的向往、执著、恰好反映了悠久的草原
生产方式所形成的心理积淀。吉格吉德与青年、爱
人及新鲜事物的矛盾,显示了开放与封闭的矛盾,
表现了现代文明与草原古老传统之间的尖锐冲突,
从而折射出特有的处于历史转折新的交替时期草原
的情景,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大漠歌》具有了
深厚的审美价值内涵。
——刘成(内蒙古大学教授)
阿云嘠是一个有意识地挖掘和展现民族文化的
作家,其小说如同陈年老酒,越品越觉淳厚。鄂尔
多斯是阿云嘎的故乡,也是蒙古族文学版图上的重
镇。古老、神奇的鄂尔多斯高原以浓厚的文化积淀
和无尽的文化魅力哺育了诸多文学才子,造就了蒙
古族文学的亮丽风景线。对于阿云嘎来说,鄂尔多
斯高原有永远挖掘不完的文化宝藏,其小说的很多
故事均来自于这片土地。
——满全(内蒙古作家协会主席、内蒙古师范
大学教授)
精彩页
满巴扎仓
第一章

距今一百二十多年前一个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的深夜,一位姑娘骑马疾驰到满巴扎仓寺院所在的图海山下跃下马背,便顺着通向寺院的石阶向上跑去。据说有五百六十四个台阶的这条石阶路在不断的闪电和白花花的大雨中蜿蜒直上,其顶端仿佛钻入了云霄。姑娘一口气跑上去的时候,一道闪电闪了一下,这座远近闻名的寺院被照出了个模样:药王殿伫立在正中央,沿着它周围的山坡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次第坐落一些僧舍。所有的这些在夜雨中影影绰绰,在闪电中却又显得惨白,看着不由让人心悸。药王殿东南端有一座高墙砖瓦院,姑娘跑过去敲门,打得门哐哐直响。
“师父,开开门啊…”
天空中不断电闪雷鸣,满巴扎仓寺院上空一阵喧嚣,大雨倾盆。
百余年前,鄂尔多斯是一个雨水丰沛的地方。就说故事开头的那天吧,白天本来还是一个大晴天,到了下午人们就看到那个叫乌仁都西的山顶上布满乌云。起初,云在那里不移不动的,夕阳西下时却翻卷而来。人们知道暴风雨就要来了。于是,放牧的人们尽早把畜群往家赶,留在家里的人们抓紧把牛粪柴火往家搬,去乡亲家瞧病的满巴扎仓的喇嘛们趁雨还没下,也往寺院快马加鞭,草原上呈现了一片慌忙的景象。就这样,到了晚上暴风雨惊天动地地降临了。刚开始的时候,乌仁都西山顶不断电闪雷鸣,没多久转到东边有名的黑龙贵峡谷口,再从位于高山深处的奇异石头棋盘上狂飙而过后向满巴扎仓袭来。瓢泼大雨没有停息的样子,满巴扎仓四周闪电不断,一直持续到深夜。几天之后的一些消息证实,这场大雨殃及很多地方,引发了不少灾情。距满巴扎仓向西三十华里外的黄河那夜发了大水,据说岸边船家的茅草屋连人带畜被卷走得没了踪影,黄河西岸的回民田也大范围遭了殃,满巴扎仓附近的几群羊也被洪水冲跑走了。然而,当晚谁也不知道发生着这么多的事。不管是满巴扎仓的喇嘛们,还是远近的牧民,都猫在各自的家中,等着雨过天晴。在这样的大雨中奔走野外的人,兴许只有刚才这么一位姑娘。
看来像是遇到了什么紧急的事,那个姑娘站在那座庭院前,一个劲儿地擂门,擂得越来越响:“师父,能给我开开门吗?……”
过了许久,院子里灯光一亮,有一个人走到门口,被雨水浸透的木板门沉闷地响了一声,终于开了。门内站着一个四十开外的健壮喇嘛。他是满巴扎仓的名医旺丹。
“旺丹师父,我是旗府东协理家的家仆。我家夫人从中午开始又吐又泄的……”那位姑娘像是掉进水里又爬出来的人一般浑身湿透了。
“啊,进来说吧……”
姑娘走进了名医富丽堂皇的堂屋。 “你说是夫人身体欠佳?”这个叫旺丹的喇嘛手里握着一只大玛瑙鼻烟壶,脸色阴沉着问她,显然对她在这样的雨夜请他出诊而不满。
“夫人从中午开始上吐下泻的,到了傍晚就开始昏厥了。”姑娘虽说是仆人,但毕竟是大户人家的丫头,话说的还算清楚利落。姑娘说毕从怀里拿出一条短的哈达,上面托着一两银子:“我们老爷说这是请您的礼金,等您去了另有重谢。”
见了银子,旺丹脸色好了很多。“病痛这个东西,谁都可能遇到的,不必如此客气。”他把哈达和银子搁到一边说:“那么,现在就动身吧。不过,得下山找我的马,会费一些时间的”。
“您不用找您自己的马,我是牵了一匹马过来的。”
“那就省事了。”
旺丹腋下夹着药囊跟着姑娘出门。寺院房舍间到处都是水,山涧里洪水在咆哮。在不停闪烁的闪电光中他们俩尽量找一些水少的地方走着,走到了那五百六十四个台阶的口子上。旺丹撩起袍子的边角,跟姑娘并行走下去。就这么一小功夫,旺丹已经浑身湿透,但他心里还是很愉快的。
旺丹满巴[即医师,藏语。]跟旗东协理是老朋友。东协理家有病有灾的,都会请他。一去那里,协理会捋着山羊胡子亲自招待他,其夫人苏布道达丽唱着歌给他敬酒。东协理是现任旗王爷的亲哥哥,十年前跟其弟争夺王位,败给了其弟,就挂了个协理之名,搬出官邸隐居了乡下。但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仍然财大气粗,富有得让人咋舌。每次请旺丹去瞧病,他都会用不少银两酬谢。所以,再是遇到了雨夜,旺丹还是高兴的。他寻思,来请时都有礼金,要是去治好了他老婆的病,怎么也会赏赐我一个四条腿的牲畜,让我牵着或赶着回来的吧。再说,协理家不是还有一个牧羊女诺日吉玛吗?……
天再度闪电时,旺丹无意中瞥见姑娘的耳垂上有一个东西亮闪闪的。他不会不知道那是金耳坠。
旺丹立马停下了脚步。
再说是富户人家的丫鬟,但她终究是一个丫鬟吧,怎么会戴这么昂贵的首饰呢?他这么想着,心里不免生疑。闪电光中忽隐忽现的飞崖峭壁开始显得诡异,关乎强盗或鬼魂的诸多故事也开始鱼贯入脑海。他开始后悔了,不该在这样的夜晚跟着一个陌生姑娘出门。所以,他停住了脚步。
“你是协理家新来的仆人?”他问的那个架势仿佛在说你若不给明确的答复,本师父就不再走了。
“师父您不认得我了?今年春天您来协理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