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十四五”规划教材、第五轮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本版教材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需求,以教学和临床实用为前提,对上版教材进行修订,使教材更加实用和规范化,较上版进一步完善了二维码数字内容,为便于教学,教材设有学习目标、思政元素、知识链接、章末复习思考题等。本教材以上一版教材为蓝本,并作适度修订。编写突出专科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教学重点的特点,注重实用操作技术的介绍,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并注意吸收本学科新成果、新技术,保持了教材的继承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目录 上篇 基础篇 第一章 推拿学发展源流 一、远古时期 二、先秦两汉时期 三、魏晋时期 四、隋唐时期 五、宋金元时期 六、明清时期 七、民国时期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二章 推拿知要 第一节 推拿的分类 第二节 推拿的适应证 第三节 推拿的禁忌证 第四节 推拿的注意事项 第五节 推拿时的体位 一、患者体位 二、医者体位 第六节 推拿的介质 一、介质的种类与作用 二、介质的选择 附 膏摩方 第七节 推拿异常情况的处理 一、皮肤破损及瘀斑 二、疼痛 三、骨与关节损伤 四、神经系统损伤 五、休克 第三章 推拿的作用原理与治疗原则 第一节 中医论推拿作用原理 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二、理筋整复,舒筋缓急 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 四、平衡阴阳,调整脏腑 五、增强体质,防病保健 第二节 现代医学论推拿作用原理 一、推拿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原理 二、推拿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原理 三、推拿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原理 四、推拿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原理 五、推拿对泌尿系统的作用原理 六、推拿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原理 七、推拿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原理 八、推拿对运动系统的作用原理 九、推拿对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作用原理 十、推拿镇痛的作用原理 第三节 推拿的治疗原则 一、整体观念,辨证施术 二、治病求本,标本同治,缓急兼顾 三、扶正祛邪 四、调整阴阳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六、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七、病治异同 第四章 推拿手法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 一、一指禅推法 二、?法 三、揉法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 一、摩法 二、擦法 三、推法 四、搓法 五、抹法 第三节 振动类手法 一、振法 二、抖法 第四节 挤压类手法 一、按法 二、点法 三、捏法 四、拿法 五、捻法 六、拨法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 一、拍法 二、击法 三、叩法 第六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 一、摇法 二、扳法 三、拔伸法 第七节 复合手法 一、推摩法 二、按揉法 三、拿揉法 四、勾点法 五、扫散法 第五章 小儿推拿 第一节 小儿推拿手法 一、基本手法 二、复式操作法 第二节 推拿特定穴 一、头面颈部穴位 二、胸腹部穴位 三、腰背部穴位 四、四肢部穴位 中篇 治疗篇 第六章 骨伤科病症 第一节 颈椎病 第二节 落枕 第三节 菱形肌劳损 第四节 急性腰扭伤 第五节 腰肌劳损 第六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七节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八节 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 第九节 骶髂关节紊乱症 第十节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第十一节 肩关节周围炎 第十二节 肱骨外上髁炎 第十三节 腕管综合征 第十四节 腱鞘囊肿 第十五节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第十六节 退行性膝关节炎 第十七节 踝关节扭伤 第七章 内科病症 第一节 头痛 第二节 失眠 第三节 胃脘痛 第四节 高血压 第八章 儿科病症 第一节 发热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泄泻 第四节 疳积 第五节 夜啼 第六节 小儿肌性斜颈 第七节 小儿多动症 第九章 康复病症 第一节 中风后遗症 附 面瘫 第二节 脑性瘫痪 第三节 脊髓损伤后遗症 第四节 周围神经病损 第十章 其他病症 第一节 乳痈 第二节 痛经 第三节 月经不调 第四节 近视 下篇 理疗与保健篇 第十一章 临床常用理疗方法 第一节 理疗的概念及治疗作用 一、概念 二、理疗的治疗作用 三、理疗的适应证、禁忌证 第二节 临床常用理疗方法 一、直流电疗法 二、低频电疗法 三、中频电疗法 四、高频电疗法 五、传导热疗法 六、磁疗法 七、超声波疗法 八、冲击波疗法 九、光疗法 十、水疗法 第十二章 自我保健推拿法 第一节 固肾益精法 第二节 健脾益胃法 第三节 疏肝利胆法 第四节 宣肺通气法 第五节 宁心安神法 第六节 消除疲劳法 第七节 振奋精神法 附 老子按摩法、强颈健骨法、保健按摩法 第十三章 保健推拿法 第一节 全身保健推拿法 一、头面部推拿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