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吴泽霖为中心,通过描述其知识生产的个人史背景、社会学中国化的努力、西南民族研究的多样范式、民族学博物馆实践与种族研究等,对吴泽霖的学术与人生进行全方位阐释,以小见大,分析近代“西学”传入中国后遭遇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以此来呈现民国以后中国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的多样图景,为我们今天构建自主的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提供一个个性化的解读。 作者简介 张福强,甘肃兰州人,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术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青年专家等人才支持计划。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新疆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人生谱系:时代视野下吴泽霖的个人生命史 第一节 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一 家世与家风 二 生活与学术 三 交往与地位 四 身份与职务 第二节 思想形态的知识考古 一 五四运动中的科学精神 二 基督教青年会的社会服务理念 三 美国早期的社会学理论 四 博厄斯学派的人类学思想 小结 第二章 社会学中国化: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社会学者的社会观 一 社会的四项基础 二 社会行为的动力 三 社会冲突的类型 第二节 概念本土化的尝试 一 社会控制的中国化阐释 二 孔子思想的另类解读 第三节 都市社会调查的开展 一 社会调查与社会学调查 二 上海社会救济事业调查 第四节 中国社会问题的症结 一 社会问题的一般认识 二 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 三 中国社会问题的出路 第五节 社会学的学科规范化 一 人才培养和学系建设 二 学会组织和学科发展 小结 第三章 分异与趋同:两个时期的西南民族研究 第一节 西南民族研究的多样范式(1938-1949) 一 学术研究的大转折:社会学向民族学 二 贵州“苗夷”社会:文化历史取向 三 “么些人”的生活:社会问题取向 四 探索边疆如何开发:两种取向的融合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1949-1958) 一 思想的时代性“改造” 二 婚俗中的“封建性” 三 节俗中的“文化遗存” 第三节 两个时期间的范式转换与学术延续 一 从“博厄斯”到“马克思” 二 学术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 三 民族国家建构的知识书写 小结 第四章 平等主线:种族研究与民族文物实践 第一节 现代性现象:种族与种族歧视 一 体质人类学层面的种族 二 社会学层面的种族歧视 第二节 海外民族志:美国的种族问题 一 种族问题是“态度”问题 二 “三圈说”视野下的理解 第三节 平等的“物化”:民族文物事业 一 民族文物事业的实践 二 民族学博物馆的理论 三 与林惠祥的比较分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吴泽霖论著目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