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乐天文豪苏东坡(且将诗酒趁年华)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姜岚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苏东坡的多重性格维度出发,以优美细腻的文笔详细梳理一代文豪几经沉浮的人生脉络,力求还原一个真实具体、鲜明饱满的东坡形象。 目录 第一章 眉州苏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 巴山蜀水,人杰地灵 少年天才,优游成长 美好暗恋,无疾而终 进京赶考,初露锋芒 苏家父子,名动朝野 母亲病故,蛰居故乡 第二章 初仕凤翔 一入宦途深如海 新官上任,贤良爱民 虔诚求雨,对论神鬼 结怨结缘,是是非非终有果 生离死别,一如云聚云散 出川赴京,永别故乡 第三章 风起云涌 光阴辗转话流年 变法漩涡,与“拗相公”的抗争 任职杭州,美景如梦,一生至乐 前往密州,扶贫灭匪,深孚众望 赶赴徐州,抗洪救灾,安民有道 第四章 归去来兮 此心安处是吾乡 “乌台诗案”,命运的转折点 一朝入狱,死里逃生 被贬黄州,“文人农夫”怡然自乐 泛舟赤壁,借古伤今 炮制美食,饮酒夜游 人在旅途,且歌且行 第五章 功名如幻 人生起落是寻常 鲜花着锦,重返京都繁华地 西园雅集,文学美谈传颂千古 不相为谋,文坛大家与理学宗师的争辩 名士本色,刚直不阿遭弹劾 第六章 逆旅行人 天涯踏尽红尘路 重返杭州,治西湖,修苏堤 湖山依旧,人事全非 再三请去,远离是非地 奔波劳苦,两年阅三州 第七章 流放岁月 人间至味是清欢 谪居惠州,苦中作乐,随遇而安 朝云辞世,芳魂一缕随风去 远配南荒,东坡不幸海南幸 离岛北归,依依惜别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参考文献 序言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 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 人兮天一方。”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一代文豪苏轼曾身披月 辉,沐浴清风,带着三分醉 意在赤壁下扣舷而歌;也曾 竹杖芒鞋,笑迎风雨,在旷 野竹林中从容前行。 自适的乐天派、孤独的 美食家、富有情趣的生活家 、理性的哲学家……现代人 赋予了苏轼太多的称号,而 苏轼也为现代人留下了丰厚 的文学遗产和无比珍贵的精 神财富。在中国历史文化的 图卷中,这位乐天文豪的光 芒未曾湮灭,历经千年,反 而越发生动清晰。 遥想当年,那个意气风 发的年轻人从遥远的眉州千 里迢迢、风尘仆仆地赶往繁 华热闹的汴京,只想寻到属 于自己的一条康庄大道,以 实现自己匡时济世的情怀和 理想,没想到此后数十载宦 海浮沉,人生颠簸,尝遍了 酸甜苦辣,亦看尽了悲欢离 合。 幸而人生得失总是相互 依存、映照,若只是一路顺 畅、得意、风光,又如何将 人生百味化为余韵无穷、刻 骨铭心的佳词警句?若未曾 经历过岁月沧桑、世事变迁 ,又如何看透生活的真相, 识得人心的珍贵?诸多的不 如意反而练就了苏轼超然旷 达的心性。 逆旅人生路,苏轼且歌 且行。乌台诗案,他一朝入 狱,死里逃生;被贬黄州, 他带着家人开荒种田,化为 “文人农夫”,怡然自乐;流 放惠州、儋州,他亲自动手 搭建茅屋,闲暇时酿制美酒 、研究美食,著书讲学,播 文明于一方……在惊乱的岁 月中,他宠辱不惊,随遇而 安。 苏轼的魅力正在于此。 他睥睨千古,淡然微笑着告 诉后人,得意与失意,都是 人生的常态,懂得放下,乐 观应对,才能更好地前行。 静下心来,读苏轼的诗 词,仿佛跨越千年,和这位 乐天文豪进行一场灵魂的对 话。此时,被城市喧嚣包裹 着的我们,也会不禁自问: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 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 作者 2022年8月 导语 苏东坡“落笔如风雨”,以盖世奇才誉满古今。他满腹诗情,亦是豪放词宗;他画技高超,却也是书法大家;他是一心为民的政治家和慈善公益达人,却也是个嗜茶、贪吃、热爱旅游的生活大师,向来充满情趣,乐天旷达,坚韧潇洒,随遇而安。 精彩页 人们常把苏轼称为苏东坡,这源于其“东坡居士”的别号。苏轼虽然一生颠沛流离,挫折不断,却始终笑对风云,随遇而安。他潇洒豁达的个性自童年起便已养成,是蜀地的山山水水开启了其心智,淘澄了其性灵。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驾一叶扁舟,自长江逆流而上,穿过三峡,便来到“天府之国”四川。四川省地形复杂,气候宜人,在古代称为“蜀”。有着“千古人文第一州”美誉的眉山市便坐落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界,古称眉州。眉州风光秀丽,文化鼎盛,四海闻名。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苏轼多年后回忆起家乡的山水人文,内心既自豪,亦充满温情。眉州自古文风炽热,人杰地灵,在北宋至南宋319年间,先后产生了886位进士。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誉满天下,更令此地的文学盛况空前。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的冬天,眉州眉山城的一户普通人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婴儿便是后来震惊文坛、才耀千古的大文豪苏轼。传说苏轼出生后,他家乡的彭老山突然间草木枯萎、百花凋谢,而在苏轼去世后,彭老山重又恢复了当初草木丰茂的景象。 据此,当地人深信苏轼是“文曲星下凡”。他诞生时,彭老山的灵秀灌注于其一身,而他离去后,灵秀便又回到了彭老山,使得彭老山重新焕发出生机。宋代的谢维新曾在其作品《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中提到此事,称“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 其实,这一类的传说都为后人杜撰,其彰显了人们对苏轼这位乐天文豪的喜爱与敬仰,以及对其旷世奇才的惊叹与向往。有着北宋第一才子美誉的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十分惊人,其诗恢弘磅礴,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迈旷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精练生动,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苏轼“落笔如风雨”,其父苏洵、弟苏辙也不遑多让。苏洵尤擅散文创作,行文凝练流畅、雄健有力,而苏辙亦是北宋知名的文学家,在政论和史论等方面佳作迭出,风格独特,自成一派。 后人盛赞苏家父子“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三苏”可以说是四川眉山流传千年、具有代表性的名片。 苏轼在眉山的灵秀山水间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答任师中家汉公》)每每回忆起童年趣事,苏轼总是津津乐道,心驰神往。 严父慈母,言传身教 苏轼从很小的时候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而这与他所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其父苏洵对苏轼、苏辙两兄弟进行了精心的培育,先是教他们识文断字,又送他们去当地的天庆观北极院读书,拜道士张易简为师。在北极院百余位学童里,天资聪颖、才气过人的小苏轼是最受老师喜爱的学生之一。 之后,苏轼兄弟跟随眉山当地有名的学者刘微之学习属对、声律。苏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加上师从名师,因此到了十岁左右,便能写出一些格外出彩的诗词警句,令大人们都惊叹不已。苏洵曾命年幼的儿子作《夏侯太初论》,而年幼的苏轼不慌不忙,挥笔立即写下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苏洵读到儿子文章中“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一句时,不禁拍手叫好。 苏洵经常外出游学,哪怕出门在外,他也时刻牵挂着子女的学业和品行教育。每每游学归来,他会饶有兴致地和苏轼、苏辙讲述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而两兄弟则围着父亲,听得津津有味。 苏洵游学在外的日子里,教育儿子的责任便落到了苏母程氏的肩上。程氏出身名门,知书识礼,十分重视言传身教。《宋史·苏轼传》中记载,在程氏教年幼的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的时候,苏轼曾问母亲这样的问题:将来自己长大若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愿意? 《范滂传》记载的是东晋名士范滂的故事,他因反抗奸佞之辈而招来了杀身之祸,在决心赴死前,年轻的范滂与母亲做了最后的告别,为不能侍奉母亲终老而深感愧疚。而范滂的母亲却完全能够理解儿子的做法,她强忍悲痛,激励儿子要不畏强权、不惧牺牲。 P3-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