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在广泛参阅国内外城市韧性研究相关文献和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城市韧性的概念与特征,城市韧性评估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案例,并且讨论了基于灾害风险视角的城市韧性评估与规划建设的理论框架,并结合实证研究介绍了团队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 作者简介 施益军,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规划与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Cities、Risk Analysis、Disasters、《国际城市规划》等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韧性提升、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灾害风险 1.2.2 韧性与韧性城市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风险评价理论 1.3.2 灾害系统理论 1.3.3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1.3.4 协同理论 1.3.5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城市灾害与韧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城市灾害研究进展 2.1.1 城市灾害特征与研究内容演变 2.1.2 城市灾害评估方法 2.2 城市韧性研究进展 2.2.1 城市韧性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2.2 城市韧性评估方法 2.2.3 城市韧性影响因素 2.2.4 城市韧性实践演变 2.3 研究评述 2.3.1 城市灾害研究评述 2.3.2 城市韧性研究评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国内外韧性城市建设实践与经验 3.1 纽约——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规划 3.1.1 多种规划持续推进 3.1.2 设计导则技术保障 3.1.3 全面韧性策略制定 3.2 伦敦——政策助力的多维韧性城市 3.2.1 战略规划落地性强 3.2.2 三维韧性行动制定 3.2.3 韧性管理框架搭建 3.3 新加坡——综合全过程防涝规划的水敏感城市设计 3.3.1 生产空间 3.3.2 生活空间 3.3.3 生态空间 3.4 北京韧性城市建设 3.4.1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3.4.2 城市基础设施保障 3.4.3 城市响应能力提升 3.4.4 城市社会多元共治 3.5 上海韧性城市建设 3.5.1 城市生态空间规划 3.5.2 防灾减灾体系构建 3.5.3 社区单元防灾组织 3.6 经验总结 3.6.1 规划先行,持续推进 3.6.2 软硬结合,全面发展 3.6.3 组织管理,结构合理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灾害影响下的韧性城市研究方法 4.1 灾害影响下的城市复杂适应特性及韧性机制分析 4.1.1 城市系统复杂适应性分析 4.1.2 城市系统构成 4.1.3 城市韧性作用机制分析 4.2 城市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方法构建 4.2.1 指标选取 4.2.2 评估方法 4.3 城市韧性评估方法构建 4.3.1 城市系统环境韧性(ER)评估方法 4.3.2 城市系统要素韧性(SR)评估方法 4.3.3 城市系统结构韧性(FR)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实证: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分析 5.1 厦门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分析 5.1.1 洪涝灾害评估方法 5.1.2 多情景下洪灾风险评估与分析 5.2 杭州市中泰街道生态风险评估与分析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山水林田湖生态价值指标体系构建 5.2.3 中泰街道山水林田湖生态价值评价与分析 5.3 长三角地区城市韧性评估与分析 5.3.1 研究区概况 5.3.2 城市韧性评估方法 5.3.3 城市韧性评估与分析 5.4 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韧性评估与分析 5.4.1 研究区概况 5.4.2 城市经济韧性测度方法构建 5.4.3 城市经济韧性评估与分析 5.5 长三角地区城市气候韧性评估与分析 5.5.1 研究区概况 5.5.2 城市气候韧性评估模型 5.5.3 城市韧性评估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中国韧性城市提升对策与规划响应 6.1 强化规划与评估对韧性城市建设的引领 6.1.1 韧性城市理念与现行各类规划融合 6.1.2 开展韧性城市建设评估 6.2 明确发展底线,强化城市韧性管控 6.2.1 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提高城市规模韧性 6.2.2 建设韧性保障留白区,应对城市发展不确定性 6.3 优化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结构韧性 6.3.1 发展多中心组团,提高城市空间结构冗余性 6.3.2 平衡区域发展,提高城市空间结构均衡性 6.4 落实空间功能,增强城市韧性响应 6.4.1 优化存量土地,提高城市空间功能灵活性 6.4.2 促进土地利用混合,提高城市空间功能多样性 6.4.3 优化设施布局,提高城市空间功能冗余陛、快速、公平性 6.5 提升网络联通,实现区域内及时联动响应 6.5.1 强风险防范,提高城市空间网络稳健性 6.5.2 完善道路网络,提高城市空间网络连通性和快速性 6.5.3 优化疏散通道,提高城市空间网络高效性 6.6 搭建AI技术,构建智能化风险监测和韧性评估平台 6.7 多方协调,建立多方利益协同的政策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