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京剧人的美德故事(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封杰//洪露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京剧人的美德故事》一书以小传的形式,讲述了梅兰芳、马连良、周信芳等京剧界100余位前辈艺术家们的故事。书中配有大师们难得一见的舞台剧照,展现了他(她)从事京剧舞台表演、传承国粹艺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掘后辈艺术人才等方面德艺双馨的精神风貌。 作者简介 封杰,出生于1968年,北京人。 《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发表文章百余篇,涉及京剧沙龙、菊坛谈往、人物专访、京剧剧评等栏目。记载了京剧艺术发展的历程,道出了京剧人的心声。十几年来,文章相继发表在《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中国戏剧》《文化月刊》《人民日报》等报刊。 出版著作《京剧名宿访谈》(撰著)《京剧名宿访谈续编》(撰著)《京剧名宿访谈叁编》(撰著)《岳上清晖》(主编)《京剧说苑》(主编)《琴韵——京胡艺术论文集》(编委)《程派完全手册》(编辑)《倪茂才京剧唱腔选》(编审)。策划京剧数字电影《孟母三迁》。 2012年荣获北京京剧昆曲振兴协会颁发的“弘扬京昆艺术特殊贡献奖”。 2013年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颁发的全国戏剧文化奖“戏剧专著金奖”。 现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 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 首都京胡协会理事 北京京剧昆曲振兴协会理事 北京国粹传承促进会会员 河北霸州李少春研究会理事 目录 一人千面的“活曹操”——黄润甫 焚券的义伶——梅巧玲 创老生流派拓表演艺术——谭鑫培 精研戏理 塑造人物——金秀山 一代爱国“伶圣”——汪笑侬 始于热爱 终于专研——龚云甫 一生桃李满天下——陈德霖 力战夸雄武 英雄敢死队——潘月樵 热心公益 古道热肠——尚和玉 “武生泰斗”再现英雄风范——杨小楼 艺高德更高——萧长华 通天教主 桃李天下——王瑶卿 开创武旦先河——阎岚秋 提携梅兰芳——王凤卿 高风亮节 传艺后人——李桂春 德艺双馨的净行艺术家——郝寿臣 严谨认真的京剧传承者——李兰亭 铁肩担道义 戏曲救时局——冯子和 戏里戏外的大英雄——盖叫天 艺德皆令人敬畏——余叔岩 老而弥笃 德艺双馨——姜妙香 遵循“三不争”一腔爱国情——高庆奎 因爱下海 以唱塑人——言菊朋 豁达直爽 艺如其人——金少山 老而弥坚 壮心不已——侯喜瑞 蓄须明志 彰显民族气节——梅兰芳 刻画形象 生动传神——赵君玉 老艺人 新党员——刘奎官 战斗的一生——周信芳 戏里戏外 忠肝义胆——林树森 金玉其声 菊坛君子——李多奎 塑造关公 传扬红生——李洪春 名旦良辅 老旦名宿——孙甫亭 一生辛苦为梨园——尚小云 投身抗日义演 关爱梨园同行——苟慧生 勇于创新 传扬京剧——小杨月楼 演戏一定要有准谱——于连泉 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马富禄 抗敌御辱 深得民心——马连良 才长艺广 活学活用——赵松樵 绝不藏私 倾情奉献——茹富兰 拳拳爱国心 累累家国情——唐韵笙 弘扬民族精神 耕耘京剧艺术——程砚秋 勇于拼搏创新——徐碧云 传承有序——陈鹤峰 慰问最可爱的人——谭富英 爱戏成痴 博采众长——黄桂秋 继承旦行风采 传扬京剧艺术——黄玉麟 教戏一丝不苟——孟小冬 追求艺术 清贫人生——杨宝森 践行艺术理想——奚啸伯 令人难忘的“坤旦领袖”——雪艳琴 苦心学程 偷艺成名——新艳秋 谦抑谨慎 金嗓铜锤——王泉奎 为传承京剧奉献一生——李万春 斧钺不避——叶盛章 清醒与通透——李盛藻 足智多谋——章遏云 强调品位的丑角——孙盛武 宝剑锋从磨砺出——李宗义 超群绝伦 思想崇高——叶盛兰 遵循章法 开创先河——裘盛戎 武将气度 直面人生——高盛麟 千锤百炼 以身许党——袁世海 “一代儒伶”的风骨——赵荣琛 德艺双馨的大武生——张世麟 勤学苦练 玉汝于成——宋德珠 武生翘楚 桃李芬芳——王金璐 梅门弟子第一人——言慧珠 新中国的文化使节——张云溪 德艺双馨的全才艺术家——李少春 艺精德劭 勇于创新——李金泉 君子歌处秋色浓——张君秋 勤学不辍 “北丁南言”——丁至云 桑榆未晚 只争朝夕——毛世来 刹那芳华 耀世伶影——李世芳 锲而不舍 博采兼收——童芷苓 京剧界的“老革命”——李和曾 艺高德劭——李慧芳 下辈子,还做京剧演员——李玉茹 心中有党 奉献终生——方荣翔 孜孜不倦追求人物个性刻画——吴素秋 自我降薪让职——厉慧良 不忘师恩 永怀于心——王玉敏 丑行难得 艺德亦是——张春华 目光灼灼“活曹操”——景荣庆 扎根祖国大西北——李鸣盛 德艺双馨的“红嫂”——张春秋 勇敢做自己的“刀马旦”——云燕铭 艺无止境 融汇贯通——关正明 自强精进 锲而不舍——小王桂卿 守本创新 提携后人——杨荣环 爱憎分明 独具一格——关肃霜 承上启下的典范——程正泰 执着无悔 谦逊进取——汪正华 传承风范 谦虚做人——谭元寿 因热爱而恒久——李蔷华 好学求艺 转益多师——马长礼 传道敬业 为戏而生——杜近芳 济世相传 推陈出新——李世济 毕生精力 传承梅派——梅葆玖 硕果满神州——李鸣岩 对戏热爱 对党忠诚——刘秀荣 飘洒俊逸 稳练挺秀——张春孝 博采众长 为己所用——吴钰璋 师恩大于天——张学津 家贫志坚 终成翘楚——杨秋玲 草原上的雄鹰——李小春 序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 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 与传承传播,对文艺工作多 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增 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被提 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国粹”戏曲艺术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 灿烂文化星空中一块巨大的 瑰宝。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 期,戏曲都是起到“教化功 能”的重要育人手段,曾经 是中国人最喜爱的艺术形式 和生活中自娱自乐的方式, 老百姓就是通过观看戏曲表 演来明辨仁、义、礼、智、 信,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可 以说戏曲影响着历代中国人 的人生追求、道德情操和思 想境界,更是承载着本土文 化和老百姓生活点滴的巨幅 画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尤其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和 冲击下,沉淀着古代文化特 征和审美的传统戏曲,在大 众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部分当代年轻人将之视作 老古董,不仅对戏曲的艺术 形式缺乏了解,还普遍不具 备传承保护的意识。 《京剧人的美德故事》 以戏曲大师们艺术生涯的三 两事,折射出他们敬畏传统 、谦卑热忱、德艺双馨、做 事先做人的精神境界,可作 为高校艺术赏析课程辅助教 材使用。本书撰写的初衷, 是为了探索当代高校“课程 思政”的新形式,以云南省 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以传统戏曲推进高校思政教 育的实践研究”为基础,通 过笔者所教授课程《云南地 方戏曲音乐应用与实践》中 “课程思政”环节具体拓展的 实践经验,在大师们一个个 感人肺腑的小故事中,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 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能够以理智的高度看待外 来文化、应对不良文化的腐 蚀。同时对提升学生群体的 审美层次、精神境界和文化 素养起到正向作用。 新媒体时代,如何培养 具有一定政治素养和基本道 德水准的人才,是高校思政 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在流 行文化风靡校园并对思想政 治教育提出新挑战的当下,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因势 利导,努力探索与时俱进的 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让“ 国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焕发新 的生机。 《京剧人的美德故事》 能够得以顺利的出版,得到 了社会各界和京剧界人士的 高度关注。在编辑工作之初 就受到马旭苒、肖艳杰、谭 佩、王博、杨秀玲、李想、 孙觉非、黄俊、刘朝永、李 子岩、龚千千等同志的支持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珍贵 的图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 谢!最后,希望这本书的出 版为新时代的传统文化的传 播,展现出中国式的现代文 明。 洪露 2023年3月 导语 《京剧人的美德故事》以戏曲大师们艺术生涯的三两事,折射出他们敬畏传统、谦卑热忱、德艺双馨、做事先做人的精神境界,可作为高校艺术赏析课程辅助教材使用。通过本书,作者将京剧中有关美德的养分传递开来,将中国传统艺术之魂注入青年人的心田,使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优秀艺术永远璀璨辉煌,让中华德育精神铭刻在青年一代心上,并代代传承。 精彩页 一人千面的“活曹操”——黄润甫 黄润甫初为松筠庵票友,后加入戏班。演架子花脸,以念白和做功见长,善于表现剧中人的性格与内心活动,尤以饰“三国戏”中的曹操著名,时有“活曹操”之称。表演艺术集前辈艺人钱宝峰、庆春圃之大成,而加以创造,形成一种艺术风格,世称黄派。晚年嗓音枯竭,但仍能以铿锵有力的念白取胜。 黄润甫以饰演曹操闻名。他演的曹操,不仅用各种身段去刻画曹操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心情、不同年龄的不同状态,而且还善用表情、眼神去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确实达到了“一人千面”的水准。黄润甫演《捉放曹》中的曹操,注重凸显其胸怀大志又暂时不得志的奸雄之态。演《战宛城》中的曹操,展现的是一幅沉湎酒色、放浪形骸的样子,然而又和传统意义上的下流登徒子形象截然不同。演《阳平关》中的曹操,重在展现其魏王气概,那种睥睨天下、气势无双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一次,黄润甫奉旨进宫为慈禧太后演《战宛城》,在被张绣追赶这场戏中,他虽然展现了曹操极其狼狈的一面,但同时又能使其不失奸雄本色,两种情状结合得恰到好处。慈禧连呼:“真是活曹操啊!”又一次,演《逍遥津》中的曹操,当剧情发展至逼挟汉献帝那一幕时,曹操那种欲夺天下的凶恶奸险被他刻画得十足,慈禧看着看着勃然大怒,忘了这是在演戏,竟然大发雷霆要降旨痛责台上的“曹操”。 在《群英会》中,他饰演的曹操依然是一绝,特别是诛蔡瑁、杀张允的那一场,在二将被压走处死时,曹操用冷酷无情的眼神扫视一周,警诫意味十足,仿佛在说:谁敢叛我,我就杀谁!待到执刑者来报“斩首已毕”,曹操拂袖一甩,镇静异常地应了一句“知道了”,接下来舞台上响起“答答答答衣答衣仓”的配乐,暗示曹操此时正在思考蒋干所盗书信到底是真是假,紧接着单皮鼓又响一阵,曹操急将信放到眼前再看一番,神色骤变,将信猛地丢到一旁,接着大吼道:“嘿!”紧接着轻声念了一句:“吾今错矣!”毕。再念:“水军头领换毛玠、于禁掌管。传蔡中蔡和进帐。”后二人进帐:“参见丞相,有何将令?”曹:“老夫斩了你二人兄长,可有怨恨?”二蔡:“违误军令,斩之无亏。”如此一来将曹操奸诈的一面刻画得活灵活现。一声“嘿”,有内疚之意,也有掩饰己过的想法,曹操之奸就跃然台上了,哪怕知道自己杀错了人,却气定神闲,非常符合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个性。 黄润甫说:“汉之曹阿瞒,宋之欧阳方,为吾所最恨者。故吾演两人之剧时,必穷其奸相,发挥无遗,骂之人愈多则我心愈快。凡我欲状之人,必度其品类,察其性情,考其身世……今之后辈,吾每见其所状之古今人物,不问谁何,漫无区别,千篇一律,此实可鄙者也。”黄润甫深入全面地考究人物形象,投入自己丰富的情感,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戏曲人物。 焚券的义伶——梅巧玲 梅巧玲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声名赫赫、技艺非凡的京剧名伶,是徽班进京后推动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奠基人之一。 当一个人饱经磨难后,他会怎样对待身边人呢?一般会有三种:第一种是选择冷漠,冷眼旁观,终其一生。第二种是只要我过不好,别人也别想过好,将自己曾经受过的磨难变本加厉地加给他人;第三种与第二种完全相反。梅巧玲就属于最后一类人。 梅巧玲早年曾被江姓人家收作义子,却饱受义父母的虐待,常常忍饥挨饿。后来离开了江家入福盛班学艺,不想又遇到喜欢用硬木板毒打徒弟的班主。不过,梅巧玲为了学到本事也只好强忍。多年后,出科的梅巧玲做了班主,坚决反对师傅打徒弟的做法和同业中的戏班恶习。无论是对待名演员还是普通学徒,他都特别宽容,尊重爱护他们的行为。当遇到“国丧”,所有演出停止,大家没有了收入,梅巧玲便借高利贷来给演员发薪水,以维护大家的日常生活开销。大家也爱戴他,尊称“义伶”。 梅巧玲的朋友有很多,其中一位是同籍的好友,曾当过清朝道光年间科举的探花,真正是学识渊博,而且还精通音律,官至御史。生活廉洁,两袖清风。此人经常和梅巧玲在一起研究京剧的字音和唱腔唱法,彼此往来非常密切,故而交情很深。梅巧玲知道这位朋友平常的生活景况窘迫,如果对方遇到急需周转的时候,梅巧玲总是诚恳地送钱来帮助他渡过难关。而这位朋友也是每次拿到借款时,不管数额多少,总会写一张字条送到梅巧玲的手中。这样的事情持续了多年。 后来,这位朋友在北京病逝。梅巧玲知道后,急忙赶到家中吊祭。按照当时的讲究,交情比较深的吊客有向孝子表示慰问的社会习俗。梅巧玲见到了老朋友的儿子,从兜里拿出一把借据给他看。老友的儿子看完,有些惶恐。表明家里人知道父亲当年曾跟梅巧玲借款的事,可是目前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偿还,并且一再表示今后一定会如数归还。 P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