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1935年—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中英双方推动下,邀请了全世界范围1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40家参展方,共展示了3000余件中国文物艺术品,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艺术展览。中国政府提供了1022件展品,其中故宫博物院735件。此次展览会是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展览,是一次重大文化事件,影响深远。 长期以来,关于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系统研究成果少见,本书作者在调查大量国内外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回顾并钩沉了展览会期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全景式地再现了这次展览会历史盛况,并着眼于其时代背景和蕴含的政治意义。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首次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编辑出版的《1935年—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目录》全本翻译,该目录收录了三千余件展品的图片和信息,内容包括展品名称、年代、简介、来源和收藏机构等,为我们研究和追踪海外中国文物来源,提供了具有文献与历史价值的重要参考资料,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陈文平,1949年出生于上海,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国家文物局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审委员。先后任职于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流失海外文物、陶瓷史和艺术市场研究。论著包括《流失海外的国宝》、《中国古陶瓷》、《昭陵两骏流失海外真相新证》、《山中定次郎与山中商会》(编译、第一作者)等。 目录 自序 上篇:研究篇 引言 第一章 时代背景:日军入侵与故宫文物南迁 第二章 中国艺展的缘起:伦敦的热心中国艺术人士 第三章 中国烂污:反对声骤起 第四章 成立联合专家组:中英专家共同遴选展品 第五章 上海预展:轰动上海滩的文化盛事 第六章 空前创举:英国军舰运送展品 第七章 伦敦艺展:盛况一时参观者20048人次 第八章 归去来兮:展品返国及去向 第九章 结语 附录 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展出品目录及图说 参考文献及注释 下篇:图录篇 《1935年—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目录》 序言 导言 展品目录 图版 人名索引 后记 序言 退出教席之后,我把主 要精力都用在海外中国文物 研究方面。 记得1982年我曾在上海 福州路古籍书店,购得一册 线装本民国二十四年 (1935)伦敦中国艺术国 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印制的 《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 览会出品目录》。时隔三十 六年,2018年在一场拍卖 会又偶得英国伦敦皇家艺术 学院印制的英文版《1935 年一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 国际展览会目录》,激发起 我对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 会(以下简称“伦敦艺展”) 的浓厚兴趣,于是着手做起 这个课题研究。 伦敦艺展邀请了全世界 范围1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 240家参展方参展,共展示 了3080件中国文物艺术品 ,中国政府提供参展品 1022件,其中故宫博物院 藏品735件。 爱因斯坦曾指出:时间 的变化可以扭曲空间。如果 从时空维度考察伦敦艺展, 就会发现彼时的状况和今天 完全不同。也正是由于这种 时空差异,伦敦艺展那一代 策展人和参展方,抓住了历 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次国际间 广泛合作的机会,用隆重的 方式,向西方世界揭开了中 国古代艺术的神秘面纱,展 现中国传统艺术之伟大,成 功举办了高水平中国艺术国 际展览会。有评论认为“在 整个20世纪都无出其右者” ,此非虚言。 伦敦艺展是故宫博物院 成立之后第一次赴国外展览 ,是一次重大文化事件,它 向西方世界介绍了其尚无缘 得窥的中国皇家收藏,扭转 了欧洲收藏界和公众对中国 文物艺术的成见,其意义重 大,影响深远。显而易见, 伦敦艺展足以涵盖中国艺术 在走向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 来的诸多问题,而它所揭橥 的文化意义,已超越展品本 身,承担着提升国家形象与 加深中英两国政治和文化交 往的重要使命。 本书的“上篇:研究篇” 内容是按照以下的顺序:第 一章以日军入侵与故宫文物 南迁为时代背景展开;第二 章则把读者带到遥远的英国 ,1934年伦敦有一批热心 中国艺术的人士,发起在伦 敦举办中国艺术展的倡议; 第三章叙述1934年10月中 国政府决定参展后,社会上 出现反对故宫文物出国展览 的意见;第四章、第五章、 第六章、第七章构成了全书 的研究主体,追溯伦敦艺展 的轨迹;其中第六章还着重 探讨了中国海外流失文物的 问题;第八章叙述展品返国 过程;第九章讨论了伦敦艺 展的历史、文化意义,还包 括了对伦敦艺展研究的一些 思考。九个章节的相互联系 和前后呼应是一目了然的。 “下篇:图录篇”内容翻 译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 《1935年—1936年伦敦中 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目录》, 共收录3077件展品图片及 3080件展品解说,图文并 赏。门类有:陶瓷、铜器、 金银器、佛像、书画、漆器 、纺织品、玉器与象牙以及 其他文物艺术品。展品解说 文字内容包括展品名称、年 代、简介、来源或收藏单位 等信息,书画则标明作者姓 名。显然,该目录是对伦敦 艺展展品进行介绍与描述的 指南性文本,也是本次展览 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传播媒介 。除中国提供的参展品外, 还包含了众多已经流失海外 的文物信息和国外个人及博 物馆的收藏信息,反映了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物艺 术品在国外的收藏与流通以 及文物流失的真实情况,从 而成为人们获取中国文物艺 术品海外流转信息的一个重 要途径,为我们研究和追踪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提供 了弥足珍贵且具有文献与历 史价值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前,欧美关于文物来 源的研究,尤其是殖民化背 景下文物来源的研究方兴未 艾,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我们国内也在积极开展 相关研究。因此,翻译和利 用这种特殊的、不可多得的 文化和艺术研究资源,付出 精力和时间都是值得的。《 1935年—1936年伦敦中国 艺术国际展览会目录》中文 版首次出版,是一件非常有 意义的事情。 本书撰写过程中,检索 和参考了多种资料,其中尤 以郑天锡《参加伦敦中国艺 术国际展览会报告》、刘楠 楠《北平博物馆参加伦敦中 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史料选辑 》、王世杰《伦敦中国艺术 国际展览会筹画近况报告》 和《申报》《晨报》《世界 日报》等报刊的报道以及庄 尚严、那志良、傅振伦等故 宫博物院参展人员的回忆文 章,当然还包括伦敦皇家艺 术学院《1935年—1936年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目 录》和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 览会筹备委员会《参加伦敦 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目 录》,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 第一手参考资料,客观回顾 并钩沉了那场展览会的历史 盛况,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 极大的帮助及可靠的史实依 据。同时,学界以往的相关 研究成果,也给予我良多启 发和裨益,在引用这些材料 时,书中一一注明了出处。 当今,在全球化背境中 民族文化身份的认知十分重 要,历史文物对一个民族乃 至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对 各民族的自我认识和相互了 解,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尊重文 物的民族、文化背景,承认 文物的普世价值,已经逐渐 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文物 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最 集中、最具体的产物,是物 化的历史、文明的见证,亦 是全世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