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李清照的身上,流淌着叛逆和宗正的血液。其叛逆,如溯洄而上,道阻且长,但她成功地立于水中央,受当时和后世须眉文人折腰膜拜。其宗正,是作最豪放的诗,写最婉约的词。李清照恪守道统,排斥异作,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婉约词树立了一座高耸的丰碑,成为唯一能与苏轼、辛弃疾抗衡的婉约派词人。 女子,在政治上能与最优秀男人比肩的只有武则天;在文学上能与最优秀男人比肩的只有李清照。武则天是帝国女皇,李清照是词国女皇。 她饱经战乱流离,却用生命守护事业,完成了金石录;她向往赌书泼茶的爱情,却以家国为重,鄙视夫君的懦弱苟活;她敢于冲破礼教的枷锁,四十多岁二婚再嫁,却所遇非人,毅然走上法庭…… 作者简介 郭瑞祥,河南温县人,出版有:《诗酒趁年华——古诗词里的诗酒人生》;《郭瑞祥说司马懿:忍出个路人皆知》;《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繁体版本《重说司马懿:忍出个路人皆知》;《<菜根谭>注译赏析》正在出版中。 目录 第一章 闺中:中郎有女能传业(1—20) 李家有女初养成 有竹堂和苏门弟子们 墙里秋千墙外道 常记溪亭日幕 小院闲窗春已深 奇气横溢 第二章 新婚:绣面芙蓉一笑开(21—26) 赵家父子 新婚快乐,作葛天氏之民 美人如花,教郎比拼看 别是一家的狂妄与高论 在家翁和舅翁之间 此情无计可消除 金石玉漱一相逢 第三章 屏居:酒意诗情谁与共(27—41) 纵爱惜、留得几多时 赌书泼茶 编撰《金石录》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末世“世事”苦 却从莱州移淄州 那些亲戚 第四章 南渡:怜杞妇之悲深(47—49) 连舻渡江远 人在江宁,叶叶心心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郡守临阵逃 明诚之死 丧夫之痛 第五章 劫难:飘零遂与流人伍(49—52) 玉壶颁金 渡舟人海 讥刺新科状元 病中再嫁 世俗易安难 第六章 仙逝:风住尘香花已尽(52—75) 《金石录后序》 欲将血泪寄山河 博戏之趣 江山留与后人愁 凄凄惨惨戚戚 我自淑质孤寂终 第七章 身后:自是花中第一流 漱玉卓然任评说 文章千古事 漱玉词和易安体 身后花与酒 附录一:李清照八问 附录二:金石录后序 附录三:李清照生平暨创作简表 参考文献 图书类 论文类 序言 “清照”为鉴 没有人不喜欢李清照, 就看你有没有能力喜欢她。 用今天的话说,她不仅是个 “山东名宿”,也是一面大镜 子,照天照地照大宋——“ 清照”。 读书人的误区在于,明 明应该用“清照”来照自己, 但我们偏偏用自己去鉴“清 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镜 子,家传的、血脉里的,“ 时时勤拂拭”都搞不赢,必 须要悟到“明镜亦非台”,才 有个“转身”处。 转身之前,我用的镜子 有二:一是唐朝一对姐妹写 了一本《女论语》,为天下 女子立规矩,教导女子如何 做女人;二是传统的女德, 三从四德一类的,女孩子应 当娴静、温柔,“行莫回头 ,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 莫摇裙”,很多人就按这种 标准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或 带着这种标准把一个活生生 的女性塑造成了这样的“答 案”。 只有转身之后,才有机 会看到活生生的李清照,才 有机会说——我终于有资格 欣赏李清照了。 李清照自小就贪玩,爱 嬉戏,爱运动,浑身上下充 满青春活力。“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作为闺 中小姐,她把秋千荡得高高 的,站在秋千上笑语欢声, 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玩得 多么开心,在自家玩呀闹呀 也就罢了,有外人来,她往 屋子里跑,衣衫不整,却“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还不忘瞅瞅来人长什么样子 。 很多年了,我一读李清 照,就开始反思我活成自己 讨厌的正人君子模样的这些 年,我居然是这样的一个人 哩—一见不得小女子乐开怀 的样子,“喜莫大笑,怒莫 高声……莫窥外壁,莫出外 庭”,显然我看“唯小人与女 子难养也”太多了。你可以 想见,像“我”这样的男人不 在少数,容不得有个女人像 男人一样旅游、喝酒,“沉 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直爽、豪 放、无所顾忌。直到很多年 后,反复地阅读李清照,反 复地自我反省——我终于被 她感染了,合上书本,口里 就无端地咀嚼起她留下来的 很多个“藕花深处”,开始看 见她的背影,开始一想到词 中的她,也跟着开怀大笑起 来。 此后,我就一直跟着李 清照“撒野”,发现时时处处 ,她都足可以以“资质不足” “染污太深”为借口,拒绝收 我这个不开窍的弟子。 李清照随父亲住在汴京 有竹堂,拜父亲的朋友晁补 之、张耒为师,与这些文学 大咖探讨学问,诗词唱酬, 十几岁便以文学才能名动京 师。她关心时事,二十岁作 《语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 首》影射朝廷,指陈时弊。 李清照不但“纵歌词”, 而且创作歌词、点评歌词, 对包括她师祖苏东坡在内的 北宋文人指手画脚,大加鞭 挞。经历几十年磨砺,她登 上中国文学的巅峰,成为一 代词宗。 李清照不仅能赌,而且 常赌,赌了一辈子,逢赌必 赢,赌出了经验,赌出了学 问。她晚年写了一本《打马 图经》,教子侄们玩“打马” 这种赌博游戏。 崇宁元年,李清照父亲 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 政治上遭受迫害打击。李清 照请求当宰相的公爹赵挺之 营救,赵挺之不肯,李清照 毫无顾忌地写诗讽刺公爹“ 炙手可热心可寒”。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将夫比天,其义匪轻”,而 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却像朋 友一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自古夫妇擅朋友之胜, 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 者,佳人才子,千古绝唱。 ”二人都喜爱金石,每每淘 到新品,“相对展玩咀嚼, 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赵明诚是位书生,虽然 位居阃帅,却没有乱世御敌 的勇气和本领。作为独立的 另一半,李清照不是一味地 迁就和附庸,而是毫不留情 地进行批判,“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她敢于教 导自己的夫君怎样做一个顶 天立地的大英雄。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独 自扛起生活的重担,她既要 在战乱中逃命,又要像保护 自己的眼珠子一样守护好他 们的金石书画,其艰辛可想 而知。但李清照硬是像男人 一样挺了过来,誓将丈夫的 金石事业进行到底,为他们 的爱情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 忆。 这样的李清照,是不是 已经足以打动你了?当然, 要彻底地迷上她,还需要说 说她的“二婚”。是的,她二 婚了,可是,当发现再婚丈 夫张汝舟奸猾贪婪、卑鄙猥 琐时,她便毅然走上法庭, 冒着坐牢的危险与张汝舟解 除婚约。干净不?利落不? 值得崇拜不? 好了,一个身材纤瘦的 弱女子,婉约清丽的女词人 ,爱美爱装扮的时尚女郎, 内心强大,性格坚韧,人格 独立,追求自由。 她叫李清照,立此“清照 ”为鉴。 2023年2月10日 导语 本书为李清照立传,书写她的生平,挖掘她的史料,赏析她的作品,刻画她的形象,定位她的性格,向读者介绍丰满、生动、深刻而立体的李清照,探讨文学女皇产生的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 本书史料全部来源于古籍、出土碑刻和李清照及同时代人物的诗词,并经仔细甄别,去伪存真。不道听途说,不人云亦云,不主观臆断。所以这是一本历史学的李清照传记,不是一本文学的李清照传记。 书评(媒体评论) 关于李清照的书很多, 大众已经对文学史上的李清 照耳熟能详,然而从历史的 角度讲李清照的作品却寥寥 无几。郭瑞祥这本书资料翔 实,角度独特,把李清照还 原到了宋朝大历史中。 ——纪连海 历史学者、 《百家讲坛》主讲 宋朝有很多自强自立的 女子,李清照是最杰出的代 表。了解李清照生平,探究 宋朝女子的精致生活,推荐 郭瑞祥的《李清照》。 ——吴钩 宋史学者、《 风雅宋》作者 父亲李格非、曾外公王 拱辰、远房亲戚欧阳修、丈 夫赵明诚、公公赵挺之、姨 父陈师道、表哥谢克家、师 祖苏东坡、老师晁补之,拥 有如此煊赫的背景和人脉, 她却不想攀附,落得半生流 离,国家不幸诗家幸,在历 史的巨浪中,李清照活出了 自我,她的才华和个性令我 敬佩。 ——袁灿兴 历史学者、 《犬清内务府》作者 郭瑞祥的新著,补上了 我——一个易安词爱好者的 巨大遗憾。新旧党争,靖康 之变,高宗南渡……在这些 大时代的背景之下,重新审 视李清照及她的词作,更能 进入真实的李清照人生,更 能得“诗史互证”之真意。 ——张明扬 历史作家、 《弃长安》作者 精彩页 李家有女初长成 李清照有一位成功的父亲和与众不同的家庭。 古人认为,济水①发源于济源王屋山,两次穿越黄河而不浑,百折千回最终流入渤海。济水在山东境内奔流千里,到宋朝的齐州(今山东济南)恰行程之半。这里得水而润,水涌百泉。泉水最盛之处,在西有趵突泉,在东则为百脉泉。百脉泉伏地而发,泉涌如珠,散珠溅玉,汇玉成流。清风徐来,水面皱起波纹,好似丝绸锦绣,因此取名“绣江”。 绣江之美,东边耸峙着长白山,南边绵延着长城岭,山青岭秀,林木成云。绣江最佳的去处还在北边,这里有周长二十里的莲子湖,波光明灭,流水清澈。湖里种着许多菱藕,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不输北国的旷达,又似江南的妩媚。绣江从湖光山色中穿过,江岸杨柳四季烟,堤外稻菽千层浪,流水中都漂浮着幽香,晨昏里能听见脆鸣。 这块山明水秀的宝地就是齐州章丘县明水镇(今济南市章丘区明水街道)。许多辞官不仕的智者把这里当成隐居的乐土,当成修身养性的世外桃源。 不知何时,一户李姓人家迁居于此,成为这里的豪绅。李家原籍临淄。临淄城是古代大邑,战国时是齐国的都城,官方在这里建立学宫,广泛招收游说之士,他们讲课议论,发表政治见解,探讨治世之道,形成了当时天下最大、最集中的学派活动中心,盛极一时,为人称道,被后世称为“稷下学风”。受稷下学风的浸淫,李家世代书香,学士影从如云,亦为显族。居绣江后,李氏沉寂了一段时间,几代没有显名,不过也衣食无忧。他们除了耕作,就是专心教育子弟、培养后代。到了宋代中期,终于有人登科及第,步入仕途,可惜没有留下姓名。这个人就是李清照的祖父。李清照在《上枢密韩公诗二首并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韩琦)门下”,可见她的祖父也不是寻常小吏,至少在朝廷中结下了人脉。 这位李祖至少育有四个儿子,长子名不详;次子字和叔①;三子名格非(1051?—1111?)②,字文叔;四子名辟非③。其中李格非是李清照的父亲,名声最著,进士出身,工于词章,《宋史》有传。 李格非年轻时对诗赋兴趣不大,留意经学,著有数十万言的《礼记说》。宋朝的进士科,考试内容有策问、诗赋、帖经、墨义等,诗赋分量很重,所以李格非在科考上毫无优势。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改革科举,废除诗赋,专考经义,熙宁八年(1075)又指定了专门的教材,把《周礼》作为优先考试的内容。李格非时来运转,于熙宁九年(1076)(《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十七)金榜题名,是年二十六岁。 李格非得到的第一个官职已不可考。宋朝官制非常严格,三年秩满必须转官调离,元丰二年(1079),他任冀州(治今河北省衡水市辖区)司户参军,主管民政。三年后,因为精通经学,被调任郓州(治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教授,在官办的州立学校督学、讲课,属于自由清闲的文职。 由于父辈是官场中人,所以李格非的婚事也由父亲做主,很早就迎娶了被欧阳修(字永叔,1007—1072)称为“真学士”的王珪(字禹玉,1019—1085)之女。王珪在熙宁年间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元丰年间为宰相,成为一代显宦。李格非攀上这样的高枝,前途不可限量。可惜李格非福浅,第一任妻子过早地去世,他同王珪的关系也逐渐疏远了。 任郓州教授时,李格非应该已经续娶了第二任妻子。新婚妻子也出身不凡,祖父是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的状元王拱辰(字君观,1012—1085)。王拱辰文采斐然,是仁宗朝名臣,做过三司使,元丰初判大名府,兼领河北路,冀州毗邻大名府且同属河北路。应当在这时,王拱辰将孙女嫁给了李格非。王拱辰早先娶薛奎的大女儿为妻,因为妻子去世得早,他又娶了薛奎的三女儿续弦。李格非的岳父是第二任薛氏夫人的儿子。薛奎的二女儿嫁给了文坛领袖欧阳修,所以欧阳修与王拱辰是连襟。李格非、李清照与欧阳修也是远房姻亲。 元丰四年(1081)秋,李格非的夫人王氏在老家章丘明水诞下一女①,就是李清照。时近秋分,天空高远,大地辽阔,清丽明净。最能突出秋天景致的诗莫过于王维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绣江的秋意,宛如《山居秋暝》,李格非于两句诗中各取一字,为女儿取名“清照”。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多数年份里,李格非只能在假期里回家一趟,包括爱女出生他也没有陪伴太长时间。元丰五年(1082)移官郓州后,郓州与齐州毗邻,加上教授的职位比较清闲,李格非有了较多的时间回家与妻子儿女团聚。元丰八年(1085)九月,李格非有一位姓廉的同乡于前一年冬天去世,廉氏后人想要刻石立传,请李格非执笔。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