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上海“孤岛”时期(1937-1941)的一份翻译文学期刊《西风》为研究对象,借用情绪史研究中“情绪政体”的概念及分析方法,在“孤岛”语境中探讨编译者、读者、翻译、观念、情绪及文本流动间的链结关系本书以渐进的方式,透过“情”的视角,论证了“孤岛”作为民国时期的最后一方公共领域,《西风》如何借助这一公共领域的平台,通过其持续的翻译实践将儒家伦理秩序中的“情”加以祛魅,即消解作为道德力量的“公情”(集体之情)而强化作为普遍人性的“私情”(个体之情),并最终推动个人情感情绪成为支撑一个进步国家的中坚力量。 作者简介 胡晨飞,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翻译方向),台湾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2019.4-2019.8)。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史,翻译与文化。截至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并先后以主研人身份参与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月及3项省部级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在外语类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译著1部,参编教材1部。 目录 绪论 一、学术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方法问题 第一章 上海“孤岛”:公共领域的生成与翻译文学期刊的勃兴 第一节 何为“公共领域”?——公共领域形成的四个条件 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公”字解 二、公私对立及“私”观念的演变 三、忠孝同构的生成与断裂 四、公众舆论的话语博弈场 第二节 翻译文学期刊的勃兴——公共领域的“孤岛”注解 一、文学期刊与“孤岛”公众舆论的最集中表述空间 二、翻译与“孤岛”文学期刊的共生 小结 第二章 “孤岛”文学期刊:定量考察与定性考察 第一节 “孤岛”文学期刊的概念界定与量化考察 一、“孤岛”文学期刊的概念界定 二、“孤岛”文学期刊的量化考察 第二节 “孤岛”翻译文学期刊的内容与分类 一、时政类翻译文学期刊 二、文学类翻译文学期刊 第三节 《西风》的“孤岛”画像 一、《西风》的翻译缘起与影响 二、《西风》创刊号考 小结 第三章 翻译在启蒙的延长线上:《西风》文体革命与“孤岛”情绪政体的改变 第一节 “我”之觉醒——“孤岛”情绪政体的转变 一、传统中国社会的情绪政体 二、西洋杂志文翻译与“我”之觉醒 第二节 情绪的启蒙——《西风》文体革命的终极指向 一、《西风》译文的“杂而新”与“私情”的伸张 二、《西风》时政类译文与“私情”的启蒙典范 三、《西风》的西洋杂志文翻译及征文与“私我”的情绪导航 小结 第四章 翻译与重构秩序的努力:《西风》的新女性想象与公众情绪的形塑 第一节 想象新女性——《西风》的“新女性”译题 一、新女性的“情”之焦虑 二、“妇女·家庭”专栏与《西风》的新女性想象 三、《西风》的“婚姻教育特辑”分析与新女性的“情”之出口 第二节 重塑情绪的努力——《西风》的“性”译题 一、作为“性”之情绪庇护所的“西风信箱” 二、“性”的翻译实践与重构“私情”的努力 三、追寻光与真理与重构家国秩序的想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孤岛”时期文学期刊目录 附录二 “孤岛”时期翻译文学期刊分类目录 致谢 插图及附表清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