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代表性的作品,《晓说》靠前季完整收录
★音乐、影视、写作三栖才子的人文知识课
★优选靠前互联网脱口秀,视频点击突破5亿
★世界虽大,可以《晓说》
【张发财、破破的桥、邵夷贝、叶扬、王小山、赵楚、胡淑芬、文冤阁大学士 等火辣点评】
【变态辣椒 激情漫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晓说 |
分类 | |
作者 | 著 |
出版社 | 京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拥有代表性的作品,《晓说》靠前季完整收录 ★音乐、影视、写作三栖才子的人文知识课 ★优选靠前互联网脱口秀,视频点击突破5亿 ★世界虽大,可以《晓说》 【张发财、破破的桥、邵夷贝、叶扬、王小山、赵楚、胡淑芬、文冤阁大学士 等火辣点评】 【变态辣椒 激情漫画】 内容推荐 《晓说》为一档为量身定制的视频脱口秀节目,也是中国靠前档全自由发挥的知识类名人脱口秀,由即兴说历史、评人物、论文化、谈热点、看世界,打造视频化的“专栏文章”。 《晓说》每期节目话题都深受网友追捧热议,自2012年3月起,每周五早8点于优酷视频准时播出,每集节目时长20多分钟。目前总播放量突破5亿次,创下网络播放奇迹,并且输出到高铁、民航客机、高速大巴以及浙江卫视等多方面媒体播出,创下多项纪录,培养了百万高素质“晓说迷”。 目录 《晓说1》 宁财神 点评: 第一期·揭秘游戏规则奥斯卡走下“神坛” 张发财 点评: 第二期·炮轰汉人无音乐都怪老祖宗 第三期·梦回青楼爱与自由的温柔乡(上) 第四期·梦回青楼爱与自由的温柔乡(下) 第五期·张学良观虎斗旧电报还原军阀“宫心计” 第六期·揭秘历史记录牛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开启大航海时代 第七期·镖局最后的江湖(上) 第八期·镖局最后的江湖(下) 破破的桥 点评: 第九期·多如牛毛严酷无比趣谈美国那些法 第十期·现身说法趣谈美国交规那些事 第十一期·看病连遇怪事揭秘美国社会毒瘤 王小山 点评: 第十二期·欧洲杯硝烟再起 “阴谋论”说赌球黑幕 《晓说2》 文冤阁大学士 点评: 第一期·刨根问祖 揭秘欧洲列强恩仇录 张发财 点评: 第二期·千年科举那些事儿(上) 第三期·千年科举那些事儿(中) 第四期·千年科举那些事儿(下) 破破的桥 点评: 第五期·美国人与物 文冤阁大学士 点评: 第六期·神秘442团 “二战”中的美国奇兵 独眼(叶扬) 点评: 第七期·历史上的犹太人 精英民族命运多舛(上) 第八期·历史上的犹太人 精英民族命运多舛(下) 郝舫 点评: 第九期·大师荟萃八十年代 带你重返黄金时光 破破的桥 点评: 第十期·两极分化的黑人世界 邵夷贝 点评: 第十一期·北纬三十度 文明古国的平和之道(上) 第十二期·北纬三十度 文明古国的平和之道(下) 《晓说3》 胡淑芬 点评 第一期·枪口下的美国 第二期·无比强大的美国工会 文冤阁大学士 点评 第三期·海上霸主航母(上) 第四期·海上霸主航母(下) 周庆安 点评 第五期·政治也娱乐——美国大选(上) 第六期·政治也娱乐——美国大选(下) 破破的桥点评 第七期·血脉相连的美籍华人(一) 第八期·血脉相连的美籍华人(二) 第九期·血脉相连的美籍华人(三) 赵楚 点评 第十期·抗战历史记录悲壮的一幕——淞沪会战(上) 第十一期·抗战历史记录悲壮的一幕——淞沪会战(中) 第十二期·抗战历史记录悲壮的一幕——淞沪会战(下) 《晓说4》 赵楚 点评 第一期·Top Gun——浅谈我军新战机 第二期·武力值大PK(上) 第三期·武力值大PK(下) 张宏杰 点评 第四期·刺客列传(上) 第五期·刺客列传(下) 张发财 点评 第六期·民国往事——才貌双全林徽因 第七期·民国往事——好看好的两天 胡淑芬 点评 第八期·好莱坞启示录 李皖 点评 第九期·光阴的故事——华语乐坛30年 第十期·《晓说》季外篇 第十一期·说说心里话 精彩页 胡淑芬点评 第八期·好莱坞启示录 点评 2012年电影大发展,靠前的电影收益又蹿涨上去百分之几十,当然我也在这一年做了一点儿小小的贡献。2011年我在130亿元票房里贡献了7000万元,这是我个人的票房纪录,但是跟当时来帮我配音的一位很好的演员徐峥(在《大武生》里帮刘谦配音)比,仅仅是九牛一毛。徐峥导演的《泰囧》净收12亿元人民币,超过了曾经盘踞靠前的《阿凡达》,我现在特别以那时候请徐峥来帮我做配音为荣,幸亏那时候请了,现在肯定请不起了。 我觉得特振奋,就是我们的电影单片票房已经很大了,两亿美金,在美国也属于大片了,而且我们连续一年有好几部电影仅靠中国本土市场在优选的票房都能排进前几名。靠前市场已经很吓人了,而且我们的银幕数也过万了,当然跟美国还是不能比,但在全世界已经排第二位了,已经很厉害了。万达电影公司还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实际上跟靠前大是几乎一样大的AMC。我认识一位英国摄影师,我们合作过,我问他:你今年怎么没活儿干?他说你知道今年英国能够扛起摄影机的摄影师都得在50岁以上,因为只开了7部电影,简直太惨了。做大了以后,怎么才能让电影更加工业化、更加安全、更加大规模地生产下去才是根本。我们的市场在不断扩大,技术和质量也在提升,但作为一个还在摸索的道路上行走的电影新手,好莱坞这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电影教父就成为一个不二的学习对象,尤其它的体制,是它光芒万丈、受优选瞩目的很重要资本。 好莱坞的经纪、制片跟院线原来都在一家,后来分开了。中国现在是正在往一起聚集,正在重走好莱坞已经吃过亏的老路,就是经纪要在我这个公司,我要签演员,我要签导演,制片也在我这个公司,我这个公司负责制作,当然也负责投一部分钱再去融资。现在大的电影公司还开始建院线,但实际上这三样东西是天敌。举一个特简单的例子,汪聪签到优酷公司来了,当艺人,我要给优酷公司做一个电影,我们都是一个公司的,她就想片酬越高越好,尤其她的经纪人,说汪聪500万元片酬,我这边要做一个电影,老板给我预算只有这么多,我说汪聪五毛钱,自己公司艺人嘛,要什么钱啊。她说自己公司戏还不多给点儿,因为负责经纪的人也要跟老板有业绩的,一年汪聪要完成2000万元,谁谁谁完成多少多少。她当然要更多了更好,但制片方给老板有成本的,越低越好,这俩就打起来了,打起来以后怎么办呢?上老板那儿,老板一拍脑门,我挺喜欢汪聪的,给她500万元,制片人说那样的话我这个预算做不了,你多批我预算吧,然后老板再拍脑门,多批你预算。完了,这不是生意,这已经变成人情了,不是生意,不是商业法则。院线跟制片公司这个问题是一模一样的。就是院线也是我们公司的,我们公司拍一烂戏,拍的,你说你放不放吧,你放,两个人看,可是院线经理在老板那儿是有指标的,每天都得出产多少票房。现在院线经理在中国更严格,连续三天上座率低于多少,就开始扣奖金了,连续一个礼拜上座率低于这个,直接就Fire(开除)你了。然后你拿了合约来,说我是签了这个来工作的,你非让放拍的烂戏,一场就两个人看,我能怎么办?你要让我完成,对不起,我就要放《泰囧》,怎么办?你让我放《王的盛宴》,我不放,上座率不行就完不成指标,就这么简单。《王的盛宴》是星美拍的,星美自己也有院线,但星美很后也得放《泰囧》,虽然那是光线拍的,可《泰囧》上座率高啊,影院可以赚钱的。 院线、制片和经纪,是一定要分开的,这在好莱坞已经清楚地分成了十大经纪公司,优选的是CAA,然后是WilliamMorrisAgency(威廉·莫里斯)、GershAgency(格什局)等。十大经纪公司,牵扯着所有的导演、编剧、演员,他们开发项目,然后去拿给制片公司,比如华纳。当然华纳接到的项目也有可能只是剧本,之后华纳再到经纪公司去找相配的合伙人,但这种情况是很少的,很多时候都是经纪公司配好的,尤其是FranchiseMovie,就是系列电影,比如《蜘蛛侠》《蝙蝠侠》和《007》,那版权都不在经纪公司手里,也不在华纳手里,《蜘蛛侠》《蝙蝠侠》都在Marvel(漫威)手里,《007》在英国几个富二代手里,就是人家已经把导演找好了,剧本也写好了,所以制片公司接到项目,只要做就好了。 一个电影怎样才能开机呢?它是这样。好莱坞的公司是分成三线的,靠前线公司,原来叫八大现在是六大,这几大吧,拍的电影都是GlobalMovie,就是优选电影。它们是很保守的,且产量很大,像华纳一年产45部电影,相当于每周一部(一年共52周),光拍脑门决策是不行的。还是以华纳为例子。华纳是这样一个管理体制,它有8个VP(副总裁),这8个VP中有7个,每个人手里都有几部戏的预算,但是他们不能决定剧本,所有的剧本都在第8个VP那儿过,但他手里又没钱,不能说这个剧本好就拍了,他下面又有几级,分管不同的事情。靠前个人就数页数,,是不是还有东西讲不知道,结果跟大家聊了这么久。很感谢各位看官,谢谢各位!每一期的评论我都有看,包括优酷里的评论,微博里的评论,也校正了我以前很多的误区、盲点,感谢各方面的专家。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完美的、很好快乐的记忆,也希望带给大家美好的回忆。 我想跟大家说些心里话。就是很开始,我为什么想到做这个节目,而且还挺有热情地把它做下去了。我可能有MidlifeCrisis(中年危机)。不光我,大家都会有。前两天看到美国米歇尔·也在电视上说,我剪了一个刘海,因为我有中年危机。中年危机这个东西,不管你是不错大国家的,还是一个跑江湖卖艺的,都会有。中年危机导致我经常对自己很失望,尤其这几年来,经常坐着想,我在干些什么,有些什么事情是有意义的。然后,就会想起年少时的理想,因为年少时的理想,本来还一直为之奋斗,但是到了中年以后,觉得可能离自己越来越远,现在许多人说要买一套房、挣一些钱,要娶一个什么样的老婆,把日子过成什么样子,好像我们回想起年少的时候,受的不是这样的教育。 我们那一代人,就是差不多60后70后,从小受的教育是叫作长大了要纵横四海,改造国家。因为我们小时候看到那些前辈的大师们,前辈的知识分子们,都在做那些事情,然后自己也怀有那些梦想,当然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去实践过。20多年前,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发生过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尽自己优选的热血跟热情去为国家奋斗过。很后大家漂泊四海,虽然是纵横了,却是漂泊四海。我们那一代学生,出国潮是巨大的,我们班差不多有一半以上在国外,中学和大学我们班都差不多有一半以上在国外。看似纵横,实际上却是飘流四海。虽然漂流四海,但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没能改造国家,结果还是挺失望的。 有时午夜梦回,想想自己,还算满腹经纶,为什么就是不能像先辈们那样做出一番杰出的成就呢?我也经常跟我的经纪人讲,我说咱们一年到头都在干些什么呢?我的经纪人也比较同情我,她说我知道我们在挣钱。并不是说挣钱这事儿不好,但是挣钱这件事儿,在一个阶段是有意义的,它能改善生活,能让自己更自由。可当你挣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挣钱又变成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情。当然我不是说我多么有钱,只不过我自己欲望也比较低,我不买房炒房,也不买飞机,也不花很多钱,也不整容。所以,就觉得自己在干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再加上自己创造力枯竭,如果像年轻的时候,经常能写出很多美好的音乐来陪伴大家,一站一站地往前走,其实心里也还挺欣慰的。能温暖别人,能抚慰别人的心灵,我也是挺快乐的。当创造力枯竭,一直没有特别有灵感的东西出来的时候,对自己很失望。人在对自己失望的时候,就经常想起年少时的理想,慢慢就想,能做点什么呢?后来正好优酷找到我,说想做一个《晓说》这样的节目,我觉得这是一件挺好的事情,至少我经历了这么多事情,看了这么多年的人间百态,从小也算读书长大,那就跟大家分享这些事情,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我们这代人的理想可能是实现不了了,但是年轻的一代若能从我的“分享”中获得些帮助,能够从强烈的世俗观念(一定要有一套房子才是完美人生,一定要有一个什么样的职业规划才是人生)中解脱出来,从而由心地找到自己的乐趣,那就功莫大焉了。 《晓说》我讲得看似庞杂,实际上主要集中在文艺和科学两个方面,文艺的偏多些。我个人觉得,这个世界,其实是由科学和文艺两条平行线在共同解释,所以这个世界就夹在中间,这边是科学,那边是文艺。但是这两条平行线的速度不一样,有时候科学快,文艺慢,有时候文艺很快,在科学前面解释了很多东西,科学在后面停滞着。很开始,文艺先解释整个世界,因为那个时候科学发展得很慢,一千年也不发展一点儿。比如太阳是什么,西方说是阿波罗,东方有后羿射日的传说。然后科学追上来,开始解释:太阳其实是核聚变,是无数个核聚变在爆炸,然后产生了太阳这么一颗恒星。月亮其实是一颗卫星,然后它其实是因为反光,才会有阴晴圆缺,不是我们文艺解释的那样子。科学进入一个爆发期的时候,基本上破除了以前文艺所解释的整个世界,重新以科学来解释了。 但是到了靠前次世界大战,大家又突然发现,科学虽然那么繁荣,但是科学制造出了摧毁这个世界的武器。那时突然出现了坦克、大炮、飞机,许多人因此被杀,每三个年轻人里,就有一个人不见了,另一个人是残废,只有一个人孤独地活着。这个时候发现科学有问题,文艺又开始蓬勃发展。靠前次世界大战后,文艺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期,从文学到绘画到哲学各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主义”来解释我们本来以为科学已经解决了的所有问题。这个时期的文艺深深地影响了之后各代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那之后,科学又来了。现在就处在一个科学又超越了文艺的时期,因为文艺把世界的乱象都解释完了以后,突然发现科学不光是工业时代那些东西,进入了信息时代之后,互联网突然又把人们之间固有的那些礼仪、习惯、规则全都打破,变成了跟陌生人之间原来也可以这么紧密地联系,原来这个世界不像以前说的要通过很少比如六层关系,大家才能在一起,信息时代直接就改变了一切,甚至改变了人和人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信息科技一日千里,能做到的事情让人匪夷所思。很开始有电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只能点灯用,没想到电还能洗衣服、刮胡子,谁都没想到这些事情。在互联网出现的时候,大家只是觉得,能通信能联络,今天,互联网已经几乎能像电一样,做所有的事情。科学现在开始在前面领跑,文艺又到了停滞时期。所以总的来说,当科学前进的时候,实际是在改善人们的生活;当文艺在前进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引领人们的精神;当没有人来引领自己精神的时候,大家就觉得这是一个平庸的年代。为什么没有文艺大师了,为什么没有哲学大师了,实际上只是所处的时代是科学在跑,文艺在歇而已。 人们永远是这样,改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很优选的目的,当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人们就会感觉到精神上匮乏,然后感觉到好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其实那不是代价,那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我觉得一定还会有,这一拨科技向前走的时候,一定还会给人类造成一些困扰,甚至比我们曾经见过的困扰还要巨大,这个时候需要做很多科学之外的努力,还会有一代大师出来的,文艺还是会追上科学,会超越它,再次去解释这个世界,解释我们是些什么人,解释已经异化了的人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和曾经的人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在变化。其实我一直不认为人类是在进化,我认为人类是在变化,进化是向好的方向去走,人类是一直在变化,但这个变化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是往左去了还是往右去了,反正总是在变化,所以我觉得,文艺还是会绽放光芒的。 再有就是,我讲了很多历史,当然我不是历史学家,我也远远没有任何理论,虽然我看过各种历史学家的理论书,有按分析的方法去总结的历史,有按归纳的方法去总结的历史,还有无厘头的历史学家,就是从历史中间挑一些碎片,来证明自己无厘头的那种理论,这个是我们学理工科的人很好忍受不了的。因为理工科教育过我们说,不能孤证立论,就是你不能从浩瀚的历史碎片里,挑出两个孤证来证明你的理论,那我立刻可以挑出三个反证来,证明你这个是错的。但由于历史过于浩瀚,尤其是中国历史,那么久远,同样一个理论,都有正面的证据证明你是对的,也有负面的证据证明你是错的。任何一个主义,都可以挑出任何一个碎片来证明这个主义是行得通的。而且,我们接受了一个我觉得很不好的教育——认为历史是镜子。包括我们自己的历史书就叫这个名字——《资治通鉴》,就是所有的镜子都包括在里面。我在美国看到《资治通鉴》的英文名字,笑了,美国人看不懂,因为它叫ComprehensiveMirrorforAidinGovernment,就是给政府行政的一个多面镜。其实美国人不认为历史是镜子,历史是镜子,那人类就不前进了。历史很难归纳,因为它各个方向都已经经历过了。美国的历史还算能归纳,因为它特别短,就是事情特别少。 你看历史,总在训诫后人,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想的,什么是应走的道路,该怎么思考。不是由几个人去替这个民族思考,或者几个人翻故纸堆,翻历史,说我们这个民族应该向哪儿去走,是应该向明朝那个方向走,还是宋朝的方向走,还是民国的某一个阶段的方向去走,这都是不对的。一个民族要怎么前进,应该是靠这个国家的民众,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个体,自己努力地去走。就个体来说,比如你出门走错路,走错路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你走错路,才发现这个世界,如果人们没有走错路,这个世界就不会被发现。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在走错路,才慢慢被发现的。大家都去走,很多个体都走错过路,这些个体加起来,就不应该再走错路。我觉得一个民族优选的一个可怕的地方,就是它的个体都不出去走,大家都在等着,等着一两个人出去走完了,告诉大家这个道路在哪里。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情况,这样的情况,经常会使整个民族都走错路。因为你不能相信一个人出去走,出去看了,然后他回来告诉大家,我们应该去哪里。整个民族,每一个人都勇敢地走一趟,然后那么多的错误加在一起,才能让这个民族少走弯路。 如果我们先去想,什么样是一个好国家,什么样是一个好政府,从这里头来,那还不如大家真的直接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这个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自己的邻居,远处的人也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人差不多,在今天,都要首先以感受为主,以感受为靠前,而不能先用一套理论来指导自己去生活。尤其是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我们能够世世代代地传下来,是精英治国的传统,而不是由民间来管理这个国家。精英治国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精英们长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君子们永远是在说礼仪,希望用礼仪去管理这个国家,而不了解每一个普通人的人心是什么样的。换句话说,你不懂人性,你只是用一套理论管理。这套理论,也许其中有一半是反人性的,有一半是根本没有人能做到的。 我讲了很多期的美国和中国,其实这两个国家的差别,就三点,一个是norm跟truth,中国人追求的是norm,norm就是规则。就是说,这个错如果校正它,成本太高,代价太大,咱们就不校正了吧,咱们这样下来就好了。那个错,其实伤害也不大,于是就那样了。但是大家都明白,我们都可以按一种叫潜规则的方式生活,不用把什么事情都搞得很清楚,就是我们这个民族追求的是norm。美国这个民族就不行,它一定要追求truth,就是一定要清楚这个东西得是真的,你说的话得是真的,一切都得是真的。因为西方人坚信有一个东西叫truth,不管它在上帝手里,还是在科学手里,总是有一个truth在那里。他们在追求这个,他们不能把这些东西模糊化,一定要弄清楚。犯了错,花再大的代价也要把它校正过来。其实美国校正内战的错误、禁酒令的错误和越战的错误,都花了大量的社会成本,甚至花了整个民族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成本,但是那也要校正回来。不能说错了就向前看,我们既往不咎了,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呢,反正总是要摔两跤,不行那就先停下来,先把这个石头挖了,然后再说。这是我觉得两个民族的一个大不同。 另一个不同是公德跟私德。美国人很重公德,很轻私德,按我们的话说,就是很不孝顺,对儿女没那么好,对兄弟姐妹没那么亲,就更别说表哥表弟了。在美国,同学来借钱,是很奇怪的事情,美国除了战友之间能借钱,因为一起上过战场,那个感情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是不能借钱的。说外面那么多银行,也有做Loan(贷款)的,上那儿借去,你怎么上我这儿借钱来了。我们是倒过来,我们是私德极好——极其孝顺,为了父亲母亲,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double(双倍)都可以;然后为了同学也可以两肋插刀,然后表哥表妹咱也得帮一把,只要是我认识的人,都对他特别好但对不认识的人就特冷漠,即便死在我面前,也跟我没关系。所以正好倒过来,我们是很重私德的民族,公德不行。可能是,我猜“德”这个东西,大概一共这么大容量,要么装这个,要么装那个,不能把两个都兼得。迄今还没看到世界上把两者都兼得的民族。 很后一个不同是,我们由于长期以来的改朝换代,导致每一次改朝换代的新政府都很强大,强大的政府又通过了西方从来没有想象过的那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把大量的精英全部吸入到政府。而西方只是说,咱家亲戚多生几个孩子,封几个公爵去管一管,然后越来越笨,越来越笨。我们这项制度导致越来越聪明,因为越来越多的精英到政府里了,导致我们的政府很好有创意。自古以来,就是由政府去创意,流落在民间的,基本都不是很精英了,就是认字的恨不得都能进政府,所以民间缺创意。到今天都延续这个传统,创意都是由政府出,政府今天想起这个,明天想起那个,有各种各样的创意。而民间靠前匮乏,没有创意。美国这个国家,是因为政府本身就很小,对各种各样的宪法也好,各种法律也好,政府不但没什么创意,甚至勇气都很少,就只能按照给你规定的这点事儿,去干这点事儿就完了。而且政府并没有吸引大量的精英进入到政府,因为美国每个州都专门设置了州府,州府是一个远离大城市的小地方,加州州府在一个叫Sacramento(萨克拉门托)的地方,不是洛杉矶,也不是旧金山,伊利诺伊州州府也不是芝加哥,是Springfield(斯普林菲尔德)的一个小村子,纽约州州府也不是纽约,是Albany(奥尔巴尼),一个特别小的小城,所以州府很难吸引大量的精英去,因为我愿意在纽约发展,我愿意在华尔街,我愿意在好莱坞,我愿意在硅谷,你愿意去Sacramento吗?美国的制度并没有把精英全部吸收到政府里去,再加上自古以来,他们靠贵族统治,那民间精英本来也进不了政府,民间就积蓄了大量的创意和能量。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美国包括西方,都是民间有大量的创意,它各方面的发展,全靠民间推动,而且速度很好快。 其实我个人并没有说我说的都是对的,我只是说,我自己经过这么多年到处跑也好,读书也好,也算是行了万里路,也算读了万卷书,然后,也算见过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聪明人,然后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很多东西,我心里想了这些事情,我来跟大家分享,希望这么多期的《晓说》做下来,大家不光是听到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好玩的事情,而是慢慢地能够体会到,我们这一代人依然爱这个国家。 ……有一个叫Finaldraft(影视编剧软件)的软件,特别有意思,用它写出来的剧本,就是一页一分钟,很后写完,就是110到130分钟,特别神奇,符合一个商业片的时长要求,太短了不行,太长了也不行。这个人一看130页之内,没太长,没太短,然后就数男女一号分别到不到75场,因为好莱坞一线公司的作品全是明星制,大明星一看我不到75场戏,我才不演这戏,我来给你当配角来啦,那不行。一数男女一号的戏都过75场,之后就交给下一个人查类型,在靠前个人这儿就刷掉了一大半剧本。 第二个人是查类型的,他手里有3年的数据,就是六大类型,大类型还分了亚类型,比如恐怖片里还分了心理恐怖和科幻恐怖,喜剧里还分了Sitcom(情景喜剧)和PhysicalComedy(动作喜剧),这些类型在这3年内的票房数据是往上走呢,还是往下走呢?平均是多少?他来分析这个。他认为这个类型不错,在类型上他先过关,然后再往下走。 再往下走,就是数事的人,数events(事件),必须要有40到60件事,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events有严格规定,一个event要从positive(正面)开始,然后到negative(消极的)结束,或者一个event从negative来了,开始绝望得不行,突然曙光来了,从positive结束,这又叫一件事,等于每一个小转折是一件事,要有40到60件。如果一个电影才20件事,每件事都冗长,这不行;或者事太多,什么都没说清楚也不行。然后再往下,一级一级审,全都弄完了以后,再交到第8个VP手里,第8个VP一看是这个类型的,说你是这个的VP吧,你手里有几部预算吧,交给你,你来做吧。你有权拒绝,可以看完剧本说我不拍,我不想拍,但是你拒绝了,你也不能自己去找剧本,你还得从第8个VP那儿接剧本,反正这一年你得把这几个预算的戏拍了,你很终还得拿他给你的剧本。 接下来就开始选导演,导演是要经过考评的。考评这个导演过去3年的总票房和单块银幕单周票房,但是有的导演就想拍艺术片,过去3年,他总票房虽然不行,但是他单块银幕单周票房过万美金,依然是牛逼的导演。他们会给你涂颜色,蓝色是一线的,红色就不行了;或者给你打分,有的公司打分,迪士尼就是打分,华纳就是涂颜色。你10年前拍过一个票房10亿美金的戏,我不管,我只管很近3年的票房,很近3年一看,总票房也不错,单块银幕能过万。单块银幕过万就是说,靠前轮铺上去5000块银幕,靠前周5000万票房,就是几千万美金,这就叫单块银幕单周过万。李安的《色·戒》虽然只上了260块银幕,但是他单周单块银幕过万了,就是靠前周就有两三百万美金票房,所以他还是一线好导演。 然后演员也是,只看你很近3年的票房表现,所以好莱坞的演员片酬变化都特别大。现在片酬优选的是演《暮光之城》的那几个小孩,演《哈利·波特》那几个,以及像ShiaLaBeouf(希安·拉博夫),演《变形金刚》的那个小孩。因为那些大明星,虽然名声大,但是很近3年的票房表现可跟这几位小孩不能比,比如尼古拉斯·凯奇,名声大吧,再一看那片酬令人唏嘘。咱们国家却是越老越值钱,甭管有没有票房,都是一副“老子贵呀”的姿态。但在好莱坞就不行,它只看数据。所以很多老导演,包括我们华人的老导演,在好莱坞原来特别火的,现在都很难拍到戏,就因为近3年的票房数据。当然它很终还有一个绿灯委员会,绿灯委员会里有院线的经理们,有游戏开发的部门总经理(因为游戏也是一大笔收入)一起很后来亮这个绿灯,反正一个项目的正式确立不会由一个人拍脑门决定。 很终亮这个绿灯,有一个硬性的标准,就是三项预收入要超过预算的50%,这个戏才能开机。以一部预算1亿美金的电影为例,华纳自己投5000万美金,首先要去预售这个戏,有演员,有导演就可以预售了,去做Presell(预售)。这个Presell必须占到这个戏预算的30%,或者换句话说,一个戏的预算是倒过来推算的,不是导演或者制片人说多少就是多少。怎么倒推呢?就是先预售了多少乘以3,就是这部电影能不能拍,就看预售结果了。预售结果乘以3是一个危险的点,超过这个点,预售方就不行了,所以预售方给你看到这部电影的剧本、导演、演员,说我给你3000万美金预售款,其实他心里想的是这部电影大概能卖1亿美金,他才会给你3000万美金,那你这部电影的预算就不能超过1亿美金,否则就很有可能亏本。这是靠前项,预售要达标。然后你拿到这3000万美金预售款后,马上到银行去贷款,那银行不是一般的银行,是专门给电影贷款的银行,这个贷款的银行会贷给你预售款的60%,就是你有3000万美金预售款和一个预售合同,然后把这个合同抵押给银行,就能贷到1800万美金,就是预售额的60%,于是这部电影的预算就有了4800万美金。这是第二项,要能从专门的银行贷到款。第三项是TaxCredit(抵税额),这相当于我们的商务植入。但是它这个TaxCredit主要还是Location(当地)给你的退税。就是你去这个州的这个市拍,这个市说,你来我这儿拍,我给你退税,低的州百分之八点几,高的到30%,大概是这样。这三项加在一起已经超过50%了,以大力度优惠的TaxCredit算,那就是8%,前两项已经占到总预算的48%了,再加上这个8%,就50%多了。这样的话,这部电影的基本收入已经超过了总预算的50%,可以开机了。 剩下的那5000万预算怎么来呢?让大家投,怎么投呢?主要有两种。一种叫挑戏投,就是你说我只投冯小刚的,不投的。怎么投呢?1亿美金预算的电影,投1000万美金占10%,投2000万美金占20%。另一种叫BlindMoney(盲投),同样一部电影,你如果闭眼投,投1000万美金占20%,投2000万美金占40%,因为你是占需要投的5000万美金的比例,而不是占1亿美金的比例,是作为你不挑食给你的褒奖。闭眼投,赚钱的、赔钱的反正你都投了,于是给你这个比例;如果你挑食,挑着投,那对不起,我怎么预售的,我怎么贷款的,我怎么TaxCredit的,跟你没关系,1亿美金的戏,你就照着这个总比例投吧。主要就这两种,当然其中还有很多复杂极了、细极了的规定,每种情况都不大一样,年签20部的跟年签10部的就不一样。美林证券曾经出过一份详细的报告,说盲投好莱坞的戏,就是一线Studio(制片商)的戏,基本上连投20部是能持平的,比挑20部投要赚得多,你去瞎挑,以为自己懂,毁就毁在以为自己懂电影,以为自己懂剧本,以为自己懂市场,很后挑一部赔一部。实际上一部电影真的做起来,远比这个复杂多了,定预算的情况也远不止这些。像《007》这种铁定赚钱的系列电影,预售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特别高的预售金了,所以评估预算没多大必要,基本上制片商自己就全投了,就像冯小刚的电影,都是华谊兄弟自己投的。 挑戏投的,有两种投法,一种叫头上投,一种叫尾上投。头上投,就是自己开发戏。我自己买一个剧本,买一个小说,然后我想请这个导演,到CAA,到WilliamMorrisAgency去请,说我想请你们的导演,我请你们的编剧来帮我写好这个剧本,我请你们的演员,都弄好了,然后我付了前半部分的钱,这种钱叫PayorPlay。这个PayorPlay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在中国很缺失的就是这个环节。PayorPlay,不是我把钱给你,而是我把钱给到保险公司。为什么呢?中国优选的问题,就是拍戏中的不诚信。比如,你是这个戏的投资人,我是制片人,我跟你说葛优演,你投不投吧?你跟我说,好,拿葛优合同来,我投。我跟葛优说,你演这个戏,葛优说,好,拿钱来。我这中间什么也没有,怎么办呢?我说你先给钱,第二天葛优这个人病了,改演了,那差大了,钱你也给了,你被绑架了。中国大量的电影投资人都是这样被绑架的,先说得好听极了,葛优演,张曼玉演,很后弄着弄着就开始往后退了,咱换这个演员吧,你钱已经给出去了,花了很多用作筹备,没办法了,被绑架了。再有就是演员被绑架,人先签了合同,钱没收到,你拿着葛优的合同再出去忽悠钱去,演员很怕这个,因为我档期已经签了你,我不能去接别的戏,然后你拿着我这个合同到处忽悠,你忽悠着了还好,没忽悠着怎么办呢?我这个档期也不能去接别的戏,所以演员一定要见钱。钱这一方,一定要见演员签字。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家中介机构来干这个事儿,在美国就是保险公司的靠前级保险。美国保险公司连保三级,靠前级就是保PayorPlay,就是你把钱放到保险公司账上,这边葛优经纪人,或者是CAA接到通知说,钱已经在保险公司账上了,那我看剧本,我看完剧本,说同意演,钱从保险公司直接打给你,你就没有那个担心了。 说白了,PayorPlay就是我出钱你演,这两件事都在保险公司完成,他说不演,他看完剧本,那只给他看剧本这几个小时的钱,当然也很贵,因为制片人也看了剧本,制片人一小时也很贵。他本人也看了剧本,他本人看剧本更贵,但是再贵也不是把你钱骗走了。只是人家给你账单,说我不演了,你从保险公司的钱里,把我包括我助手这几个小时的工作钱打给我,剩下的钱退回给投资人,这样大家就心里踏实了。中国目前靠前缺的就是这个环节,就是PayorPlay,没有一家中介机构来干这个事儿。保证双方的诚信,始终都是要么演员被骗,要么投资人被绑架,所以大量的戏在这个中间搁浅了,下马了,很倒霉。 保险公司还保下一级,就是超支,这样资金就安全了,资金很怕的,靠前是怕被骗,第二是怕超支。一超支可不是超一点儿,一超支超两三倍是经常的,我们这儿有一些有名的超支大户,一拍戏就超支,然后也没办法。但是在美国这个保险公司,超支由保险公司付,所以保险公司审你预算审得很严。而且你必须去买保险,所有工会的人靠前条总协议就是,没保险的戏我不来,所以你不买保险,工会的人一个都不来,导演工会也不来导演,编剧工会也不来编剧,演员工会也不来演,保险收你同期银行利率两倍,你同期银行利率3%,它收你6%。你想想,一个1亿美金的戏,好几百万美金给保险公司,但是你避免了1亿美金的戏超支超了2亿美金的风险,2亿美金没关系,保险公司付。保险公司付他也不稀释投资人的股份,我原来投完,我占20%,我是投钱的那一方,他超支了,保险公司付了超支这部分钱,我还是20%。保险公司拿什么抵押呢?不能拿投资人的股权抵押给保险公司,是拿原始制片人,以及原来剧本的版权抵押给保险公司。你是开发方,你拥有相当一部分股权,其他投资人拥有一部分,那你拿你原来这部分抵押给保险公司。这里又牵扯到一个体制问题,原来这部分是怎么计算的,就是所有主流公司的大戏,每部戏都单独注册一个11年度公司,因为11年以后,这个电影基本上已经残余价值很少了,大家直接寄支票就完了。但是这11年里,这个公司自己是有版权资产的,由这个公司去抵押给保险公司,因为你总不能让像华纳这样的总公司去抵押吧。时代华纳整个集团价值1840亿美金,我怎么抵押给你。贷款方也好,保险公司也好,每部电影单独注册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原始的资产,就是这部电影的版权,所以拿这一部分的原始版权抵押给保险公司。当这部戏一旦超支,保险公司来付,付了以后,对不起,你开发制片人这部分股权就没有了,抵给保险公司了,保险公司永远不能说把这个电影停了不拍了。再超支,保险公司也得付,因为保险公司跟所有投资人签的协议说,我按照你们交给我的这个剧本——投资人都同意,锁定了这个剧本,交出这个电影,所以超支他一定要付的,他不能说超支我不拍这个电影了,黄那儿了,那不行。但是他可以简单拍,可以不拍得那么好,所以保险公司派的制片人来说,先把那个MoneyShot(花钱的镜头)都拍了,之后他心里就有底了,再超支也就是一点儿说话的戏,超不了多少,然后再去慢慢拍,很多我去花点儿钱把这个补了。所以它是这么来,有点儿违反电影制作规律,导演都希望先拍小戏,先磨合剧组,慢慢再去拍那些重要的戏,因为剧组要磨合嘛。 光说投资是没意义的,还是总收入比较靠谱。美国电影的票房只占其总收入的1/4,然后DVD的销售和租赁占了一半,然后电视又占了1/4,所以票房一统计出来,得乘以4,才是电影的总收入呢。不像我们的票房一出来,就收入这么多了,后边没了。美国是票房若1亿美金,那这个电影就是4亿美金的收入,所以一到五六亿美金的票房,再乘以4,那就大了去了。看似很多,很后还是要分成的,就是不同的参与人有不同的分成。比如《007》,我请了20多个编剧,挑了一个很好的剧本,导演我也弄好了,演员我也弄好了,我来好莱坞,来Bid(报价),就是来寻找投标的。这个Bid特别狠,叫72小时Bid,很狠的时候,我往那儿一坐,你们六大电影公司都来,轮流进来,每一家就一小时,每一家我都给讲讲下一个故事是什么,谁演,导演是谁,听懂了,72小时给我出价。72小时,3天出价,然后通常六大不会都去,比如三大来了,两大来了,有时候四大都来了,然后72小时,这四大就开始出价。这时候出价,谁都知道这个电影肯定赚钱,于是怎么出价,我花多少钱拍,我怎么宣发,花多少钱,方案都给你了,我把总收入的70%都留给你,我就要30%。好莱坞这六大质量是差不多的,交给谁拍,都是高质量,不像我们这里,同样一个剧本,有的公司给拍烂了,有的就能拍得特好,还有中间黑预算的,黑预算这个事在美国保证做不了,因为有保险公司在。看谁给你这个版权方的比例高,很后一个哥们儿拼了说,我也出2亿美金拍,我出2亿美金宣发,然后我怎么怎么着,前下就铺7000块银幕,等等,但是我只要20%,80%都归你。这个时候就已经不是他出去找谁投资了,这都是铁定赚钱的,这种FranchiseMovie,大概产量占到很小的比例,百分之十几,但是收入却占整个好莱坞一年收入的70%。2012年前10名票房的电影,9个都是FranchiseMovie,都是《加勒比海盗》几,《变形金刚》几,《蜘蛛侠》几,《蝙蝠侠》几,前10名票房里,9个都是这样的。在美国,这个是特别典型的28原则,就是两成的戏占80%收入,两成艺人的收入占80%艺人的收入。迈克尔·杰克逊曾经一个人的收入占索尼公司总收入的一半,很后索尼公司没办法了,跟他续约,说给不起钱,给你股份,因此迈克尔·杰克逊占索尼唱片公司一半股权,现在这一半股权由迈克尔·杰克逊的慈善基金会持有。 好莱坞在前期找钱找得那样明晰,比例清楚,所以到分成的时候也没什么疑惑或者拖延,反观我们这边,就太不一样了。在中国,赚钱的电影,投资人立马是拿不着钱的,至少得等个两三年才能拿到。因为电影公司回来钱以后,我投了20%,应该是可以分的,可是电影公司同时开了好几部戏,资金链断了,于是就把我那20%的收入拿去拍戏了。结果导致很多外面的投资人,明明投资这个戏赚钱了,却两年三年分不到钱,电影电视剧都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有一个不强制的措施,叫Collector(收钱专员)。大电影公司没问题,不用Collector就能拿到钱,至于那些小的公司,则不敢保证是拿了我的钱先去拍别的戏去了,所以就共同委托一个第三方收钱机构。这个收钱机构收电影收入的百分之几,然后它跟你签一个合同,直接去院线收钱,去电视台收钱,去DVD那儿收钱,收完钱,按比例直接给你分了。就不会出现这个钱先回到电影公司、制片人公司,然后它再去给你分,这样就有点儿不公平,这也是一个小小的解决措施,在中国挺重要的。 还有一个小地方,我们不太能做到。我们的公司都不够大,而且电影、电视剧是分开在不同的公司拍,但是现在开始集中了,大电影公司也拍很多电视剧。美国是因为电影制作都集中在那几个大的公司里,所以它们自己能协调成良性竞争,怎么叫良性竞争呢?就是暑期不上电视剧,全是大电影。美剧就秋季是长季,大概有十二三集,播放十二三周,它是因为暑期电影之后到圣诞电影档之前,大电影都不上,让给电视剧。在美国生活很明显的就是,春末所有的大广告牌都变成电影广告牌,就是暑期开始准备上的电影。当然这不是说春季档不上电影,只是不上大电影罢了,春季档是留给电视剧的。所以美国的电视剧分成一个长的秋季档,通常你看到十二三集的电视剧,是秋季档电视剧,圣诞电影档之后到暑期电影档之前,有一个春季的电视剧档。美剧分两季上,然后电影是分成大的暑期档,跟大的圣诞、元旦这两个档。好莱坞不像我们,我们是你不行我上,档期意识不强,它就是大片忍着,等到电视剧放完,大家在家把看的电视剧看完再上。所以春季档很后一周的票房优选,大概都只有两三千万美金。一进暑期档,靠前周的票房优选,过亿前三名的都不一定是优选,暑期档每周的票房优选都过亿。然后马上就到暑末,一看,所有广告牌又都变成大美剧,下一季美剧的广告开始来了。然后秋季不上大电影,全上大美剧,就是大的,也是Franchise第几季。这样的放映机制也让美国人养成一种习惯,暑期挺热的,开车出去看电影,然后一到秋季没电影了,都是小电影,就在家看美剧,看了十二三周之后,圣诞档又来了,大电影又开始上了。所以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厂和电视剧制作公司是良性竞争,电影分强弱档上,电视剧也分强弱档上,跟电影正好岔开。 我们今天已经有《泰囧》这样级别票房的电影,一年有3部过亿美金的票房电影。我们在创造上,在拍电影上,已经到了这个规模,可我们的体制跟不上,再往前走的时候,会出现大问题。我们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大,前景也越来越宽广,体制改革必须及时跟上,要不然真的会扯中国电腿的。 《泰囧》确实挺振奋人心。兄弟认为《泰囧》对中国电影优选的功绩在于,它成功地激活了二三线电影市场。这一点是之前诸多大导的国产大片都没做到的。不是大导们不努力,而是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的原因。这几年靠前院线的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普通观众在急需大排档型电影解决温饱型需求的时期,这样的亲民电影适时出现,获得高票房有其合理性。不知道当年好莱坞有没有类似案例。 一个国家一年的电影产量不够两只手数,英国可真丢人。 说白了,不管是家庭、公司、行业,还是国家民族,都不能打内战,得一致对外,才能繁荣富强。 简单来说,美国是电影工业,中国是电影手工业。 这种流程听着可真是无趣,不过只要很后电影出来有趣就行。 照这标准,陈凯歌早应该没戏拍了才对。一部《霸王别姬》吃了这么多年还余威犹存,可见我们中国的投资人和观众比好莱坞有人情味多了。这点儿我们不能跟好莱坞学。 唉,真的好奇怪啊,我喜欢的尼古拉斯·凯奇,这几年接近自暴自弃恶性循环成烂片王了。好莱坞没有一个“拯救堕落演员工会”吗?想办法救救他啊。 这一段我真插不上话了,只有学习的份儿。真想把我以前打过交道的电影投资人一个个拉过来,命令他们都给我好好学学。话说回来,我也遇到过一些从美国学成归来,真心想在中国搞好莱坞模式的中国电影人,但无一不失败。问题不在个人,而是我们的大环境,不仅仅是电影业界,还包括金融环境等众多相关领域。所以,中国电影的落后,有点儿像中国足球,不光是几个场上球员的问题。我们的落后是多方面的。 据说有一个主持人出道前就是这样混的:某天在某场所,看这边坐着崔健,那边坐着齐秦。他走到崔健面前说:齐秦先生想认识您。然后又走到齐秦面前说:崔健先生想认识您。二人都以为这位先生是对方的朋友,三人就一起见面了。从此这位先生就多了两位大腕朋友。这种狐假虎威的故事,用得小,可以交上大腕朋友,用得大,就可以扎钱拍电影啦。 第十一期·说说心里话 我特别感谢有这么多人喜欢《晓说》,其实一开始我真的没有想到能把这个节目做50多期,当时优酷问我的时候,我说我肚子里的东西,可能能讲个20期吧,20期以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