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篇纪实文学主要是记录1998年肇源县新站镇抗洪抢险、抗灾自救中的人物缩影和重要事件。1998年嫩江沿岸的新站镇遭遇了30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侵袭,从7月6日丁家围子段出现险情以后,新站镇10080米国堤险象环生,镇村干部群众在国堤上昼夜奋战,无一人下过堤也无一人回过家。 直至1999年6月,胖头泡决口全部合龙,新国堤改线动工,生产生活全部恢复。灾后重建过程中,镇村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抗灾自救的建设中,强排积水、清障泄洪、恢复重建,保障了第二年的农业生产。实现了一年受灾,一年恢复,两年发展,这场世纪洪水大战终于在解放军官兵和新站镇干部群众的会军合攻下取得了最终胜利。 作者简介 赵献涛,男,黑龙江省大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共肇源县县委委员、县人大常委。曾获得全国科学素质纲要先进个人、全国农村科技“二传手”先进工作者等奖项。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劳动模范。2016年、2019年,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寒地玫瑰生产技术》《盐碱地功能稻米生产与营销》两本著作。 目录 第一章 丁家围子保卫战 女将抢险见豪情 铁路上紧急救援 二嘎子拼命堵口 新开口谎报汛情 新合靠山寻界桩 水淹防汛指挥部 第二章 玩命人拼命抢险 玩命书记许凤生 拼命支书高凤发 风雨同舟新站人 拼命三郎包维 抗洪抢险高中生 第三章 军民情深筑长堤 抗洪勇士张明才 最可爱的人是民兵 军民情深暖人心 抗洪将士筑丰碑 刘培东血汗筑长堤 苗锡宁智驱洪魔 第四章 胖头泡漫堤决口 军民激战胖头泡 县委书记住险段 叠加洪峰传手令 出险情漫堤决口 火速撤离险中险 水中救农场职工 激流遇险大救援 王二嘎独坐管涌 第五章 专机飞悬救灾民 打捞“尸体”还真相 田凤春决口救人 水头救出枣红马 将军专机救灾民 第六章 赶牛道上筑防线 当天筑堤当天漫 舟桥部队合龙战 打响发展保卫战 第七章 转移灾民保新站 新站丫口保卫战 新站灾民大转移 靠山军民保卫战 虎口夺人救灾民 媒体亮相破谣言 第八章 斩断洪魔锁龙口 搬石运料筑坝基 生死瞬间救七人 军民服务后勤“兵” 精卫填海庆合龙 郑妈巧遇当兵儿 第九章 清障泄洪建家园 开渠破路泄洪水 生死之间斗洪魔 清障发明救命绳 三九天泄洪排水 第十章 恢复重建绕险段 顶风冒雨运物资 组织党员发放救灾粮 重建中因公受伤 国堤改线绕险段 封堵胖头泡决口 重建家园难选址 百年洪水寻根源 防汛小常识 参考资料 序言 他用文字留下一座抗洪 的纪念塔 王鸿达 肇源这几年没少跑,因 为去讲座、采风和深入乡村 生活,结识了不少当地的文 友,还因为那里有两条江, 夏天很喜欢往那里跑,一条 是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嫩江, 一条是发源于长白山的第二 松花江,两条江在肇源境内 汇合,又形成了第一松花江 ,在两江汇合处当地人叫三 岔河,北边山里来的嫩江水 黑,松花江水黄,两条江水 泾渭分明汇合后滔滔不绝地 向下游流淌……当然了,江 水也滋养两岸靠江吃江的人 们,当地人说嫩江里的鱼比 松花江里的鱼还好吃,肉香 味美。从小在嫩江边长大的 赵献涛父亲给他取这个名字 ,一定也与这条江有关吧。 一个县境内能有两条江 流过是多么奢侈的事啊,多 么叫人羡慕的啊!肇源在没 划归大庆之前,大庆是一个 周边无江无河的城市。我在 二十多年前写过一篇小说叫 《寻江河流》当时发表在《 海燕》上,写的是有一年夏 天和朋友(朋友开车)去肇 源看江,结果跑出城一小天 ,车坏在半道上了没看成江 。肇源的江在那时就给我一 种望梅止渴的想象。后来肇 源划归大庆,再后来我们认 识的一个文友在那里当了县 委书记,我们就有了各种机 会和理由去肇源了。虽然那 个文友已不写诗,可文学情 结还在,江是叫我们看个够 ,吃江鱼喝酒也叫我们吃个 够喝个够。说起来这都是十 七八年前的事了。 在肇源的文友当中,赵 献涛是我认识较晚的一位, 2018年末,市作协组织作 家写扶贫报告文学,我带三 四位作家去了肇源县和平乡 ,他那时在和平乡当书记, 初次见到赵献涛是一副书生 相,细细的个头,和气的面 孔上细眯着一双清目,酒却 和当地人一样喝。聊起来他 果然是农业科技技术人员出 身,而且还是专家。获过不 少省里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 发明专利。和平乡成了寒地 大棚玫瑰花种植基地,就是 他改进推广的。再每次到和 平乡去,他就引我们到玫瑰 花大棚里,听他念玫瑰经。 我好奇的是让农民不种地去 种玫瑰花,他这个书记是怎 么把农民种玉米水稻观念转 变过来的? 这之后过了有三年,肇 源一文友约我去肇源玩,到 了县里,朋友一路沿江堤驱 车兜风,这一年雨水挺大, 堤内的杨树林被水泡过,到 了靠江边的古恰镇,又见到 了赵献涛,他调任到这里当 镇书记,几句寒暄之后,没 想到他又把我们带到江堤边 的一片紫色花海,又向我们 介绍起他栽培的一种新的花 卉品种,看他滔滔不绝的样 子,我们实在不忍心打断, 倒是生出一丝担忧,如果江 水漫堤,这片还没成型的花 海是不是得打水漂了? 过了几个月,赵献涛在 微信里跟我说,他培育的花 卉到了观赏季叫我去看看。 当时,我正忙着修改将要出 版的长篇小说,再一个受疫 情影响,便婉言谢绝。 今年秋天,赵献涛突然 打电话来,说他要出版一本 关于1998年的抗洪纪实文 学作品,问我能不能帮他写 个序?这叫我一愣!他一名 基层最忙的主官还能有时间 写出十多万字的作品?他又 在电话里说,他写了好久, 早就想出版了。我迟疑了一 下,随后答应下来。 老实地说,这几年到肇 源县里去,每次看到县城西 南边矗立的98抗洪纪念塔, 我心里总是要被触动一下的 。后来那两个98字样的纪念 塔被圈进了肇源县新建成的 一中校园内。我期待能看到 肇源作者中有人写出这样一 部纪实文学作品,像这个纪 念塔一样被留下来。 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印 象中总是埋头在花海里喜欢 跟花卉打交道的赵献涛竟拿 出这样一部纪实文学来,他 的文字也超出我的想象,此 前我看他写的东西很少,虽 然他跟我说过,他想成为这 片土地的记录者,这或许是 他想侍弄的另一种花,但能 不能盛开还要看气候和土壤 等诸多因素。 …… 老王身影转眼就消失在 夜里。陈立敏感叹:这片土 地总让人饱含热泪。 正如这位新站镇书记的 话,这片土地上的人总是让 人饱含热泪。读到这里许多 人也会和我一样泪目的!这 就是普普通通的肇源村民, 谦卑实在的都不想让人记住 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背影却 又如此高大!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人 民子弟兵的身影。从将军到 士兵,他们把人民的安危视 为最神圣的职责。1998年 我曾在电视里看到这样一个 镜头,沈阳军区政委姜福堂 中将乘直升机视察肇源灾情 时,在飞过一片水域时,救 出一个在水中漂泊的灾民, 新闻的镜头很短。而赵献涛 将当时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展开详细描写,为救这个被 困在水中的农场职工,姜政 委和机上人员费尽周折,虽 然搭救有些冒险,可最终还 是把人救了上来,生命至上 ,一个大军区政委救人的举 动在当时打动了很多人。在 作者的笔下,还有一个士兵 的举动同样叫我感动,在“ 郑妈巧遇当兵儿”章节里, 描写的故事不单单是军民鱼 水情和母子情。郑妈唯一的 儿子当兵走了,洪灾发生时 ,儿子当兵的部队又回到了 家乡来抗洪,郑妈得知儿子 的部队也在江堤上抗洪,就 和老伴找了三天也没有找到 儿子的身影。部队有纪律, 儿子抗洪虽然离家近在咫尺 也不能回家探望。 导语 1998年8月15日凌晨2时20分,肇源县新站镇胖头泡段国堤因无法承受前所未有的特大洪水漫堤决口…… 险情出现后,近万名解放军、武警和预备役官兵及抢险群众安全有序撤离,没有出现一人伤亡,实现了淹没区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的“战斗成果”。 精彩页 第一章 丁家围子保卫战 奔腾南下的嫩江水,在脚下静静地流淌,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地滋养哺育着两岸人民。继1932年和1957年洪水之后,新站镇再一次迎来了一场特大洪水的考验,在洪灾面前,勇敢的新站人民用果敢和拼搏,在万米的巍巍长堤上,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屏障,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又一次诠释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奏响了新站人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又一次创造了战胜洪魔的奇迹。 1998年夏,风大、雨急。连日来,肇源县新站镇经历了松嫩平原罕见的暴风疾雨。一场历史上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了肇源县新站镇,当无情的洪水蜂拥而至的时候,全镇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与洪魔展开了生死较量。 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从源头至三岔河全长1370公里,肇源县内的嫩江为下游,因水色黝黑也称之为“大黑水”。 嫩江流经肇源县境内的古龙、新站、民意、茂兴四个乡镇,在茂兴镇三岔河汇流入松花江干流,总流程114.26公里,河槽宽300多米。 女将抢险见豪情 入夏以来,嫩江段水势凶猛,但官家亮子水位和往年持平,暂时无恙。官家亮子与嫩江之间修了一条水泥大坝,耐水泡还防止江水冲击大坝。嫩江涨水时,在官家亮子的大洼底设置了简易放水闸,立了九棵又高又粗的松木桩,大家都称之为九棵桩子。每逢嫩江涨水,就能把官家亮子蓄满,鱼苗顺水来的,不用特意撒,附近的村民打鱼卖钱,老天爷掉下来的财,这些年水从没超过亮子的上沿。 今年刚进6月,这雨就跟梅雨似的,没断过。直觉今年的汛情会比往年严重,在6月10日,新站镇召开了全镇防汛动员大会,紧急部署,确定各村支部书记为所在村防汛调度第一责任人,各村安排充足人力,责任到人。各村书记带领民兵连长和不同堤段负责人共同奋战。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到各个党支部,从文件下发之日起所有人员不得擅自离开新站,所有人要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 7月6日,嫩江一号洪峰到来时,嫩江水位嗖嗖上涨,不到十个小时,官家亮子和嫩江水位落差近3米高,水位越涨越高。官家亮子里面有水面7万名亩,蓄水能力是1.4亿立方米。官家亮子里的水不满,角都在水底下闷着,水流速度一快,鱼都往水面上跳,鱼像受了惊吓似的撞着闸门。当时站在放水口,拿镰刀就能砍到大鱼,村民们从小在江边长大,不怕水,看着翻滚的鱼,心里开始犯嘀咕。 下午,县政府负责防汛责任段的县工商局局长看西南风刮得厉害,他蹲在堤上看沙袋垒得密不密实,发现沙袋之间能捅进手指头,他怕国堤挺不住,晚上8点多就开始打手电巡堤,到了11点半,听见堤下的水流声大,手电一照,水涨到了手底下,要触碰他的手了,吓得他赶紧缩回手,国堤迎水面护坡全部被打碎,堤身脱坡400米。已经十几年没有上过水的国堤,堤段上防汛物资和人员还按照往年的数量准备的,水眨眼之时就到了坝脚,国堤上分不清是鼠洞还是管涌,就听见哗哗淌水声,驻堤的村民们操起铁锹堵管涌,铁锹被坝上的石子弄卷刃了。 护坡上的土噼里啪啦往下掉,堤身脱坡,洪水在坝脚那拧劲,土被一圈一圈冲刷掉,局长看多处出现陷壳,一着急给新站镇党委书记陈立敏打电话:“陈书记,你们段坝脚削薄了,我看得赶紧连夜上人啊,新合村堤段护坡最少也要有200人啊。”陈书记接到电话,连夜紧急通知每个村上20人,500条编织袋,两车防汛草和一车防汛木杆,镇干部男同志全员参战,7日早晨5点在新合村堤段集合。 按原部署,镇妇联主席郑波留守镇里,负责后勤保障。散会她就来到陈书记办公室:“陈书记,我是土生土长的新站人,对这片土地有感情,工作情况熟悉,防汛工作千头万绪的,我上江堤,领导有啥想不到的,我好给领导提个醒,另外我新合村妇女能顶半边天,也是给全镇妇女参与防汛工作带个头。”陈书记考虑一些老新站人的传统观念,对妇女上堤有忌讳,加之抗洪抢险是力气活儿,吃住在堤上,女同志去防汛实属不方便。笑着说:“你留在镇里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啊。”任凭陈书记怎么说,郑波就是站着不走,坚持要去新合村抗洪一线,陈书记无奈地默许了。 郑波的父亲担任过新站镇党委书记,骨子里她就是新站人,对待镇里工作是父一辈子一辈的感情,工作中带着浓浓的乡土人情。妇联工作连续多年全县第一名,虽说只是党委委员,但有一定的话语权,镇里哪个妇女受到欺负,她敢出头,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都提前去帮忙张罗,有个为难的事,她比本家都着急上火,用她自己的话说:天生操心的命。 7日的凌晨3点多抢险队队员还没到堤上,南湖三分场鱼坝漫堤决口了的消息就传过来了,陈书记带领着支援队伍冒雨往新合村的堤上奔,只见嫩江和南湖三分场的水交汇一处,滔滔江水翻着浪头,迎面冲向新合村大堤,江水水位直线上升……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