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一本书读尽中国至美散文! 《年度散文50篇(2022)》所有篇目由专家评审会“推举”、“评选”遴选而出,评审会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主编兼任评审会组长,以及古耜、何向阳等文学界知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家组成。披沙沥金,大浪淘沙。 从2022年30余家权威报刊中,评选出50篇有影响力的散文结集。入选作品题材多样,兼及散文各体裁的样式,注重情感真切,个性表达,艺术新颖,尤为注重作品的经典价值——情真而不装,性灵而不饰,境新而不炫,文美而不噪。 这50篇散文的选取,展示了2022年散文的成果,也体现了对散文走向突破的思考与期待,相信相当多的入选篇目经得起岁月的淘洗。散文集读来让人沉浸,如同享用一场文学的盛宴。 目录 年度散文50篇(2022) 01. 瀑布声里,有命运在大笑 卞毓方 02. 那些凝视我的野兽 玄 武 03. 向荒野 苏沧桑 04. 河流 安宁 05. 有所爱 钱红莉 06. 惜字亭下 胡竹峰 07. 静止的春天 王开岭 08. 稻田的心 王洒 09. 不负江豚不负铜 刘醒龙 10. 近代散文的七位宗师 王鼎钧 11. 自吕梁而下 李敬泽 12. 十二匹老虎在耳语 冯杰 13. 薄如蝉翼 朱以撒 14. 哑巴蝈蝈儿 淡巴菰 15. 时间说话 肖复兴 16. 化作水相逢 沈念 17. 云南笔记 王剑冰 18. 四季相伴 荆 歌 19. 陪母亲 徐迅 20. 彩陶表里(节选) 祝勇 21. 回瞻与远行 陈蔚文 22. 苏轼是如何渡海的 张瑞田 23. 白马湖记 汗漫 24. 溯源而上 南帆 25. 魏晋风度及避祸与贵人及虱子之关系 夏坚勇 26. 墙上的祖先 江少宾 27. 腊肉 任芙康 28. 补袜记 云德 29. 女儿笔下的文坛硬汉萧军 周家望 30. 生理期 蓝燕飞 31. 每个人的傍晚都住着故乡的晚霞 程黧眉 32. 书生戒 王跃文 33. 七棵树(节选) 江子 34. 杂志铺 凌仕江 35. 寻找缝补地球的金钉子 梁衡 36 中国人的浪漫 韩少功 37. 秘密生涯 羌人六 38. 朗月在天 李约热(壮族) 39. 她们都不爱宝玉 潘向黎 40. 旧文献里的种子,以及优质土壤 (节选) 穆涛 41. 秦岭抱南北 李青松 42. 细毛与茶 王晓莉 43. 《少年游》 菡萏 44. 一曲康桥便成永远 谢冕 45. 野水的季节 黄风 46. 月亮咬住了狗尾巴 阿微木依萝 47. 大白鹅的冬天 刘亮程 48. 昙花绽放 蒋子龙 49. 河流的几种形式 田鑫 50. 有所思 彭程 导语 编辑推荐: 1.权威评审委员会:中国作协前副主席陈建功任主编兼评审会主任。古耜、何向阳等文学界知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家组成评委会; 2. 优中选优:从文学报、中国作家文摘30余家权威报刊中精选散文50篇。历经评委提名、小组讨论、主编点评,可谓披沙沥金,大浪淘沙; 3. 不唯名家,更有新人: 本书收录的作家有王鼎钧 、韩少功、李敬泽、梁衡、肖复兴、刘醒龙、祝勇等50位名家,在2022年发表的新作品。并由获得最美图书奖设计师许天琪设计封面。一本书读尽中国至美散文; 4.打造散文出版品牌 :每年开展遴选工作,打造一个具有独特性、权威性和可持续的散文出版品牌。 精彩页 有所爱 钱红莉 不过是挚爱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先生在咸鱼低价出售古典音乐CD。他的书房贴墙两排书柜,高及屋顶,存放的全是他收藏的CD,目测几十万张之众。其中,可能还有珍贵的黑胶。 他是按照作曲家姓名字母顺序归纳收藏的,售卖亦如是。非常冷僻的作曲家阿贝尔的8张CD,第一天挂上网,便被抢了,并预告翌日再挂出中世纪法国神学家、哲学家、作曲家阿伯拉尔…… 国内大约有一群古典音乐爱好者,人数颇为庞大。 刚来合肥落脚,曾与一同事有过不愉快……多年以后,当听说她专门飞去北京,听管风琴专场音乐会,自此对她刮目相看。一个热爱古典音乐的人,能有多讨厌,是不是? 某日,忽然意动,欲完成一部古典音乐随笔书稿。未及三分之一,不满意起来,从此搁笔,继续储备。一次,一朋友鼓励给《爱乐》撰稿。因为敬畏,不便造次——古典音乐不过正在抚慰单薄的我。不比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任何专栏随便接,甚至半夜爬起看泰森拳击,就为了完成翌日的体育专栏。 无所畏惧的年纪,终于过去了,纵然值得怀念。 或许,一个人过度的自省,有时也是一种羁绊。 生命里不仅需要文学,也要有古典乐,日月晨夕,鸟飞虫鸣,仿佛拓宽着精神世界的广度。 古典乐,并非用来谛听,而是将自我整个融进去,汤汤洄洄,一颗心在音符中低沉、苍老,不问甜苦喜悲。 夜来,音箱里流淌贝多芬《三重协奏曲》,平凡的家仿佛一齐沐浴于光辉中了;当去到乡下,大片晚稻田飞金滴翠,声动如马勒《大地之歌》……有时,听一首四十余分钟的交响曲,当最后一粒音符爬升至一定高度戛然而止,忽然热泪盈眶。我对德国指挥家阿巴多,怀着一份难言的宗教般的感情,但凡由他指挥的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始终是最好的。当他去世,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安魂曲》纪念他,许多未买到票的德国人茫然地站在剧院广场,眼神空虚,像极一群无依无靠的孩子,当真叫人难忘…… 热爱古典音乐的人,仿佛比别人多活一辈子。 朱伟先生说:心爱物,身外物,散为聚,聚为散。 读着,颇为悲凉。 一次,碰见一位同行,客气寒暄,不知怎么扯到书上。他说,谁谁去世后,藏书全被子女当废纸卖了,并说自己早把部分藏书捐去了乡村书屋。本来与他不熟,不想几句话,一下拉近彼此距离。末了,他感叹,你说到底有什么意思啊……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大家不过是挚爱。 芮乃伟、江铸久夫妇,一直未要孩子。他们应是上海最安静的家庭,彼此日日打谱、长考,唯有清脆的落子声。芮乃伟曾说,早年出去打比赛,每次输棋后非常痛苦,当一个人留在房间,一点点地复盘,痛苦便会被化解……复盘过程中,一点点洞悉自己,知道到底输在哪儿,当然不那么锥心了。 如此痛苦,何以要共负一轭的坚持?也不过是挚爱。 天鹅湖南岸工地正在建造几幢大楼。我好奇,某日绕道跑去一探究竟,竟是市图书馆。独自高兴了很久很久,仿佛找到了晚年的依靠。这里距离我家仅仅三站车程——晚年的我,背一书包,一只放大镜、干粮若干、水杯一只,日日来泡这图书馆。 特意告知同事,彼此抚然。 可能是出于敬惜字纸的潜意识,这些年各方馈赠的文学杂志,早已将单位分到的一只铁皮柜堆满,总是不忍处理。 孩子大约也不太喜爱文学。近年,正储意提前清理些书籍。到临了,总不舍。现在,除非万不得已,尽量减少买书频率。家里三间卧室一个客厅,均有书架盘踞。这些书的命运,往后可能也会被挂到咸鱼,低价散给有缘人。 就是特别悲凉。 曾经,微博上有人贴出旧货市场买到的手写信,墨绿方格纸,纯蓝墨水字迹,工整雅致,略读些内容,揣测大抵写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两地分居的一对夫妇,细细叙述对于彼此的思念以及生活日常。这么好的信,后人当废纸卖。这不被珍视的有着体温的书信。联想到书柜底层那一摞手写信。等我不在,孩子想必一股脑烧掉,当风扬起灰。 这些书,这些信,这些古典音乐CD,纵然珍视,到末了,也一样都带不走,散便散了吧。 心爱物,也是身外物。 鲁迅先生说: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所有热爱文学、音乐、书信的人,也曾闪闪发光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