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南联大(昆明天上永远的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余斌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西南联大:昆明天上永远的云》以著者在昆明历时多年的寻访为线,以20世纪40年代居于昆明的文化人散落四方的住处为点,经经纬纬铺撒开去,重现诸多文化人的寓所行止、日常起居,揭示当年昆明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化风景,一如40年代战时昆明的文化地图,引我们徜徉其间。眼光,是当代文化研究者的眼光,笔触则温润怀旧,如拊掌闲谈,满眼战时风雨、书生颜色,读来兴味盎然。
作者简介
余斌,1936年生,籍贯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教授。1955年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兰州从事文艺、教育工作三十年。80年代初参与创办《当代文艺思潮》杂志,是该刊主事者之一。80年代末回滇任教。
在理论批评与学术研究方面,主要从事西部文学研究,以及西南联大研究。出版专著《中国西部文学纵观》、理论批评随笔集《大西门外捡落叶》和文史随笔集《西南联大,昆明天上永远的云》(初版名《西南联大·昆明记忆》)。
目录
学人与学府
昆明有条靛花巷
语言学家罗常培
从金岳霖跑警报说起
爱写日记的化学家曾昭抡
挂布分屋两大家
闻一多在司家营
傅斯年与闻一多
不能只看他的背影
吴宓与关麟征
龙头村:冯友兰和他的犹太人邻居
冯友兰的徘徊
说说吴晗的另一面
陈梦家、赵萝蕤夫妇
北门街的西南文化研究会
伊斯兰经典翻译家马坚
徐嘉瑞的《大理古代文化史稿》
楚图南的《路南杂记》
潘光旦:《性心理学》及其他
西南联大校园的漫画风波
西南联大的红楼热
刘文典磨黑风波始末
钱锺书何以离开联大
再说靛花巷
播撒现代派种子的燕卜荪
以中国为母国的柏西文老人
我也“见”过温德
白英教授:中国人民的朋友
中国通费正清
李约瑟与昆明
联大记得龙云
文人与文坛
来不及跑警报的冰心
冰心与呈贡
冯至在昆明
新月西沉
林徽因在巡津街
在龙泉镇的梁思成夫妇
林徽因对昆明的最后记忆
冰心、林徽因在昆三年似无往来
早就写过“孔雀胆”的施蛰存
沈从文为什么有自卑感
沈从文的另一面:自负
高文化含量的《路南游踪》
“被云南人驱逐出境”的李长之
本地人与外省人
楚图南论云南人爱听恭维话及其他
大学生投笔从戎
没有野人山就没有诗人穆旦
王佐良:昆明现代派的喉舌
光未然在昆明
斗南村:李广田与“胜利”赛跑
老昆明话剧舞台
曹禺、闻一多联手推出《原野》
《野玫瑰》昆明出台前后
“新中国”在昆明
滇戏知音
农村唱灯习俗与徐嘉瑞的花灯研究
从大三弦舞说到《九歌》
马思聪的两次音乐会
一知半晓说“艺专”
文化与生活
朱自清昆明遗踪
文化巷11号
“二云居士”小考
跑警报:不同的记忆
由陈梦家说到闻一多的房东姚家
昆明节孝巷闻一多旧居寻访记
浦江清戏咏“一去二三里……”
许渊冲的《追忆逝水年华》
最后的闺秀
颓唐落魄康白情
与徐志摩沾亲带旧的几个人
探访兴国庵
寻找“三间房”
“昆明像北平”考
大西门:藏龙卧虎巷一条
百年老街:古旧、苍凉、文化重叠
大西门外古驿道
当年昆明流行风
民歌里的情歌
联大师生兼差创收种种
《未央歌》里的昆明风土风情
王力散文里的老昆明信息储存
南屏大戏院
老昆明的外国医生
近日楼外“绿纱灯”
在昆明寻访名人旧居
后记
序言
城市的文化地图
汤世杰
边地云南,二战中有两
件大事,值得我们永世记取
。一是滇西抗战,中国军民
以三年多时间和十数万血肉
之躯,与日军在怒江隔岸相
持,最终发起反攻,全歼入
侵之敌,惨烈悲壮,浩气长
存。一件则关乎文化——各
地的文人学子,齐聚战时的
昆明,群贤毕至,如灿烂群
星,辉映边城。他们在极艰
难的条件下,传道、授业、
思索、研究、写作、创造,
培养了一大批学界精英,文
化血脉借此得以传承延续,
成就了后世难以企及的辉煌
。前者为武,后者为文,一
文一武,皆可歌可泣、可圈
可点,专家、学者,对之考
证、研究、阐发者众,至今
,仍时有新著问世。
余斌教授关注的是后者
,其所著《西南联大:昆明
天上永远的云》,以著者在
昆明历时多年的寻访为线,
以20世纪40年代居于昆明
的文化人散落四方的住处为
点,经纬铺撒开去,重现诸
多文化人的寓所行止、日常
起居,揭示当年昆明许多鲜
为人知的文化风景,一如40
年代战时昆明的文化地图,
指引我们徜徉其间。眼光,
是当代文化研究者的眼光,
笔触则温润怀旧,如拊掌闲
谈,满眼战时风雨、书生颜
色,读来兴味盎然。
昆明是个奇异的移民城
市,偏远也实在偏远。当年
交通不便、道路滞涩,从北
京、天津、上海、长沙到昆
明,或一路步行,筚路蓝缕
,辗转数省;或经由水路,
绕道香港,风雨颠簸,都要
吃些苦头。然时势所迫,数
年间,仍有无数学人聚集于
此。幸好当年的昆明,气度
足够大,不仅包容、融合了
各种思潮,还让各种思想以
它们自己的方式,在这里生
长、壮大、开花、结果。一
所西南联大,因此造就了众
多科技、人文精英,至今让
人唏嘘感慨。有文章说,在
美国某著名大学,出身于西
南联大的博士、教授和研究
人员,占到将近一半的比例
。这数字相当惊人,是不是
准确,我不好说,但我相信
那个大体的估计,并无夸大
。而当年的条件却极简陋、
极寒碜。看来所有优秀的文
化成果,从来都不出在权贵
之家,也与豪华别墅、妻妾
如云无关。中国知识分子“
价格”的低廉与智慧的超人
,由此可见一斑。当年那些
文化人,既无重点学科经费
,也无专家补贴;既无藏书
丰富的图书馆,也没有具备
起码条件的实验室,躲警报
、钻地洞是常事,坐趟马车
上班,已属奢侈,却一边著
书立说,一边殚精竭虑地思
索,一边走访民间探索调查
。衣食住行都极为艰苦,庶
几只可维持温饱。比如住,
那些文化先驱、学界巨擘,
并不都住在西南联大校园,
倒是见缝插针地散居于昆明
僻街陋巷,有的为避战火、
求清静,甚而远遁至今仍属
远郊的城市边缘。所谓安定
,也非有亭台楼阁,不过是
临时租用的房子,或民宅、
农舍,或古寺、旧庙,甚至
是自建的简易房屋。据我所
知,仅昆明北郊龙头村及其
附近的棕皮营、麦地村、司
家营、落索坡一带,当时就
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中国营造学社、清华文科研
究所等几大研究机构和北平
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的工作站
,租用当地的一些寺庙、祠
堂,作为研究场所。在那里
住过、工作过的著名人物,
据一份不完全的名单所载,
就有哲学家冯友兰、金岳霖
,考古学家李济、梁思永,
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
政治学家钱端升,史学家傅
斯年、顾颉刚、吴晗,语言
学家李方桂、王力、罗常培
,文学家朱自清、闻一多、
陈梦家、光未然,音乐家查
阜西、赵讽,等等。在昆明
的大西门、文林街、青云街
一带,如今看上去毫不起眼
的一幢民宅,当年也藏龙卧
虎,常有风云际会、高人出
入。世事沧桑,人去楼空。
那些房屋,或历经风雨,朽
烂拆除;或遭遇改建,面目
全非。尽管这些年来,人们
对那些文化人的文化建树,
已多有描述与探索,但那些
留下过文气墨香的老屋,那
批文化人当年的俭朴生活,
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究竟
怎样过日子、做学问,怎样
与当地人士相处,等等,却
仍少有人去涉及。
余教授乃有心之人,从
20世纪90年代起,赶在城
市扩建、大举拆迁之前,以
闲暇时光,不辞辛苦,走街
串巷,远赴郊野,费心费力
地四处寻访,每查实一处,
便欢呼雀跃、行诸文字,以
昭告世人。往往他前脚刚走
,拆迁大军便汹涌而至,真
让人有失之分秒,便将痛然
错失无可挽回之叹。初见余
先生那些短文,每每惊讶余
先生有那样的雅兴,也叹服
余先生有那样老到、简洁与
干练,又无处不浸透他温润
性情的文字。不久,那批文
章陆续见诸报端,编者、读
者好评如潮,便是意料中事
——一个人,凡用心用功做
的事,用了几分心、几分功
,外人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随后,《云南日报》“文
化周刊”记者,多次报道他
们如何跟随余先生,前往探
访抗日战争时期文化人在昆
明的旧居。足见社会、读者
,对余先生的此类写作有着
怎样浓烈的兴趣。那时我想
,如果按余先生的文章,将
当年众多文化人的住所一一
标记在昆明地图上,不就是
一幅二战时期昆明的文化地
图吗?这幅文化地图奇特、
新颖,迄今为止,在别的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9: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