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北极斯瓦尔巴群岛,
为什么那里能成为极地科研、探险和旅游的圣地?
为什么那里会聚集如此多的极地动物?
为什么那里会成为植物的“小人国”?
为什么那里被称为“天然的极地冰川博物馆”?
……
本书是博物学者段煦多次前往北极考察的笔记,系统介绍了地处北极腹地的斯瓦尔巴群岛环境,以及那里的动物、植物、地貌和人类历史遗迹,作者力求以客观的笔触,为您揭开这片神奇岛屿的面纱,带您走进这片属于北极熊的土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斯瓦尔巴密码(段煦北极博物笔记)(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段煦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神秘的北极斯瓦尔巴群岛, 为什么那里能成为极地科研、探险和旅游的圣地? 为什么那里会聚集如此多的极地动物? 为什么那里会成为植物的“小人国”? 为什么那里被称为“天然的极地冰川博物馆”? …… 本书是博物学者段煦多次前往北极考察的笔记,系统介绍了地处北极腹地的斯瓦尔巴群岛环境,以及那里的动物、植物、地貌和人类历史遗迹,作者力求以客观的笔触,为您揭开这片神奇岛屿的面纱,带您走进这片属于北极熊的土地。 作者简介 段煦,博物学者、科普作家,曾多次进入极地,足迹涉及南极大陆、北极冰区及斯瓦尔巴群岛、东非高原及裂谷带、南美巴塔哥尼亚、西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诸岛屿、马来群岛等地,进行博物学考察及研究。 目录 北极的概念 群岛概述 令人惊叹的旅游或探险目的地 1 斯岛霸主传 初识霸主:北极熊的行为观察 白毛为哪般:北极熊毛色初探 致命邂逅巧化险:野外遇见北极熊该怎么办 与熊有关的一则新闻对话:关注北极熊的生存问题 2 斯岛鸟兽志 能迷倒众生的一副电眼:北极狐 海中的长牙先生:海象 与大胡子水手相遇:格陵兰海豹、环斑海豹、髯海豹 海面上的喷泉:蓝鲸、长须鲸、白鲸 苔原的主人:驯鹿 荒野中的信任:岩雷鸟 我一个人养活了仨孩子:雪鹀 好妈妈与毛球:白颊黑雁 暴风雪中出没的海燕:暴风鹱 勇猛的战士,追日的夸父:北极燕鸥 残忍与慈祥的化身:北极鸥 大海雀和它的亲眷们:厚嘴崖海鸠、北极海鹦、侏海雀、白翅斑海鸽、大海雀(已灭绝) 天空飞来三种鸥:三趾鸥、白鸥、短尾贼鸥 在潮间带上忙碌的小水鸟:滨鹬、灰瓣蹼鹬、红喉潜鸟 给宝宝盖羽绒被的好妈妈:欧绒鸭 世界上最美的鸭子:王绒鸭 3 斯岛群芳谱 世界上最矮小的树木:极柳 两种蝇子草:无茎蝇子草、北极蝇子草 寻找最北的杜鹃花科植物:四棱岩须 几种禾本科的牧草:高山早熟禾、短叶羊茅、高山发草、北极看麦娘 开白花的鼠耳草:北极卷耳 两种委陵菜:北极委陵菜、美委陵菜 虎耳草科植物的天堂:挪威虎耳草、丛生虎耳草、零余虎耳草 我不是大烟:北极罂粟 来自北极的美味酸菜:山蓼 北极植物与人类的“后天”:仙女木 苔原上的奇观:纯白羊胡子草 4 斯岛山海经 群岛上的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悬冰川、大陆冰川 它们的样子都是冰川所造就:刃脊和角峰、U形谷、峡湾 地球上巨大的传送带与推土机:冰碛物、侧碛、终碛、冰川漂砾 冰与水,悄悄改变地表的雕塑师:冰楔作用痕迹、倒石锥、冰水扇、石环 5 斯岛风景篇 群岛上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遗迹欣赏 极地旅游探险攻略与注意事项 结语 附录 北极动植物图谱 序言 “听说,有一种特殊的‘极 地微生物’,它使你一旦进 入北极地区,就会染上‘北 极热’……这真一点不假。” 这是30多年前,苏联极地动 物学家C.乌斯宾斯基说的。 对于这段话,我曾一直抱以 不屑。但万万没想到,双脚 踏上“北极土地”的一瞬间, 我就知道,我已狂热地爱上 了这里而不能自拔!没有人 催促,每天十几个小时趴在 苔原上观察记录、采样分析 、辅导学生……完全沉浸在 一种莫名的极度亢奋之中。 北极的博物世界,是无法想 象之丰富,尽管接下来的几 年中许多次从那个世界归来 ,都有想写一些文字来记述 一下的冲动,但一直因为各 种事务的干扰未能动笔,直 到越来越多从北极回来的朋 友对我说“写一写北极的风 物吧,太美了,可看来看去 ,只知道很美,却不知道都 是些什么,一路上手头也没 有一本指南类的东西查阅” 。 后来,我到书店里找了 找,发现近年来出版的有关 南北极的书籍着实还是不少 的,大致分为“考察笔记”“ 科普知识”和“极地攻略”三 种。“考察笔记”大多是记述 科学家和旅行者们在极地旅 行中所遇到的故事,而所谓 的“科普知识”读物多是一些 翻译或抄录自国外或以往的 知识文章,这些文字要么是 大家都已熟知的知识,要么 是些在普通的极地旅游或轻 探险活动中不轻易遇到的“ 科学问题”;那些装帧精良 的“极地攻略”固然有“一书 在手,打遍天下”的气魄, 但似乎内容偏重于极地旅行 的食宿行和野外生存,而我 知道,朋友们想要的指南其 实是在极地看动物、植物、 矿物和冰川地貌及历史人文 遗迹的一本说明书。碰巧, 我在极地的研究课题与“自 然环境和人类文化形成”有 关,而以上罗列的知识似乎 又是我的课题中所涉及的, 因此觉得,的确有必要把所 知道的极地写出来,供大家 旅行时有一本指南,可指南 之类的文字未免太过生硬, 而考察笔记又不方便人们现 场使用,索性用指南的内容 结构,考察笔记似的叙述, 再配上我这几年在北极拍摄 的图片,如果能为读者解决 上述烦恼,那么,我就太高 兴了。 由于成书的时间仓促, 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如有不 当之处,欢迎读者朋友批评 指正。 导语 本书不是市面上普通的北极游记见闻,本书是博物笔记,多科普知识介绍,少个人情感抒发。 作者段煦现为博物学研究与传播机构NHCC首席科学家,有着深厚的动物、植物、地理、冰川等多学科知识背景。 一本系统介绍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动物、植物、冰川地貌、人类历史遗迹等知识的科普读物。 后记 说来有趣,这本书的大 部分写作是在最近几次北极 科学探险和考察的去程和回 程时,伏在飞机座椅那张窄 小的桌板上完成的。虽然在 北极的每一天,白昼时间都 有24个小时(我是进行夏季 工作的),但从来没有感觉 过冗长,仿佛从没有够用的 时候似的——总有那么多、 怎么做也做不完的工作,回 到驻地或船上,只剩下呼呼 大睡了。而这本书最后的文 字部分,即前言、结语、附 录、有关风景部分的写作和 校勘,却是在跨越南极洲的 罗斯海、阿蒙森海、别林斯 高晋海和穿越西风带的漫长 航行中完成的,因为在航行 中很少能看到动物,并且在 远离大陆的地方也难以看到 任何称得上风景的东西,而 写作,怡恰能赶走令人烦恼 的晕船。因此,在极地做野 外工作,在交通工具上写作 ,用极其有限的时间回家陪 亲人,成为这几年的基本生 活方式。 这些年,几乎把每个北 半球的夏季都献给了可爱的 北极,在对两极的认知过程 中,得到了不少同船考察的 师长和朋友们的热心指教, 其中在极地环境和古植物方 面,要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 植物研究所李承森研究员; 在极地冰川与冰川地貌方面 ,要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青 藏高原研究所丁林研究员; 在植物生理与生态方面,要 特别感谢两次同船考察的首 都师范大学赵琦教授;在极 地地衣与苔藓植物方面,要 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 态与地理研究所管开云研究 员;在极地高等植物的鉴定 与名称使用方面,要特别感 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林 秦文博士;在冰物理方面, 要特别感谢两次北极同船考 察的大连理工大学李志军教 授;在动物分类和标本采集 方面,要特别感谢与我经历 南极、北极考察的中国科学 院动物研究所张春光研究员 ;海洋浮游生物标本、样品 的采集技术,得益于中国极 地研究中心专家、中国北极 黄河站当届站长张芳女士; 在动物中文名称使用方面, 要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张 树义教授,我遵守了咱们在 船上的约定,把海雀科Uria 属的鸟类称为“海鸠”,希望 我们的努力能避免将来名称 使用混乱……总之,需要感 谢的人太多太多,特别是与 我在冰天雪地里一起摸爬滚 打、无私奉献支持我的亲密 战友,冰冷的极地有你们与 我在一起,我的内心感到无 限的温暖…… 2017年3月1日 南极罗斯海即将经过国 际日期变更线时完稿 精彩页 北极的概念 漫步北极,可以先从斯瓦尔巴群岛开始,因为这里既具有北极地貌特色,又适宜观察极地的动植物,还提供成熟的旅游探险服务。 在你正准备动身前往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建议,你一定先弄清楚“北极”这个名词的概念。今天,北极,这个词,一般有四层含义,即北极圈、北极点、北极地区和北冰洋。 北极圈 北纬66°34'纬线圈,这其实是一个假想圈,因为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时,两极地区总有一部分区域整日得不到阳光,而有些地区又终日阳光普照,这就是极夜和极昼。出现极昼和极夜的区域就在南纬和北纬66°34'和90°之间,于是人们就把66°34'的纬线圈定义成极圈。 北极点 地球的正北方,北纬90°纬线圈缩成的一个点。具体位置在北冰洋夏季浮冰区的中部。 北极地区 笼统地说,从北极圈向北,一直到北极点,都可以称作北极地区。在北温带的北部,当出现亚寒带针叶林(极圈周围出现的,由那些耐寒的松科、柏科、杉科针叶树构成的森林)向北极苔原(极圈周围和极圈内出现的以苔藓、地衣、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的草甸)过渡的环境特征时,我们也可以说这里已经进入北极地区了。北极地区不像南极没有常住人口,美国、加拿大、丹麦、冰岛、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都有这样的北极地区,我们在这个地区所进行的旅游和探险活动,都可以称为极地旅行。 北冰洋 是四大洋中最小的一个洋,同时也是最浅的一个洋,即使最小,也有1475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1100米,最深处5449米,中心区即使是夏季,也会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北极点就位于终年被冰层所覆盖的地区,这片浮冰冬季几乎覆盖住80%的北冰洋,而夏季浮冰也会覆盖住60%以上的大洋。夏季里,冰层是最薄弱的,乘破冰船可以直抵北极点。这个大洋被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所包围,占据了北极地区的核心。 群岛概述 在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之间、北大西洋与北冰洋的交汇处,犹如巨大战舰般“停泊”着一片广袤的土地,这就是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在整个群岛中,斯匹次卑尔根岛(Spitsbergen)是其主岛,有39044平方公里,占群岛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整个群岛总面积为62700平方公里,其他大一些的岛屿有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白岛和熊岛,分布在斯匹次卑尔根岛的东侧或者东侧偏南、偏北的位置上。群岛的主权归挪威王国所有,为其重要的海外领土,首府朗伊尔城(Longyearbyen)在斯匹次卑尔根岛的西侧。朗伊尔城人口不到2000人,以挪威人居多,还有一些俄罗斯人。该城是世界最北能够供人居住的,并且能称得上“城市”的地方。由于地处极地,基础建设又完备,因此成为当今北极旅游探险和科学研究的大本营和出发地。 群岛的名称“斯瓦尔巴”,意为“寒冷的海岸”,由荷兰航海家威列姆·拜伦茨于1596年命名。整个群岛都在北极圈以内,位于东经10°到35°,北纬74°到81°之间。西侧是格陵兰海,东侧是巴伦支海,南侧是挪威海,北侧是北冰洋的浮冰区。其中,格陵兰海和巴伦支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而挪威海属于大西洋。 在群岛上,有60%以上面积的土地受到严格保护。其实整个群岛都是一个巨大的极地动物和植物的自然避难所,因为每一寸土地都可能生长有珍贵的极地植物与往来栖息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群岛多山,山谷冰川在群岛的各部分发育,不少地区连成一片,还有一些地方发育出了大陆冰盖,这里是除去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以外,唯一能观察到大陆冰盖的地区。冬季,全岛几乎所有的土地都被冰雪所覆盖,但到了夏季,积雪融化以后,从飞机上望下去,你会发现,很多的冰川,尤其是南部冰川,都在退缩,有的甚至消失,露出大面积的冰蚀地貌。冰川退却后,大部分区域发育成极地苔原,苔原上的大部分植物是地衣和苔藓,有花的高等植物也不少,大约有30多种。这里的大多数高等植物都靠昆虫传播花粉,所以这里的昆虫数量也不少,但种类相对贫乏,比较容易观察到的基本上仅限于鳞翅目的几种蛾,膜翅目的几种小蜂,双翅目的蚊、蝇、蠓等,没有蚂蚁。哺乳动物包括驯鹿(斯瓦尔巴群岛亚种)、北极熊、北极狐、海象、各种北极海豹等。鸟类绝大部分是海鸟,如以海鹦、海鸠为主的海雀类,北极鸥、银鸥等海鸥,暴风鹱是海鸟中的优势种,此外还有在潮间带上栖息的鸻形目小水鸟,如各种鹬、鸻等。北极燕鸥是潮间带上鸟类的代表物种,而在内陆山地栖息的鸟,只有以陆生种子植物和昆虫为食的雪鹀,和以陆地植物茎叶花果为食的岩雷鸟。 P2-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