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赞誉为“江南曲艺之花”的苏州评弹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承载着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然而,如其他口头文学一样,苏州评弹正在日渐衰落,致使包含于其中的传统文化不断流失。加强评弹表演理论的研究,是保存和发展评弹艺术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书将苏州评弹还原为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之内的动态的文学形式,以及内嵌于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表演事件来加以考察,旨在阐明评弹与书面文学、戏曲的本质区别,将评弹艺术中包含的文学、表演、音乐等因素结合起来研究分析,从而发掘出评弹最本质的艺术规律与核心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表演视域下的口头文学研究(以苏州评弹为例)/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段静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被赞誉为“江南曲艺之花”的苏州评弹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承载着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然而,如其他口头文学一样,苏州评弹正在日渐衰落,致使包含于其中的传统文化不断流失。加强评弹表演理论的研究,是保存和发展评弹艺术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书将苏州评弹还原为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之内的动态的文学形式,以及内嵌于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表演事件来加以考察,旨在阐明评弹与书面文学、戏曲的本质区别,将评弹艺术中包含的文学、表演、音乐等因素结合起来研究分析,从而发掘出评弹最本质的艺术规律与核心价值。 作者简介 段静,湖南省南县人,200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英语系,2005年获广西大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口头文学与非洲文学研究,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项。在《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分序 自序 第一章 苏州评弹史论研究和表演理论研究概况 第一节 评弹研究简史 一、关于评弹 二、清代以前的口头文学和说唱艺术研究 三、民国时期的口头文学和评弹艺术研究 四、1949年至2018年的评弹研究 第二节 民俗学表演理论探析 一、民俗学表演理论的形成 二、民俗学表演理论的核心概念 三、民俗学表演理论对于评弹研究的启示 第二章 苏州评弹表演概述 第一节 评弹表演的本质 第二节 评弹表演的属性 一、民间性 二、通俗性 三、口头性 四、新生性 第三章 评弹表演艺术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演员 一、演员概述 二、演员的担当 第二节 听众 一、听众概述 二、听众的担当 第三节 书场 一、书场概述 二、书场的担当 第四节 评弹表演的文本特征 一、敷衍:叙事的延展性 二、勒:叙事的细腻性 三、关子书和弄堂书:评弹表演的节奏和韵律 第五节 演员、听众、书场和文本的互动 一、商业层面 二、文化层面 第四章 表演的实现:苏州评弹的叙事行为 第一节 说:语言的对话与交流 一、书情的变化和语言形式的转换 二、叙事中“六白”的综合运用 第二节 噱乃书中之宝 一、噱的内涵和类型 二、噱的功能 第三节 弹和唱 一、弹和唱是评弹的音乐部分 二、评弹音乐的程式化与新生性 三、弹词音乐的叙事特征 四、唱与说的关系 第四节 演 一、“演”的重点在于“起脚色” 二、“起脚色”在演出中的运用 三、“演”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节 评弹表演策略的运用 一、书情以外的感情交流 二、书情中的感情交流 三、交流框架的组合 四、表演行为与非表演行为 结语 附录 一、1952年至1966年在上海演出过的中篇评弹 二、1949年前录制的评弹唱片 三、全国电台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2009年秋天的一个下午 ,一位年轻人来找我。她说 :“我叫段静,是上海师范 大学孙景尧教授的研究生, 正在准备毕业论文,导师让 我来向您请教有关评弹的问 题。” 虽然我从未和孙景尧教 授谋面,但知道孙教授是一 位著作等身,名望很高的学 者,也拜读过他发表在《评 弹艺术》丛刊上介绍美国的 说书形态以及理论研究方面 的文章。 当谈话切入正题后,段 静拿出一份在她的导师指导 下已具雏形的论文提纲,并 对要点做了说明。这是一篇 以口头表演艺术为切入点, 来研究评弹的组成部分、曲 种特征、传播方式及其作为 江南文化的属性和社会价值 等的论文,这将是一篇涉及 范围很广的博士论文。段静 的叙述详细而清晰,说明她 已认真阅读过不少国内外研 究口头艺术的理论著作和多 种评弹资料。然而,当我请 她列举具体的书证来说明其 论文中提到评弹的民间性、 通俗性、口头性和新生性等 问题时,她却一时语塞。 我建议她多多接触评弹 艺术的本体,听录音、看录 像、读脚本,最好经常去书 场听书,要向听众、演员以 及书场工作者讨教,以加深 对评弹艺术本体的了解。因 为别人的著作只是艺术研究 之“流”,而评弹的本体才是 艺术研究之“源”。只有掌握 了评弹的总体特征和丰富的 艺术细节之后,才能写出观 点鲜明,具有说服力的论文 。接着,我把多年来收集到 的评弹文字资料和千余小时 的评弹录音和录像拷贝给了 她。我建议她从听弹唱开始 ,因为经过选辑的100多首 经典唱段都配有唱词,容易 入门;又建议她细读评弹名 家撰写的谈艺论道的文章。 其中,潘伯英、徐云志、姚 荫梅、蒋月泉、张鸿声等老 艺人的经验之谈更要细读, 做好笔记,经常翻阅,以加 深对评弹的了解。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 ,段静曾多次来访。每次交 流,我都能从她提出的问题 和议论中感受到,她对评弹 的了解正在不断地深入。有 一次讨论弹词音乐,在听过 20世纪30年代说书状元魏 钰卿的《珍珠塔·哭塔》的 录音后,段静说,这个唱段 中的“哭”,不只是表达陈翠 娥内心的痛苦,更多的是陈 翠娥通过对珍珠塔的怒斥, 来发泄她对自己不幸遭遇的 怨愤之情。她又说,魏钰卿 的唱腔简单朴实,在表达陈 翠娥的复杂感情时,主要不 是依靠唱腔的丰富,而是通 过唱法上的变化来表达的。 我很赞同这些评议,魏钰卿 的弹唱既有浓郁的弹词唱腔 韵味,又能充分表达人物的 感情,是苏州弹词音乐的典 范。 段静的论文我前后看过 三次。第一次是在2011年 的5月。当时论文经过初审 后,她做了修改,准备接受 终审。由于孙景尧教授正在 外地开会,段静希望我能对 论文提些意见。我认为论文 的基础尚好,有理论分析, 也有书证来说明其观点。但 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即论文 的前半部侧重于理论阐述, 后半部侧重于书证罗列。我 建议她对全篇做一结构上的 调整,将论点和书证紧密地 结合起来。此事虽然费时费 工,但很有必要。 第二次是在2019年初。 这时论文的内容有了扩展, 字数已从原来的16万字增加 到20多万字。篇章结构没有 变动,理论分析更为细致, 书证也有大量的增加。我建 议她对论文做一次删繁就简 的工作,把分析和论证中可 有可无的内容删除,把篇幅 压缩到16万字左右。 第三次是在2020年初。 这时,论文已由商务印书馆 审核后同意出版。责任编辑 希望段静请人将论文通读一 遍,看看书中是否有“硬伤” 。以下这段文字是我在通读 后给段静的回信(有删改) 。 论文已经看过,总的印 象是好的。“硬伤”的地方极 少,只有两处必须改动。( 略) 几十年来,论及评弹表 演艺术的文章汗牛充栋,但 未曾有过将评弹作为一门表 演艺术来进行系统、全面、 深入探讨的论著。你的论文 从评弹的脚本内容到语言形 式,从表演特征到音乐风格 ,从评弹的传播方式到其社 会功能,都做了比较系统的 、全面的分析。这是开创性 的工作,虽不能称这部论著 是评弹表演理论的奠基石, 也算得上是一块厚实的铺路 砖。 一、论著有观点,有书 证,有分析。你所列举的书 证大多是评弹书目中的典型 事例,分析也有条理,既能 说明观点,也有一定的趣味 性和可读性。 二、论著强调评弹是一 门主要是运用语言来演绎故 事、塑造艺术形象、弘扬正 气的口头艺术。这一核心观 点贯穿于全书,所有的论述 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来展开的 ,这就抓住了评弹艺术的本 质,对目前的评弹界来说有 现实意义。 三、论文能通过生动具 体的书证,来反映评弹艺术 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既有 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 特色鲜明。 四、对于评弹的语言形 式——“六白”,你做了比较 详细的论述。你说这段内容 参考了我的《也谈“六白”》 一文,但你已充实了内容。 在众多讨论“六白”的文章中 ,你的论述系统性更强,在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提升 。 五、在讲到评弹艺术不 同于书面文学和戏剧艺术的 时候,你重点分析了评弹的 对话性。你认为评弹演出有 演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