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从记载山东地区情况的古代方志(包括民国时期修撰的传统体例志书)中,辑录青铜器资料三百余条,兼及相关的封泥、钱范资料,时代以商周秦汉为主,玺印、铜镜则晚至隋唐。相关资料以地级市为单位进行排列,条理清晰,方便查阅。本书对于方志研究和金石文献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凡 例 第一章 山东省通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75条) 第二章 第二章 济南市古方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4条) 第三章 青岛市古方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8条) 第四章 淄博市古方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36条) 第五章 枣庄市古方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53条) 第六章 东营市古方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4条) 第七章 烟台市古方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11条) 第八章 潍坊市古方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91条) 第九章 济宁市古方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13条) 第十章 泰安市古方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1条) 第十一章 日照市古方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24条) 第十二章 临沂市古方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16条) 第十三章 德州市古方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6条) 第十四章 聊城市古方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2条) 附录一 山东古方志载封泥资料辑录(38条) 附录二 山东古方志载钱范资料辑录(11条) 附录三 载有青铜器(含封泥、钱范)资料的山东古方志信息表 序言 一、本书所言古方志,是以古代方志体例编纂,内 容为一省、一府、一州、一县、一镇乃至一山、一林等 有明确范围的区域之综合情况的志书。本书辑录范围为 记录今山东省及省内各地域情况的古代方志,民国时期 修撰的传统体例志书也包含在内,而碑志、金石志等专 门志书,以及清末所修非传统体例的乡土志等,则不在 辑录范围内。 二、本书辑录青铜器资料344条(不同志书中收录 的同一器物资料分别计算,每部志书之“存目”计1条 ,多个同类器物有总称且集中叙述者计1条),其时代 以商周秦汉为主,玺印、铜镜则晚至隋唐。与青铜器密 切相关的38条封泥资料、11条钱范资料,收入附录一《 山东古方志载封泥资料辑录》、附录二《山东古方志载 钱范资料辑录》。 三、本书第一章为从山东省通志中辑录的资料,第 二至十四章分别为从今十三个地市的府州县志中辑出的 资料(本书编者所搜集的威海、滨州、菏泽三个地市的 方志中,未见青铜器资料)。方志主要来源于《中国方 志丛书·山东省》(成文出版社,1968年、1976年)、 《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 2004年)、《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山东》(凤凰 出版社,2010年)、《中国地方志集成补编·山东府县 志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20年)和爱如生《中国方 志库》第1—3辑、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数字 方志》。每章内的资料以方志版本时间为序排列。 四、部分县级行政区划有所调整,或分或合,或存 或无。本书以县治所在,归入今地级市之下。如清平县 建制于1956年撤销,其辖区分别划归临清县、高唐县和 茌平县,因撤销前县治为临清市康庄镇,故将其归在聊 城市下。 五、本书所辑录铜器资料的顺序为方志原有。铜器 的名称、时代皆为志文原文,非本书编者所定。志文原 有的错字,随文注出正字,用〈〉表示;衍字、衍文, 未作增删,而是加下划线,并在脚注中说明;脱文则用 []表示,补全所脱之字。在处理方志中关于青铜器铭 文的释文时,一般直接采用图片,从而保持原有隶定文 字和行款。如有特殊情况,则随文加脚注进行说明。方 志中图片无比例尺,本书亦无,并根据排版需求加以适 当调整。 六、本书标点符号依据《标点符号用法》(GB/ T15834—2011)。需特加说明的是,古人引用文献时, 不一定与原文完全一致。本书编者在核查文献后,如志 书所引与原文一致,则加双引号(“”);不一致的则 不加。 七、本书附录三《载有青铜器(含封泥、钱范)资 料的山东古方志信息表》收录了本书资料所出志书的相 关信息,以便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