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一生中重要的几个转折点——龙场悟道、江西为政、绍兴讲学,介绍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亲民”等学说,感悟王阳明“此心光明”的人生境界。 王阳明的一生就是践行“此心光明”这一境界的最好注解。 面对宁王叛军压境,王阳明内心毫无波澜,用计谋虚张声势,迅速平定叛乱。 面对朝廷、权臣的多次猜忌质疑,王阳明坦然对之,把荣辱置之度外,济世救民,问心无愧。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当学生问他有什么遗言时,王阳明坦荡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遇事宠辱不惊,处世无愧于心。这是王阳明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 翻开本书,领略王阳明“此心光明”的人生境界。 作者简介 方志远,祖籍安徽休宁,1950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史学硕士,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江西开放教育协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南昌商联中心文化顾问。研究领域为明代国家制度与社会进程、明清江西商人与地域社会、明代市民文学与社会思潮。主要著作有:《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明清江右商帮》《旷世大儒王阳明》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史学评论及杂文100余篇。应《百家讲坛》之邀,主讲《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及《国史通鉴》。 目录 第一章 王阳明与阳明时代 第二章 龙场悟道,道在心中 第三章 政在亲民 第四章 “良知”二字,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第五章 心中有良知,满街皆圣人 第六章 斯人已逝,斯人永存 序言 先和大家说件旧事。我 和《百家讲坛》的合作是从 2009年开始的,但对于录 制什么内容,我们没有达成 一致,我当时想,要录就录 王阳明(王守仁,阳明是他 的号)。倒不是因为我有先 见之明,预知王阳明后来会 “火”起来,而是因为1997年 我曾经写过一本《千古一人 王阳明》(2000年作为“旷世 大儒”系列的一种,由河北 人民出版社出版,名为《旷 世大儒王阳明》;修订之后 ,2017年由江西人民出版 社出版,书名恢复为《千古 一人王阳明》),想以这本 书为基本讲稿,和大家交流 ,减少写讲稿的工作量。但 是,我的想法被否定了,理 由是王阳明知名度不高(他 们也没有先知先觉,没有想 到王阳明两年之后就“火”了 )。当时的我大吃一惊,王 阳明知名度不高?后来发现 ,他们是对的,我是错的, 因为不但在2009年,即便 在现在,王阳明的“火”也只 是在特定人群中,知名度高 了,但大众对王阳明其人其 事其心学,仍然是不甚了了 。 举三个例子。其中,一 个发生在王阳明未“火”之前 的2006年,另两个分别发 生在王阳明已“火”之后的 2015年和2017年。 2006年我到宁波出差, 为了去看看王阳明的故居, 专门去了余姚。出租车司机 问我到哪里去,我说瑞云楼 ;他没听明白,问是哪里, 我说瑞云楼,就是王阳明的 故居;他说王什么?他是真 的不知道。2016年在宁波 举办了“天一阁论坛”,我建 议宁波市政府大力宣传王阳 明,不但让本地人知道,外 地到这里来干活的、游玩的 ,也要向他们传播。因为他 们都是窗口,也许出租车司 机是外地人,他不知道很正 常,但是既然到了宁波,到 了余姚,就应该让他们知道 王阳明的故事。 2015年,商传教授告诉 我一件事,他被邀请到某市 ,为领导干部讲王阳明。讲 完之后,一个领导拉着他的 手说,商老师,这个王明阳 真是了不起。听了半天,领 导只知道了“王明阳”。被这 位领导一说,我也糊涂了, 到底是王阳明还是王明阳? 于是我提醒自己,千万不要 被他带偏了,把王阳明说成 王明阳。有位朋友给我发微 信语音说:“方老师,听说 你明天要到广州讲明阳之学 ?”我无语了,还是王明阳 。 2017年,北京某民间团 体在企业家的资助下,广泛 召集学界、商界的朋友,开 了一次大规模的王阳明讨论 会。做主旨演讲的是一位德 高望重的学者型领导,但一 开口就让我大吃一惊:明朝 得了癌症,王阳明和王阳明 的学说,就是给明朝治疗癌 症的。他显然忽视了或者根 本就没关注到这样一个事实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是明 朝中期。王阳明出生在明朝 建立的第105年,王阳明死 后,明朝还存续了116年, 难道明朝与癌症斗争了大半 生?这也反映出,虽然王阳 明“火”了,但人们对王阳明 及其时代并不了解,特别容 易危言耸听,有病就说是癌 症,有问题就说要亡国。甚 至可以说,虽然王阳明的知 名度高了,但是真正了解他 的人、真正明白他学术的人 ,并不是太多。 当下许多关于王阳明的 书,问题甚多,有些解读过 分,有些把传说当事实,有 些把王阳明奉为神明,有些 堆加新的神话。为何这样? 因为越这样,大众越喜欢, 买书的人越多,作者利益越 大。 …… 如果我们把这一段花的 故事和上一段花的故事放在 一起比较,你说他是唯心主 义还是唯物主义?是他错了 还是我们错了?当然是我们 错了,我们为古代的学者贴 标签的行为本身就是错。 再说第二个标签,说王 阳明是镇压人民的刽子手。 对于王阳明来说,他在 江西的种种作为,用我们现 在的话来说,实际上是在维 护社会稳定,而他维护稳定 的做法和其他人的做法是不 一样的。我们在后面会提到 他为什么不一样。我绝不至 于兴高采烈地告诉大家,王 阳明如何杀死了多少流民, 杀死了多少乱贼,实际上那 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是 王阳明自己不忍心做的事情 。现在很多学者兴高采烈地 把它说出来,说是王阳明灭 “三贼”。这个立场和观点转 变得太快了,但是没必要。 他做得对的,我们肯定;做 过头的,我们应该否定;哪 些做得不应该的,我们也应 该指出来。 王阳明到底是个什么样 的人?王学(王阳明心学)到 底是怎么回事?我想从六个 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第一 ,王阳明与阳明时代;第二 ,龙场悟道,道在心中;第 三,政在亲民;第四,“良 知”二字,从百死千难中得 来;第五,心中有良知,满 街皆圣人;第六,斯人已逝 ,斯人永存。 导语 遇事宠辱不惊,处世无愧于心。 看阳明心学思想发展的三大阶段,直击大事现场解读王阳明悟道历程,故事性强。 作者有深厚的明史研究背景,力证王阳明突破时代的格局和眼光,凸显人物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明朝为何说亡就亡》作者方志远全新力作!多次参与《百家讲坛》,有公共领域普及历史知识的经验。 精彩页 第一章 王阳明与阳明时代 充满争议的王阳明 和中外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王阳明从他闻名于世开始,就一直毁誉参半。说他好的人多得很,说他坏的人也不少;赞同他的人不少,批评他的人更多。不但是王阳明,历史上许多人物也都有争议,可以说,越是著名,越有争议。孟子在明朝时曾被明太祖驱逐出孔庙,因为孟子有几句“大逆不道”的话,尤其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这几句。朱元璋一听就怒了,这样的乱臣贼子还能进孔庙吗?便下令将孟子驱逐出孑L庙。后来这些大学士(当时的大学士并不是后来的内阁大学士,而是殿阁大学士,即顾问之臣)慢慢开导朱元璋,说我们把《孟子》里头的这几句话去掉,孟子的学说还是不错的。于是朱元璋又让孟子重新进人孔庙。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读明朝永乐时期编的《四书大全》,这里面的《孟子》就是“删节版”。程朱理学的代表朱熹难道没有争议吗?朱熹死后,他的学说被称为“伪学”,40年后才平反。 对于王阳明,明朝廷有保留地肯定了他的事功,全盘否定了他的学说。同时代人斥其“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却不能不承认他事功卓绝,因为别人办不成的事情他能办成。 比如说南赣汀漳(今江西、湖南、广东、福建四省交界地区),有农民闹事二三十年之久,别人无法平息,王阳明仅用15个月就全部搞定。朱宸濠叛乱,其阴谋已经筹划了10多年,而王阳明平定叛乱,从其七月十五在樟树誓师,起兵平乱,到七月二十六结束,总共只用了12天。王阳明的事功没人敢不承认。 后世的人说他承朱学之微而鼓吹心学,以解救明朝的统治危机,为统治者另谋思想统治的出路,但又不能不承认王学有其积极因素,如他主张独立思考,主张批判精神,主张独创精神,等等。 今天跟大家说一下我的观点,我把王阳明的学说划为主观唯心主义,他自己也将自己的学说命名为“心学”,甚至说“圣人之学,心学也”。但是,他的心学有一种扎扎实实的实践精神。他的一个伟大理念是,真知在于行,不行不谓之知。是真知还是假知,知了还是不知,就看你是做了还是没做,是做好了还是没有做好。你只有做了,做好了,我才认为你是知了。所以说,王阳明的学说是重视实践的,既是“心性”之学、诚心之学,更是行动之学、实践之学。所以,日本学者,比如冈田武彦,就认为王阳明所有的学说都是事上练、事上磨的。确实是这样,一点都不错。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小宣称要成为“圣人”而最后真正成为“圣人”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混迹于三教九流而最终从祀孔庙的人。 王阳明小的时候不是什么听话的小孩,他是个“问题多多”的少年,好事而沉不下心来读书,一直到他死前,仍然和三教九流有很多接触,但是最后竟然人了孔庙。他从祀孔庙时是经过了投票的,24票赞成,2票反对,若干票弃权。和他同时从祀孔庙的陈献章得的赞成票和他差不多,但是没有反对票;胡居仁得的赞成票比他多2票,也没有反对票。为什么王阳明从祀孔庙充满争议呢?就是因为他混迹于三教九流。很多人认为他的学说就是禅学,尤其是他的学生,一方面传播了他的学术;另一方面也给他招怨,扛着他的牌子行招摇撞骗之事的不少,所以给他丢了分。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王阳明。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