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戏曲演进史(1导论与渊源小戏)(精)/台湾地区国学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曾永义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戏曲演进史》是当代戏曲研究的“中流砥柱”曾永义教授的鸿篇巨制,也是戏曲史领域标志性著作。
本书为《戏曲演进史》第一册“导论与渊源小戏”。“导论编”统绪、梳理戏曲演进过程中诸如戏剧、戏曲、小戏、大戏、剧种、腔调、声腔、唱腔等关键名词之名义定位,并对戏曲史、戏曲理论史进行了回顾与检讨。“渊源小戏编”辨析唐代宫廷小戏、民间小戏之同源异流的演进路径,及其所促成的或雅或俗、雅俗交化的戏曲演进历程。
作者简介
曾永义,生于1941年,台南县人,文学博士。曾任世新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特聘研究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十数所院校客座教授。
曾任台湾大学名誉教授、胡适讲座教授、台湾大学讲座教授、杰出人才讲座教授;亦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在德国鲁尔大学、香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曾获多项学术大奖。
1967年6月以《洪升及其长生殿》获台大文学硕士学位,1971年9月以《明杂剧概论》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副教授,迄今未曾离开教职和戏曲。学术和教学范围以戏曲为主体,以俗文学、韵文学和民俗艺术为羽翼。
除两本学位论文外,其后学术专著有《蒙元的新诗——元人散曲》(1981)、《说民艺》(1987)、《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1988)、《中国古典戏剧的认识与欣赏》(1991)、《戏曲源流新论》(2000)、《俗文学概论》(2003)、《戏曲腔调新探》(2008)、《地方戏曲概论》(2011)、《戏曲学》(2016)、《戏曲歌乐基础之建构》(2017)、《古典戏曲要籍述评》(2017)、《戏曲剧种演进史考述》(2019)等13部;另有关涉戏曲史之期刊论文150余篇结集于《中国古典戏剧论集》(1975)、《说戏曲》(1976)、《说俗文学》(1980)、《诗歌与戏曲》(1988)、《参军戏与元杂剧》(1992)、《论说戏曲》(1997)、《从腔调说到昆剧》(2002)、《戏曲与歌剧》(2004)、《戏曲本质与腔调新探》(2007)、《戏曲之雅俗、折子、流派》(2009)、《戏曲与偶戏》(2013)、《戏曲新论十题》(出版社改题为《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曾永义卷》,2017)等11书之中;散文类有《莲花步步生》《人间愉快》《牵手五十年》《椰林大道五十年》《中流自在:曾永义散文选》等8部;戏曲剧本创作有昆剧、京剧、豫剧、歌仔戏、中国现代歌剧在内的21部;旧诗一千数百首。
目录
曾永义先生戏曲研究的当代学术史意义——《戏曲演进史》代序 杜桂萍
《戏曲演进史》自序
甲 导论编
序说
第一章 历来戏曲之“遭遇”
引言
一、戏曲历代被鄙薄
二、有识之士肯定戏曲之见解
三、戏曲为韵文学之极致
四、戏曲为表演艺术之峰峦,发为显学
结语
第二章 戏曲创作之动机与目的
引言
一、讽谏说
二、教化说
三、抒愤说
四、游艺说
五、主情说
结语
第三章 戏曲关键词之命义定位考述
引言
一、“戏剧”“戏曲”命义定位
二、戏曲中“小戏”“大戏”命义定位
三、“腔调”“声腔”“唱腔”命义定位
四、“戏曲剧种”命义定位
结语
第四章 戏曲与说唱之关系:从北杂剧来观察
引言
一、历代说唱名目
二、戏曲与说唱歌乐之三体系
三、从北杂剧观察戏曲与说唱之密切关系
结语
第五章 从傩戏、寺庙剧场、杂剧论戏曲与宗教之关系
引言
一、先秦傩仪与戏剧、戏曲的源生
二、由现今傩戏观其“仪”与“戏”交替杂糅之关系
三、宗教仪式与戏剧演出之交互运用关系
四、由寺庙剧场观察宗教与戏剧之关系
五、杂剧中宗教剧所蕴含的意识形态
结语
第六章 “戏曲研究”之回顾、检讨与“戏曲演进史”之建构
引言
一、戏曲史研究之回顾与检讨
二、戏曲理论史研究之概况与得失
三、“戏曲演进史”之建构
结语
结尾
乙 渊源小戏编
序说
引言
一、学者对戏曲渊源、形成之论争
二、戏曲渊源说之派别
三、著者对戏曲源生之看法
结语
第一章 先秦至唐代戏剧与戏曲小戏之渊源及其剧目考述
引言
一、先秦之戏剧和戏曲小戏剧目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之戏剧和戏曲小戏剧目
三、唐代之戏剧和戏曲小戏剧目
结语
第二章 唐代宫廷小戏“参军戏”及其嫡裔“宋金杂剧院本”之转型与变化
引言
一、“参军戏”之源起及其剧目考述
二、宋金杂剧院本及其剧目考述——“参军戏”之嫡裔
三、南戏北剧中之院本成分考述——“参军戏”之变化
四、清代之“曲艺相声”——“参军戏”之转型
结语
第三章 唐代民间小戏《踏谣娘》及其嫡裔宋金“爨体”“杂扮”和明代“过锦”与近代地方小戏
引言
一、《踏谣娘》考述
二、《踏谣娘》所引发之问题
三、宋金之“爨体”“杂扮”和明代“过锦戏”考述——《踏谣娘》之嫡派、近现代地方小戏之先驱
四、清代《缀白裘》所收之地方小戏
五、近现代地方小戏形成之径路
结语
第四章 近现代地方小戏之题材、文学、音乐与艺术特色
引言
一、地方小戏之剧目题材类型
二、地方小戏之文学特色
三、地方小戏之音乐
四、地方小戏之艺术质性
结语
结尾
序言
在我看来,不管多变的
时局到底怎么演变,以及两
岸历史的舞台场景如何转换
,都不会妨碍海峡对岸的国
学研究,总要构成中国的“
传统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
部分。
事实上,无论是就其时
间上的起源而言,还是就其
空间上的分布而言,这个幅
员如此辽阔的文明,都既曾
呈现出“满天星斗”似的散落
,也曾表现出“多元一体”式
的聚集,这既表征着发展步
调与观念传播上的落差,也
表征着从地理到政治、从风
俗到方言上的区隔。也正因
为这样,越是到了晚近这段
时间,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
学界来看,也都越发重视起
儒学乃至国学的地域性问题

可无论如何,既然“国学
”正如我给出的定义那样,
乃属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的总称,那么在这样的总称
之下,任何地域性的儒学流
派乃至国学分支,毕竟都并
非只属于某种“地方性文化”
。也就是说,一旦换从另一
方面来看,尤其是换从全球
性的宏观对比来看,那么,
无论是何种地域的国学流派
,都显然在共享着同一批来
自先秦的典籍,乃至负载着
这些典籍的同一书写系统,
以及隐含在这些典籍中的同
一价值系统。
更不要说,受这种价值
系统的点化与浸润,无论你
来到哪个特殊的地域,都不
难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发现,
那里在共享着同一个“生活
世界”。甚至可以这么说,
这些林林总总、五光十色的
地域文化,反而提供了非常
难得的生活实验室,来落实
那种价值的各种可能性。正
因为这样,无论来到中华世
界的哪一方水土,也无论是
从它的田间还是市井,你都
可能发出“似曾相识”的感慨
。——这种感慨,当然也能
概括我对台北街市的感受,
正因为那表现形态是独具特
色的,它对我本人才显得有
点“出乎意料”,可说到底它
毕竟还是中国式的,于是在
细思之下又仍不出“情理之
中”。
在这个意义上,当然所
有的“多样性”都是可贵的。
而进一步说,至少在我这个
嗜书如命的人看来,台湾地
区的国学研究就尤其可贵,
尤其由那些桴海迁移的前辈
们所做出的研究。
正是因此,我才更加感
佩那些前辈的薪火相传。虽
说余生也晚,无缘向其中的
大多数人当面请益,然而我
从他们留下的那些书页中,
还是不仅能读出他们潜在的
情思,更油然感受到自己肩
上的责任,正如自己曾就此
动情而写的:“这些前辈终
究会表现为‘最后的玫瑰’么
?他们当年的学术努力,终
究会被斩断为无本之木么?
——读着这些几乎是‘一生磨
一剑’的学术成果,虽然余
生也晚,而跟这些前辈学人
缘悭一面,仍然情不自禁地
怀想到,他们当年这般花果
飘零,虽然这般奋笔疾书,
以图思绪能有所寄托,但在
其内心世界里,还是有说不
出的凄苦犹疑。”
终于,趁着大陆这边的
国学振兴,我们可以更成规
模地引进那些老先生的相关
著作了。由此便不在话下,
这种更加系统的、按部就班
的引进,首先就出于一种亲
切的“传承意识”。实际上,
即使我们现在所获得的进展
,乃至由此而催生出的国学
高涨,也并非没有台湾地区
国学的影响在。早在改革开
放、边门乍开的初期,那些
从海峡对岸得到的繁体著作
,就跟从大洋彼岸得到的英
文著作一样,都使得我们从
中获得过新鲜感。正因此,
如果任何一种学术史的内在
线索,都必然表现为承前启
后的“接着讲”,那么也完全
可以说,我们也正是在接着
台湾地区国学的线索来讲的

与此同时,现在借着这
种集成式的编辑,而对于台
湾地区国学的总体回顾,当
然也包含了另一种活跃的“
对话意识”。学术研究,作
为一种有机增长的话语,其
生命力从来都在于不断的创
新,而如此不断创新的内生
动力,又从来都来自“后生”
向着“前贤”的反复切磋。也
是惟其如此,这些如今静躺
在台湾地区图书馆中的著作
——它们眼下基本上已不再
被对岸再版了——才不会只
表现为某种历史的遗迹,而
得以加入到整个国学复兴的
“大合唱”中;此外,同样不
在话下的是,我们还希望这
次集中的重印,又不失为一
种相应的和及时的提醒,那
就是在这种“多元一体”的“
大合唱”中,仍需仔细聆听
来自宝岛的那个特殊声部。
最后要说的是,在一方
面,我们既已不再相信任何
形式的“历史目的论”,那么
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今后的
进程也总会开放向任何“偶
然性”,无法再去想象黑格
尔式的、必然的螺旋上升;
可在另一方面,又正如我在
新近完成的著作中所讲的:
“尽管我们的确属于‘有限的
、会死亡的、偶然存在的’
人类,他们也的确属于‘有
限的、会死亡的、偶然存在
的’人类,可话说回来,构
成了彼此‘主观间性’的那种‘
人心所向’,却并不是同样
有限和偶然的,相反倒是递
相授受、薪火相传、永世长
存的,由此也便显出了不可
抹煞的‘必然性’。”在这个意
义上,我们就总还有理由去
畅想:由作为中国“传统学
术文化”总称的国学——当
然也包括台湾地区国学——
所造成的“人心所向”和“主
观间性”,也总还不失为一
种历史的推动力量吧?
刘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