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报家门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汪曾祺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汪曾祺的自传性回忆散文19篇,包括应《作家》杂志之约写自己出身的《逝水》系列(8篇),以及他对自己两段重要人生经历的记述:围绕西南联大展开的云南七年和作为“右派”的张家口四年。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自报家门 我的家乡 我的家 我的祖父祖母 我的父亲 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的母亲 大莲姐姐 我的小学 我的初中 金陵王气 七载云烟 翠湖心影 泡茶馆 跑警报 午门忆旧 随遇而安 沽源 沙岭子 序言 汪曾祺的回忆文字里, 最集中的自然是八篇《逝水 》。他1992年说过:“《逝 水》是应长春《作家》杂志 之约所写的带自传、回忆性 质的系列散文。我本来是不 太同意连续发表这样的散文 的,因为我的生活历程很平 淡,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往 事。《作家》固请,言辞恳 挚,姑且应之。有言在先, 写到初中生活,暂时打住。 高中以后,写不写,什么时 候写,再说。我真不知道读 者要不要看这样的文章。也 许这对了解一个作家童年所 受的情绪的培育会有一点帮 助,那就请随便翻翻吧。” 在此之前,1988年,汪 曾祺因为《汪曾祺小说选》 入选了外文出版社中国作家 选集英译的“熊猫丛书”,写 过一篇自序叫《自报家门》 。他像一位京剧的老生,上 台就先将生平“略述一番”。 他说:“西方戏剧的第一幕 往往是介绍人物,通过别人 之口互相介绍出剧中人。这 实在很费事。中国的‘自报 家门’省事得多。我采取这 种办法,也是为了图省事, 省得麻烦别人。” 据出版《逝水》的编辑 说,汪曾祺是非常反感写自 传的,跟他反感别人研究他 一样。我想这里的意思,是 汪曾祺拒绝正儿八经地端着 架子写“自传”——自传往往 是不诚实的,会隐恶扬善、 遮丑显美。这方面,汪曾祺 跟他的老师沈从文可能不太 一样。沈从文不惮于说出自 己内心的一切怯懦、羞耻甚 至虚无。《从文自传》 1934年初版即引发极大关 注,周作人与老舍都将之列 为“一九三四年我爱读的书” 。汪曾祺自己不愿意写自传 ,对《从文自传》倒是欣赏 有加: 《从文自传》是一本奇 特的书。这本书可以从各种 角度去看。你可以看到从辛 亥革命到五四湘西一隅的怕 人生活,了解一点中国历史 ;可以看到一个人“生活陷 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 气与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 的动力来源何在”,从而增 加一点自己对生活的勇气与 信心。沈先生自己说这是一 本“顽童自传”。我对这本书 特别感兴趣,是因为这是一 本培养作家的教科书,它告 诉我人是怎样成为诗人的。 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作家 ,童年生活是起决定作用的 。 我们拿这个标准来看《 自报家门》(包括没选入本 集的《两栖杂述》)与《逝 水》系列,同样是成立的。 在《逝水》里,汪曾祺的“ 我”不像沈从文在《从文自 传》里那么显豁,但同样可 以让人看到“一点中国历史” ,一个南北之间、运河之侧 的小城,在20世纪前40年 ,有着怎样的平静与动荡。 像汪曾祺这样的经历并不鲜 见,但能够用跨越小说、散 文界限的笔法写出这座小城 的神情与灵魂,则非汪曾祺 莫能办。 因此我总说,汪曾祺用 他的小说、散文与回忆,共 同书写了一部《高邮传》, 城市的传记。 至于西南联大于汪曾祺 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汪曾 祺在《七载云烟》里说:“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 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 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一 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 ,新校舍。”反过来,汪曾 祺可以说以《七载云烟》《 泡茶馆》《跑警报》数篇文 字,奠定了关于西南联大叙 事的基调。这些文字,适合 与《山河故人》里的回忆文 字合看。 再往后的回忆,有,但 不多。汪曾祺有言:“我当 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 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 平淡了。”怎么当上“右派” 的不去管他。但张家口四年 的经历,让汪曾祺获益良多 。他在接受华人女作家施叔 青采访时概括这一段经历: “我真正接触了中国的土地 、农民,知道农村是怎么一 回事。晚上就在一个大炕上 ,同盖一个被窝,虱子很多 ,它们自由自在,从东边爬 到西边的被窝去。农民和我 无话不谈,我确实觉得中国 的农民,一身很沉重的负担 ,他们和中国大地一样,不 管你怎么打法,还是得靠他 们,我从农民那儿学到了许 多东西。”这段经历,也可 以与小说卷中的《七里茶坊 》《羊舍一夕》《黄油烙饼 》合看。 杨早 2023年3月 导语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他是我认为全中国文章写得较好的,一直到今天都这样认为。 汪曾祺的作品倘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我不会写别人那样的作品。 汪曾祺的光芒里,是我们对传统的迷恋。他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因而又显出特别的“新潮”,让年轻的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 精彩页 自报家门 京剧的角色出台,大都有一段相当长的独白。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历史,最近遇到什么事,他将要干什么,叫作“自报家门”。过去西方戏剧很少用这种办法。西方戏剧的第一幕往往是介绍人物,通过别人之口互相介绍出剧中人。这实在很费事。中国的“自报家门”省事得多。我采取这种办法,也是为了图省事,省得麻烦别人。 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打算翻译我的小说。她从波士顿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已经订好了飞机票。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把机票退了,好跟我见一面。她谈了对我的小说的印象,谈得很聪明。有一点是别的评论家没有提过,我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她说我很多小说里都有水。《大淖记事》是这样。《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我想了想,真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在运河的旁边。运河西边,是高邮湖。城的地势低,据说运河的河底和城墙垛子一般高。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去玩,可以俯瞰堤下人家的屋顶。因此,常常闹水灾。县境内有很多河道。出城到乡镇,大都是坐船。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船。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 我是一九二〇年生的。三月五日。按阴历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中国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日。到现在还是这样。到了这天,家家吃“元宵”,南北皆然。沾了这个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会忘记。 我的家庭是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房屋、家具、习俗,都很旧。整所住宅,只有一处叫作“花厅”的三大间是明亮的,因为朝南的一溜大窗户是安玻璃的。其余的屋子的窗格上都糊的是白纸。一直到我读高中时,晚上有的屋里点的还是豆油灯。这在全城(除了乡下)大概找不出几家。 我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这是略高于“秀才”的功名。据说要八股文写得特别好,才能被选为“拔贡”。他有相当多的田产,大概有两三千亩田。还开着两家药店,一家布店,但是生活却很俭省。他爱喝一点酒,酒菜不过是一个咸鸭蛋,而且一个咸鸭蛋能喝两顿酒。喝了酒有时就一个人在屋里大声背唐诗。他同时又是一个免费为人医治眼疾的眼科医生。我们家看眼科是祖传的。在孙辈里他比较喜欢我。他让我闻他的鼻烟。有一回我不停地打嗝,他忽然把我叫到跟前,问我他吩咐我做的事做好了没有。我想了半天,他吩咐过我做什么事呀?我使劲地想。他哈哈大笑:“嗝不打了吧!”他说这是治打嗝的最好的办法。他教过我读《论语》,还教我写过初步的八股文,说如果在清朝,我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那年我才十三岁)。他赏给我一块紫色的端砚,好几本很名贵的原拓本字帖。一个封建家庭的祖父对于孙子的偏爱,也仅能表现到这个程度。 我的生母姓杨。杨家是本县的大族。在我三岁时,她就死去了。她得的是肺病,早就一个人住在一间偏屋里,和家人隔离了。她不让人把我抱去见她。因此我对她全无印象。我只能从她的遗像(据说画得很像)上知道她是什么样子,另外我从父亲的画室里翻出一摞她生前写的大楷,字写得很清秀。由此我知道我的母亲是读过书的。她嫁给我父亲后还能每天写一张大字,可见她还过着一种闺秀式的生活,不为柴米操心。 我父亲是我所知道的一个最聪明的人。多才多艺。他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他还练过中国的武术。他有一间画室,为了用色准确,裱糊得“四白落地”。他后半生不常作画,以“懒”出名。他的画室里堆积了很多求画人送来的宣纸,上面都贴了一个红签:“敬求法绘,赐呼××。”我的继母有时提醒“这几张纸,你该给人家画画了”,父亲看看红签,说:“这人已经死了。”每逢春秋佳日,天气晴和,他就打开画室作画。我非常喜欢站在旁边看他画,对着宣纸端详半天。先用笔杆的一头或大拇指指甲在纸上划几道,决定布局,然后画花头、枝干、布叶、勾筋。画成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题字,盖章,用摁钉钉在板壁上,再反复看看。他年轻时曾画过工笔的菊花。能辨别、表现很多菊花品种。因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在中国,习惯把九月叫作菊月,所以对菊花特别有感情。后来就放笔作写意花卉了。他的画,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可惜局促在一个小县城里,未能浪游万里,多睹大家真迹。又未曾学诗,题识多用成句,只成“一方之士”,声名传得不远。很可惜!他学过很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古琴都会。他的胡琴拉得很好。几乎所有的中国乐器我们家都有过。包括唢呐、海笛。他吹过的箫和笛子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好的箫笛。他的手很巧,心很细。我母亲的冥衣(中国人相信人死了,在另一个世界——阴间还要生活,故用纸糊制了生活用物烧了,使死者可以“冥中收用”,统称冥器。)是他亲手糊的。他选购了各种砑花的色纸,糊了很多套,四季衣裳,单夹皮棉,应有尽有。“裘皮”剪得极细,和真的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